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雨天的詩句如下: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壹雲。——杜甫《秋雨嘆》其二;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誌南和尚《絕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立秋後
立秋後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壹個重要時刻,表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立秋通常出現在公歷的8月7日左右,但根據實際氣候變化可能有所不同。
立秋後,氣溫開始逐漸下降,天氣逐漸涼爽起來,標誌著夏季的炎熱逐漸過去。下雨的頻率和降水量也會有所增加,農作物和植物開始收獲和準備進入成熟階段。
立秋後的天氣變化可能對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產生壹些影響。隨著溫度的下降,人們會逐漸減少穿夏季的輕薄衣物。
而選擇穿上長袖、薄外套等秋季服裝。此外,由於濕度增加,人們要註意保持身體的衛生和健康,以防秋季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和感冒。
在農業方面,立秋後是壹些農作物收割的時期,如小麥、玉米、水稻等。農民會根據天氣情況和作物的生長狀況,制定相應的收割計劃。
此外,立秋後也是人們享受秋季美食和戶外活動的時候。在這個季節,人們可以品嘗到秋季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如柿子、蘋果、葡萄等。同時,也是戶外旅遊、登山、野營等活動的好時機。
總之,立秋後意味著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人們會逐漸適應新的氣候和生活變化,享受秋天的美好。
2、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號杜少陵,曾用字杜陵,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之壹,被尊稱為「杜工部」或「杜太守」。他的詩才被譽為繼李白之後的第二絕。
杜甫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曾經歷了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等動蕩的時期。他自幼聰慧好學,青年時期開始從事官員職務,但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和生活的困苦,他的壹生飽受苦難,多次被貶謫和流亡,經歷了艱辛的旅途和困境。
杜甫的詩歌作品廣泛涉及社會、政治、人情、自然等多個領域,展現了他對底層百姓的關懷和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他以其雄奇豪放、深沈哀愁的詩風而聞名,對國家的興衰、社會的不公以及人民的苦難表達了深切的關切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