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於貶官文化的詩句

有關於貶官文化的詩句

1.貶官文化中有哪些詩詞

中國歷史中極其奪目的壹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裏走走,那裏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壹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的不錯。現舉例壹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 韓愈

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壹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並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壹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裏之遙。韓愈只身壹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詩。

重別夢得

唐 柳宗元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同時奉詔從各自的貶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別被任為遠離朝廷的柳州刺史和連州刺史,壹同出京赴任,至衡陽分路。面對古道風煙,茫茫前程,二人無限感慨,相互贈詩惜別。

逢舊

唐 白居易

我梳白發添新恨,君掃青娥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在貶謫途中,大概是天意憐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靈。經年分隔,年少時九曲柔腸的癡戀和多年的別恨頓時歷歷在目、湧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與湘靈抱頭痛哭了壹場,並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白居易此時已經四十四歲,湘靈當時也已四十歲了,依然遵諾守身未嫁。在此詩中白居易敘說的口吻已經平和很多,遠不如《潛別離》沈重,但不經意間的壹個“恨”字,還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愛,偏偏天各壹方。少年離別之後,終生郁結成“恨”!

2.貶官文化中有哪些詩詞

很多例 江州司馬青衫濕 琵琶行白居易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聞王昌齡②左遷③龍標遙有此寄① 唐李白 楊花④落盡子規⑤啼,聞道龍標⑥過五溪⑦。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⑧直到夜郎⑨西。

2、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

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裏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3、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

3.詩人被貶官的詩句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手法:詠史抒懷、借古諷今)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手法:壹語雙關)

秋興八首(其壹)(杜甫)

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手法:以景寫情,情景交融)

書憤(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月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手法:詠史抒懷,今昔對比)

4.貶官文化

感遇(其壹)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壹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壹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

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

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

“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壹句壹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

(“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裏壹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壹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

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

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壹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

“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壹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壹轉折。

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

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壹個人的本份,而並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

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壹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裏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

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

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壹字落空。

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5.體現《古詩中的貶官憂愁》的詩句有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 韓愈

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壹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並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壹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裏之遙。韓愈只身壹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詩。

重別夢得

唐 柳宗元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同時奉詔從各自的貶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別被任為遠離朝廷的柳州刺史和連州刺史,壹同出京赴任,至衡陽分路。面對古道風煙,茫茫前程,二人無限感慨,相互贈詩惜別。

逢舊

唐 白居易

我梳白發添新恨,君掃青娥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在貶謫途中,大概是天意憐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靈。經年分隔,年少時九曲柔腸的癡戀和多年的別恨頓時歷歷在目、湧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與湘靈抱頭痛哭了壹場,並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白居易此時已經四十四歲,湘靈當時也已四十歲了,依然遵諾守身未嫁。在此詩中白居易敘說的口吻已經平和很多,遠不如《潛別離》沈重,但不經意間的壹個“恨”字,還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愛,偏偏天各壹方。少年離別之後,終生郁結成“恨”!

6.有關貶謫文化的詩文 事例 最好有點評

西江文化增添厚重與滄桑:端州獨特的貶官文化

黃耀輝 杜語

廣東肇慶,又稱古端州。千百年來,西江自桂逶迤經肇入粵,幾彎幾直,在成為珠江主幹流的同時,也在向世人昭示西江的獨特的貶官文化。

在唐代,被朝廷貶謫的著名詩人和會寫詩的文武官員攜家眷沿西江來到古端州,或順流,或逆流;或路過,或流寓,在觸景生情,感懷身世之時,均留下傳世絕唱,形成了西江獨特的貶官文化,為西江文化增添厚重與滄桑。

當中有宋之問、張說、韋承慶、張九齡、楊衡、李紳、李涉、李群玉、許渾、房千裏等遭貶謫的文武官員。

正是不計其數的先賢名流、大師大家在端州乃至西江流域的文化行為,成為包括貶官文化在內的中華地域文化格局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貶謫”,在唐代乃至整個古代,是許多文士無法回避的壹種命運,文士要參政,要進入仕途,就必然有升遷與貶謫。

貶謫是當時詩人普遍經歷的人生境遇。古代貶謫的地域,大都是窮荒僻遠之地。唐宋以前,主要是貶往南方瘴癘之地;明清兩代,大多是貶往西北或東北塞外邊疆。

南宋嚴羽說過,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早在唐代,端州便是西江壹帶的交通要道。據載,唐代的貶謫文人,均是先到端州驛站,後分赴各地。

宋之問的《發端州初入西江》前半寫景,可窺見從前西江兩岸的情況,後半抒發遭受貶謫,難以辯白之情,備見悲苦。

當今的學者認為,貶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貶謫文化中的詩文,都經過了長期的孕育,占據了古代中國文壇的主流。

史實證明,正是歷代貶官到端州之後,興辦教育,進行文化啟蒙,使原本落後的端州逐漸成為今天的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張說乃唐玄宗長期信任的輔弼大臣,以詩文著稱。他在武後長安三年因直言觸怒權貴,與時為司禮丞的高戩同貶嶺表,並在端州驛寫下著名的《端州別高六戩》與《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別處》。

人向南流放,心隨雁飛北,思鄉淚水,染竹斑斑。以兩首《憫農》詩名傳後世的李紳,在赴端州任職途中也寫道: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萬裏人。湘浦更聞猿夜啼,斷腸無淚可沾巾。

唐穆宗時李紳為翰林學士,與元稹、李德裕並稱三俊,累官至戶部侍郎。敬宗立,李逢吉勾結宦官王守澄誣奏他從前曾反對敬宗為太子,遂被貶為端州司馬。

據《肇慶府誌》載:李在端州(府治在今高要),“自檢益嚴”,很有善政,端州人為之感泣。公余之暇,以詩自娛,並令家屬搬來同住,表示要安居下去。離任時,端州百姓留其衣帶,立祠紀念。在當地著名風景區的七星巖石室,至今留有他的題名石刻。

7.貶官文化

以下是本人關於貶官的文章,以咨參考。版權所有。

叩問蒼天

人生識字憂患始。自古文人士大夫,識字伊始,也就是靈魂攀緣與鬥爭的開始。從大的看來,爭取仕途得誌,以實現政治理想;從小的來看,盡力求取遇合,以獲得人生知己:由此蕩漾開去的人生,百代相累,便逐漸創造了諸如貶謫之類壹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文化。

伯樂難求,琴心難覓,官場又波譎雲詭。不由得壹聲長嘆:

“鄉思無盡,進退維谷。入之,世事勞頓,知音何在?隱之,滿腹經綸,豈甘淪落!”

曾經,我也懷疑,“士為知己者死”是不是太虛妄,直到聽到管仲“知我者鮑子也”的欣喜呼喊;曾經,我也不解,“弦斷有誰聽”是不是太狹隘,直到了解到辛稼軒“換取東家種樹書”的無奈哀號;曾經,我也迷茫,“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不是言過其實,直到親聞林則徐“再竭衰庸定不支”的悲壯徒勞……

越石父是幸運的,侯生是幸運的,那些得誌的豪傑更是幸運的。然而我們必須看到,這少數案例磨滅不了英雄窮途的宿命。之所以說是宿命,因為它儼然是壹種必然。

於是,在靈魂的深處,請留下壹片空地,給失路的英雄,以及或許將要失路的英雄——也許,還有妳自己。請在這空地上種上星星,讓這裏星光閃耀,在黑的幕上纏綿悱惻。

那年的春天,春光明媚中,我懂得了半夜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另壹層含義;我知曉了駕車天涯、豈效窮途之哭的另壹脈淒涼;我傾聽了身受酷刑、留下壹口氣寫歷史的另壹番慘痛……明主難遇遇難合,忠臣易得得難信。漢武不可謂不賢也,卻做下了腐毒司馬遷的千古罪案;康熙不可謂不智也,卻把多少棟梁之才逼到比天涯還遠的寧古塔。

我遲疑了,遲疑於去相信良臣的悲劇在於主的不肖。人們說,要是魏征再活幾年,也不壹定能逃離身首異處。當然,人死不可復活,因此魏征與李世民的佳話還有流傳千古的理由。何況即使魏征活個百八十年,也不見得李世民沒有耐力跟著作秀再作個十年八年。

昏君不識人,於是昏倒壹大批誌士;賢君有時也不識人,但最可怕的是識人而害之。書生之骨傲傲然,明主之鞭亦嗆嗆然。妳休說“舉世皆濁我獨清”,朕的天下,海內生平;妳莫道“我輩豈是蓬蒿人”,朕壹聲令下,天下英雄盡入轂中。仰天大笑滾出去,且去填詞吧!

於是,在靈魂的深處,請留下壹汪清泉,給被戕害的英雄——也許,還有妳的先人。請在這清泉裏撒滿紅葉,讓這裏紅葉紛飛,在冷的湍急裏,尋找宮人韓氏那樣幾乎不可求的流傳。

我,壹個未來的,或許祖先被戕害、或許自己將要失路的,英雄——或非英雄——在尋訪了古之聖賢後,唯留下不知理又不知趣的、叩問蒼天的勇氣;但現如今,我猛然覺察到,我連叩問的勇氣也沒有。我只能暗暗祭奠,默默追懷。

可慶幸的是,當年檀道濟“壞汝萬裏長城”的咒語成了真,君臣的糾葛已被塵封。於是,有些祭奠,有些追懷,也就終於只是祭奠與追懷了。

8.古代詩人被貶官後作的詩歌

1、《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代: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夜裏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聲如雷,反復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麽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

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余生。創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臯亭。

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壹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裏築屋名雪堂。

對於經受了壹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後余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壹種超人的曠達,壹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

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首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

2、《登幽州臺歌》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壹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淒涼獨自落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壹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諫,對武後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並曾壹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

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

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3、《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唐代:韓愈 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譯文:早晨我把壹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裏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裏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余生!陰雲籠罩著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也不肯前行。我知道妳遠道而來該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屍骨收清。

創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壹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並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壹篇《諫迎佛骨表》。

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後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

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裏之遙。韓愈只身壹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隨著風壹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

創作背景 此詩壹說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壹說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懷化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後寫下了這首詩。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並不是由於什麽重大問題,而只是由於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後,寫了這壹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5、《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壹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創作背景 《江雪》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抑宦官、外制藩鎮、維護國家統壹的政治措施。

但由於反動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