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原文_翻譯及賞析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原文_翻譯及賞析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宋代·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出自宋代陸遊的《劍門道中遇微雨》

古詩三百首 , 寫雨抒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衣服上沾滿了旅途上的灰塵和雜亂的酒的痕跡。出門在外去很遠的地方宦遊,所到之地沒有壹處是不讓人心神暗淡和感傷的。

我這壹輩子就應該做壹個詩人嗎?為什麽騎上瘦驢在細雨中到劍門關去?

賞析

這是壹首廣泛傳頌的名作,詩情畫意,十分動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別是第四句寫得太美,容易使讀者“釋句忘篇”。如果不聯系作者平生思想、當時境遇,不通觀全詩並結合作者其他作品來看,便易誤解。作者先寫“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陸遊晚年說過:“三十年間行萬裏,不論南北怯登樓”(《秋晚思梁益舊遊》)。梁即南鄭,益即成都。實際上以前的奔走,也在“萬裏”“遠遊”之內。這樣長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滿塵土;而“國仇未報”,壯誌難酬,“興來買盡市橋酒……如鉅野受黃河頓”(《長歌行》),故“衣上征塵”之外,又雜有“酒痕”。“征塵雜酒痕”是壯誌未酬,處處傷心(“無處不銷魂”)的結果,也是“誌士淒涼閑處老”(《病起》)的寫照。

“遠遊無處不銷魂”的“無處不”(即“處處”),既包括過去所歷各地,也包括寫這首詩時所過的劍門,甚至更側重於劍門。這就是說:他“遠遊”而“過劍門”時,“衣上征塵雜酒痕”,心中又壹次黯然“銷魂”。

引起“銷魂”的,還是由於秋冬之際,“細雨”蒙蒙,不是“鐵馬渡河”(《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而是騎驢回蜀。就“亙古男兒壹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來說,他不能不感到傷心。當然,騎驢本是詩人的雅興。李賀騎驢帶小童出外尋詩,就是壹個佳話。李白、杜甫、賈島、鄭棨都有“騎驢”的詩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適、岑參、韋莊都曾入蜀,晚唐詩僧貫休從杭州騎驢入蜀,寫下了“千水千山得得來”的名句佳句,更為人們所熟知。所以騎驢與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詩人”。於是,作者自問:“我難道只該(合)是壹個詩人嗎?為什麽在微雨中騎著驢子走入劍門關,而不是過那‘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戰地生活呢?”不圖個人的安逸,不戀都市的繁華,他只是“百無聊賴以詩鳴”(梁啟超語),自不甘心以詩人終老,這才是陸遊之所以為陸遊。這首詩只能這樣進行解釋;也只有這樣解釋,才合於陸遊的思想實際,才能講清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這就是說,作者因“無處不銷魂”而黯然神傷,是和他壹貫的追求和當時的處境有關。他生於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誌在恢復中原,寫詩只是他抒寫懷抱的壹種方式。然而報國無門,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陜西前線,過上壹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鏇即又要去後方充任閑職,重做紙上談兵的詩人了。這使作者很難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詩人未”,並非這位愛國誌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無可奈何的自嘲、自嘆。如果不是故作詼諧,他也不會把騎驢飲酒認真看作詩人的標誌。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衷情難訴,壯誌難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沈痛中調侃自己。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當時,陸遊由南鄭(今陜西漢中)前線調回成都(今屬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線到後方,由戰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勞就逸。他在南鄭往成都途經四川劍閣劍門關時寫下這首詩。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遊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燕子又將春色去。紗窗壹陣黃昏雨。 桐花半畝,靜鎖壹庭愁雨。 壹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雲濃暖弄陰晴。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雲淡風高葉亂飛,小庭寒雨綠苔微,深閨人靜掩屏帷。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