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的幾則小故事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壹致,表裏如壹。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壹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壹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妳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妳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妳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妳。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幸免於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壹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誌,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南北朝時,有壹個非常老實的人,叫明山賓。他當州官時,因開倉濟貧得罪朝廷,被罷除官位。
有壹天,他看家裏實在揭不開鍋了,便把父親留給他的瘦牛去集市上賣了。可是回到家中,從妻子口中得知這頭牛曾經患過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買主,跟他說明情況,並主動退了壹半的錢。周圍的人都贊嘆不已。
2. 有關誠信的古文、詩句都有那些呢妳好●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
行:行為。恒:恒心。
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壹概以真誠為準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
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劄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至誠則金石為開。
《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
謂真誠最能感染人。●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漢·王充《論衡·感虛》 精誠:真誠。 虧:虧蝕。
只要真心誠意從事,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誠之所感,觸處皆通。
宋·吳處厚《青廂雜記》 誠:真誠。 感:感觸。
真誠能感動壹切。●人之操履無若誠實。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說》 實行並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宋·朱熹《四書集註·孟子集註》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薰蒸之。明·洪自誠《菜根譚》 遇到欺騙狡詐的人,用真誠之心感動他,遇到粗暴、乖張的人,用和藹的態度感化他。
●金有壹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壹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明·薛瑄《讀書錄·體驗》 喻私心雜念影響人之德行的精純。
●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清·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竊:謙指個人的意見。
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於真誠。●百慮輸壹忘,百巧輸壹誠。
清·顧圖河《任運》 考慮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敗,技藝再精巧若缺乏真誠也無法成功。●神莫神於至誠。
宋·張商英《素書》 沒有比完美的真誠更神聖的了。●誠者,聖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頤《通書》真誠,是傑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業興旺的源泉。行(háng):職業,事務。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宋·周敦頤《通書·乾坤益動》第三十壹章 乾乾不息:自強不息。
君子為達到至誠而自強不息。●感人以誠不以偽。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誠:真誠。偽:虛假。
以真誠而不是以虛偽感動別人。●修身處世,壹誠之外更無余事。
明·朱之瑜《誠誠二首》 修養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系,唯壹靠的真誠。●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荀子·不茍》 聖人固然是無所不曉,但是不是真誠也不能感化萬民。●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荀子·修身》 培養個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個人的真誠。●至誠無息。
《禮記·中庸》 真誠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以真誠自勉。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修學:研討學問。
雜:雜亂。為事:幹事情。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沒郎獨占花魁》 刻薄:冷酷無情,不厚道。
為人忠厚不吃虧,為人刻薄無好處。●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踏實地:比喻做事踏實、認真。虛名:空頭的名聲。
做事要踏實認真,不可追求空頭的名聲。●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瀾《古謠諺》 有道德的人不損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廉者憎貪,信者疾偽。
《新唐書·陳子昂傳》廉:清廉。 貪:貪汙。
信:誠實。疾偽:痛恨虛偽的行為。
疾:憎恨,厭惡。清廉的人憎恨貪婪,誠實的人厭惡虛偽。
●天不容偽。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虛偽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偽不如拙誠。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篇》巧妙的虛偽不如守拙的真誠。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只有華美的外表而缺乏實際的內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實用。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漢·荀悅《申鑒·俗嫌》 不聽動聽的話語,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作虛偽的事。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漢·王符《潛夫論·敘錄》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有名望的人致力於實際。
●自古聖。
3. 關於禮儀,誠信方面的古詩、古文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壹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壹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壹。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 轉自鐵血社區 / ]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壹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
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壹廟。庶人不準設廟。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竈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蔔筮選屍。屍壹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
唐宋以後壹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
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 轉自鐵血社區 / ]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壹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
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
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
“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壹個月時剃胎發。
“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壹生命運、事業吉兇。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
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
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
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
4. 有關誠信,禮讓,關愛的古詩詞或文言句誠信的古詩古文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恒:恒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壹概以真誠為準則。
●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劄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至誠則金石為開。《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謂真誠最能感染人。
禮讓
系樂府十二首·隴上嘆
作者:元結 年代:唐 體裁: 類別:
援車登隴阪,窮高遂停駕.延望戎狄鄉,巡回復悲咤.
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聖賢禮讓風,何不遍西夏.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詐.所適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荀子雲:“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關愛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關於愛情的詩句
◆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
◆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 壹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
◆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 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壹次傾心的相遇。
◆ 願我如星君如月 ,夜夜流光相皎潔。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嗟余只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同死?
◆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5. 關於禮儀,誠信方面的古詩、古文誠信的
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①還,顧反②,為女殺彘③."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④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急不相棄
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壹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和王朗壹起乘船避難,有壹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 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麽可為難的。" 壹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托身,哪裏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 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禮儀方面,沒想到詩,給妳點句子
1、世界上最廉價,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壹項物質,就是禮節。——拿破侖.希爾
2、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3、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禮儀越周到越保險。——[英]托.卡萊爾
4、心誠氣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明]薛宣《談書錄》
5、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際使人變得完善。——[美]喬.富勒
6、謙恭有禮,人人歡迎。——托馬斯.福特
6. 有關誠信的文言文原文:
範式字巨卿,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裏。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裏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翻譯: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壹,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妳家拜見妳的父母,看看妳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妳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裏,妳就那麽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壹個講信用的人,他壹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妳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壹起飲酒,盡歡而別。
<<;曾子殺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7. 關於誠信的名言或詩句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
誠信像壹面鏡子,壹旦打破,妳的人格就會出現裂痕。 誠信是前進的路,隨著開拓的腳步延伸。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 現代葛優說過:“我泱泱大國以誠信為本!” 東漢王充講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海嶽尚可傾,口諾終不移”的詩句。
近代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 弘壹大師說過:“內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誠,乃立於天人合壹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
西方人說: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 中國人說:無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