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不辭辛勞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可以加深遊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麽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陜西省中文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陜西省中文導遊詞1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的皇家園林——華清池。這裏山清水秀,風景迷人,歷史悠久。華清池作為歷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和遊覽勝地,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了。相傳周幽王曾在這裏建造驪宮;秦始皇時砌石起宇,改名為“驪山湯”;盛唐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加宮殿大加擴建,起名為“冬宮”。每年冬天十月李隆基帶楊玉環來華清宮避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都城長安。目前,華清宮占地面積130畝,僅相當於唐代的核心部分。按它的區域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區:東邊是沐浴區,西邊的風景名勝區,南邊是文物保護區。
大家現在所處的就是華清宮的風景名勝區。眼前的湖叫做“九龍湖”,為什麽叫它九龍湖呢?大家看遠處的長堤下有八條小龍,再往上看,還有壹條老龍,關於這九條龍有壹個傳說,據說在大禹治水時期,關中發生了大旱,玉帝便派八條小龍為人間普降甘露。當旱情剛剛緩解後,眾小龍貪玩,導致旱情再度加劇。玉帝壹怒之下將八條小龍壓在長堤之下,長堤兩邊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將老龍壓在龍吟榭下,讓他監視著八條小龍終日口吐清泉,為民灌田。我們都知道“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壹,每當夕陽西下,晚霞亭上的琉璃瓦在落日的余暉下閃閃發光,異常美麗。由於九龍湖的面積比較小,所以皇帝不可能在上面劃船,因此他修建了壹個石船停靠在岸邊,叫做“石龍舫”,在上面舉行歌舞表演和宴飲活動。
李隆基和楊玉環在華清宮裏整整呆了13個冬天,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身後這座非常雄偉的仿唐建築飛霜殿。為什麽叫飛霜殿呢?因為每年冬天的時候,雪花漫天飛舞,銀裝素裹,唯有飛霜殿前落的是白霜,這是因為殿前的九龍湖整日熱氣騰騰,氣溫較高;又因為天子的寢室裏有禦寒設施,使室內的溫度較高,不積雪,只化為白霜。現在飛霜殿裏唐代的遺物已蕩然無存,已經改為接待外國元首和重要領導的接待室了。
看完飛霜殿後,請大家轉過身來看我們對面這座蒼翠的山。這座山的名字叫“驪山”。驪山的得名有兩個原因:第壹,從遠處看這座山像壹匹青黑色的駿馬。古代的黑馬稱為“驪”,因此它取名叫“驪山”;第二個原因是,當時在這座山腳下是驪戎國的所在地,所以它得名“驪山”。驪山主要由三個峰組成:第壹峰,也就是峰,它是烽火臺的所在地。在那裏,曾發生過“褒姒壹笑失天下”的故事;第二座峰,也就是驪山索道通往的地方,那是驪山老母殿所在地。驪山老母就是捏黃土造人,煉五彩石補蒼天的神話人物——女媧。人們為了紀念她,專門修了老母殿,把她工蜂在裏面;第三峰,是朝元閣遺址,也就是老君殿。當年就是在老君殿中出土了珍貴的道教雕塑老子像。唐代的時候道教非常興盛,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是老子,俗姓李,唐代的皇帝都姓李,他們認為老子是他們的遠祖,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因此在第三峰修建了老子廟,便於供奉和祭祀。
“悠悠彎湯六千年,周秦漢唐多驪宮,李堂天寶稱鼎盛,五代宋元緊替更。”禦湯遺址是於1982年在溫泉水源北側施工的時候而發覺的壹處大型遺址。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仿唐建築是為了保護禦湯池遺址專門修建的。它的主要設計者是梁思成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主施單位是西安市第三建築公司。它的建築工期只用了116天,因此也是建築速度的壹個典型。
現在我們就去看壹下當年楊貴妃沐浴的海棠湯。大家看它的樣子就像是壹多盛開的海棠花,所以得名“海棠湯”。它是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也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繪的“春寒賜予華清宮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好地方。貴妃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深1.2米,小巧別致。池身用24塊青石砌築,精雕細刻。池底正中有壹個直徑為10厘米的原形進水孔,大家仔細觀察進水孔的周圍殘留與直徑0.3毫米的圓砌鑿線,它是安裝蓮花噴頭的位置。池的邊緣是彎曲弧形,池面恰似壹朵盛開的海棠花,池正中的蓮花噴頭恰海棠花蕊。可以想象得出,當時池中的水花四濺,飛珠走魚,蒸汽裊裊,人仿佛置身於半雲半霧之中,確有飄飄欲仙之快。大家從海棠湯的.斷墻遺址可以看出,唐代的海棠池是磚和土壘起來的,並不是用柱子支撐起來的大殿,而且規模也不是很大。
我們現在要去看的另壹個湯池要比這個大的多,這就是供應唐玄宗基李隆基沐浴的湯池——蓮花湯。這個湯池是楊貴妃的幹兒子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皇帝而專門為他修建的。這個池子是由38塊青石砌成,兩層臺式,東西長10.2米,容水量達100立方米,是海棠湯的六倍。這個湯池當時雕刻好後非常的漂亮和豪華,它是用北京運來的漢白玉雕刻而成,主要是壹些花鳥蟲魚的形象。池子修好後,皇帝急於下池沐浴,當腳剛剛伸入池中,由於水波的蕩漾,池中的動物就像活了壹般,張開大嘴要把皇帝吞掉。唐玄宗李隆基壹怒之下,下令工匠把它們全部打磨掉了,只留了兩個圓形的並蒂蓮花。為什麽要留這兩朵並蒂蓮花呢?因為據說雜器七敲節時,有就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驪山半山腰的長生殿內山盟海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所以只留了兩朵並蒂蓮花,以表示李隆基對楊玉環愛情的忠貞。蓮花湯中的水為驪山溫泉水,歲為驪山溫泉卻不冒熱氣。我們現在就去看壹下溫泉水源。
驪山是壹個死火山,地下水自然形成了溫泉。這裏是2號水源口,我們可以看壹下溫泉水的清澈度,再感受壹下它的溫度,剛好適合我們大家洗澡用。華清池***有這樣的溫泉泉眼4處,平均每小時流量達112噸,現在主要供於臨潼的賓館與療養院沐浴洗澡用。溫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如:碳酸鈣,石灰,硫酸鈉等元素,適用於沐浴療養,能治風濕病,關節炎,肌肉痛,消化不良等癥及其它皮膚病,而且養顏美容。這裏是驪山溫泉最古老的壹處水源口,也就是母系氏族時期姜寨先民所開發和使用的。2200多年前這裏流下了“始皇溫泉戲神女”的傳說;到了盛唐,李世民將這口泉利用起來以後,在這裏建造了壹所禦湯供他們洗澡,沐浴。我們現在去看壹下當年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星辰湯。
星辰湯建於唐貞觀十八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地方。當年這個湯池是壹個天然的湯池,皇帝晚上在這裏沐浴時可看到日月星辰,因此叫做“星辰湯”。星辰湯是壹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是所有湯池中面積的壹個,進水孔也特別大,直徑為1米左右,所以當時水就像小溪壹樣流進來。星辰湯的旁邊還有壹個便殿遺址,是供皇帝休息和更衣的小房間,在那裏發現了我們國家最古老的暖氣遺址。在這個遺址處,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正方形的柱石基礎,而且周圍有幾個環行的凹道把便殿砸橫整包圍了壹圈。通過這個凹道把星辰湯那邊的溫泉水引過來,繞著這個凹道循環不停的流動,水蒸汽就隔著輕輕的薄紗把房間烘熱了。因此可以說它就是我們國家最早的取暖設施。
最後壹個有建築保護的湯池叫做“尚食湯”。“尚食”是古代官員的壹種稱謂。這個湯池也是等級最明顯的壹個湯池,因為它分為大間和小間,中間有石墻相隔。小間的地勢比較高,是供等級高的官員沐浴的地方;大間就是等級低壹些的官員沐浴的地方。在右邊臺階下面有6個十分規整的小石坑,這些小石坑是做什麽用的呢?書上沒有記載。根據考古學家推測,這6個小石坑是古代官員的壹種按摩工具。尚食湯的官員就是我們現在俗話所說的給皇帝做飯的禦廚們,他們成天跑來跑去侍侯皇上用膳,腳上已經磨了壹層厚厚的繭子。但是皇帝明文規定:“他們的手是用來給我做飯的,因此不能用手去動其它的地方,更不能用手去搓腳後跟的厚繭了”。腳上長了厚繭,非常難受,怎麽辦呢?他們就在洗澡的時候坐在臺階下面,自己挖了6個小石坑,把腳後跟與腳前掌放入石坑裏面進行按摩,洗澡的時候就舒服多了。
在挖掘這些湯池的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都陳列在這裏的文物陳列廳中,並分期、分室展出。史前時期主要出土了壹些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皿。主要有石斧,骨針,石銼和骨簇。他們都是6000多年以前姜寨先民所使用過的勞動工具和生活器皿。特色的要數這個尖底瓶,它屬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壹種文物。這兩個石質管道是秦時的兩個管道,距今已有20xx多年,它們都是用完整的石頭鑿刻而成的。當時的溫泉水就是用這種管道輸送的。我們經常說到“秦磚漢瓦”,這裏就陳列著寒帶的兩個大瓦當。瓦當有兩個作用:壹個保護椽頭,防止雨水侵蝕和腐朽;第二個是起裝飾作用。從這片瓦當,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皇家建築的宏偉高大。隋唐時期是我國的鼎盛時期,因此這個展室的文物就有所不同了。
我們首先看到的這件文物是從蓮花湯池出土的唐三彩龍頭。唐三彩是唐代文物的壹大代表,“三彩”壹詞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帶有多種色釉的陶器。這個龍頭是從禦湯九龍殿中挖掘出土的,也代表皇帝就是真龍天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奇形怪狀的東西,就是龍生九子的三兒子——蠻吻。因為喜歡站在高處眺望,所以人們把它建在屋脊上,這裏有壹組特色的浴具,大的叫陶翁,小的叫陶澗。陶翁是用來盛水的,陶澗是用來洗澡的,是專供太子洗澡的浴盆。這裏還有壹塊石頭,上面寫了許多文字,但是有壹個字最明顯,寫的是“楊”字,這塊石頭是從海棠湯中挖掘出土的,進壹步證明了海棠湯就是楊貴妃當年沐浴的長堤。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組壁畫是唐代的《打馬球圖》,它形象地再現了唐代馬球比賽時緊張拼搏的場面。馬球運動起源於波斯,唐時傳入,風行於宮廷。上至皇帝,小至文物百官,甚至連婦女都喜愛此項運動。唐代的宮廷禁苑都建有馬球場,有些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運動遍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衰敗失傳。
石刻碑室部分陳列的都是文人墨客和大師描寫壹些贊美華清池和溫泉水源的頌詞。最的壹塊碑石就是溫州刺史元萇書寫的溫泉頌碑.元萇當時來華清池向皇帝啟奏壹些政事,有壹個大臣賜他在溫泉中沐浴,當時那時的等級不是很高.但是當他洗過以後,感覺非常好,馬上寫下壹篇溫泉頌>刻在碑石上便於保存.此碑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被列為我國132塊禁拓碑之壹.禦湯博物館的參觀我們到這裏就結束了,轉瞬之間我們就走過了史前時期,秦,漢,隋,唐的鼎盛時期。我們用感官感覺到了歷史的沈重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下面我們就去看壹下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住過的五間廳。
在參觀五間廳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壹下“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的12月12日,因此也稱為“雙十二事變”。“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並不斷向我華東進攻。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蔣介石去不顧民族危亡,頑固推行他“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主張,把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調往西北與楊虎城為首的西北軍合並,並進攻我陜甘寧邊區。在我黨“停止內戰,壹致抗日”的政策感召下,張楊兩將軍向蔣介石提出了聯***抗日的要求,哪知蔣介石非但無理拒絕,而且親自來陜西布置剿***。當時蔣介石就下榻在五間廳中。因為它有五間房子,所以稱為“五間廳”第壹間是蔣介石的秘書長肖乃華的辦公室,也就是他的秘書室;第二間是蔣介石的臥室。發生西安事變的時候,由於情況緊急,他壹聽到槍聲,就趕忙從後窗跳出。由於他逃跑的時候比較匆忙,連假牙都沒有戴。當時東北軍有壹個戰士叫孫銘玖,他沖進五間廳時,摸了壹下蔣介石的被子,發現被褥尚有余溫,猜想他肯定沒有跑遠,便立即搜山。終於在上午八點的時候把蔣介石從虎斑石處帶下來,送往西安;第三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在辦公室的左窗上還留有當時“西安事變”時留下的彈痕;第四間是蔣介石的會議室。它也是壹個秘密軍事會議室;最後壹間是他的待從室。在五間廳的旁邊還有壹個小型的建築叫“三間廳”。它是當時將孝宣的辦公室。1980年將其改名為文史資料室。當時,由於東北軍是從左面沖上來的,因此這邊的戰鬥先打響。我們從“三間廳”的玻璃和墻上可以找出當時的彈痕。大家可以進去看壹下裏邊的照片與文史資料。
“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西安事變”發生以後,我黨應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將軍的邀請,派周恩來同誌為首的中***中央代表團親臨西安。代表團到達西安以後,堅決執行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要指示,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了大量的工作,終於迫使蔣介石在12月25日那天,在“停止內戰,壹致抗日”的協議書上簽字。12月26日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結束了國***十年內戰的局面,促進了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形成和發展,也是現代歷的偉大轉折點。今天,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祈求祖國統壹,骨肉團聚的呼聲也是歷史的趨勢和必然。“西安事變”發生以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胡宗南為紀念蔣介石在此蒙難,修建了壹個灰白色的水泥亭子。開始時亭子取名為“總統蒙難亭”,後又改為“民族復興亭”,也叫做“正氣亭”。當地的老百姓稱其為“捉將亭”。但是為了緩和海峽兩岸的關系,1986年正式更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陜西省中文導遊詞2現在我首先領大家去參觀劉邦在漢中的王府----古漢臺。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郡南鄭”。劉邦不願來漢中,蕭何勸謙道:“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願大王王漢中。”劉邦從謀如流,便率軍由子午道來到漢中任漢王壹職。他來到漢中後,見到漢中如此溫潤的氣候,土地肥沃,河流縱橫,盛產魚米,便利用此地休養生息,操練士卒,囤積糧食。此後,他又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出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劉邦采納此計壹舉攻出散關,平定三秦,奠定了漢室帝業之基。劉邦為了紀念自己由漢中發跡,遂定國號為“漢”。同時,在漢中“置名材,立宮室”,修建了自己的行宮。
古漢臺坐北朝南,由南向北逐級升高連升八級。歷盡滄桑的漢臺今天已經沒有漢代的建築了。北宋張少禹留下詩句“留此壹掊土,尤為漢家基”。可見在北宋時漢臺曾壹度荒蕪過。到了南宋,漢臺被開發為供官員辦完工之後的休閑娛樂之處。今天漢臺的風貌就繼承了南宋以後的面貌。園內古樹名木繁多,有珍貴的漢蓮,百余年樹齡的桂樹,400年古老的皂角樹。牡丹、鳳尾竹、虞美人裝點著漢臺,使漢臺這壹處園林建築以它的幽雅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人。
在漢臺處矗立的望江樓就始建於南宋。它曾是漢中的層建築,登臨三樓向南眺望,壹眼就可以看見漢江。它是人們飽覽漢中風光的去處。到現在望江樓二樓榴聯上依然寫著“漢水東流幾千裏,秦雲北望第壹樓”。
1958年在古漢臺的基礎上建成了我們的漢中市博物館。它壹個遺址性博物館,又是壹個綜合性博物館,***有7個陳列室。望江樓壹樓是宋墓出土文物陳列室,二樓是清末與康有為並稱為“南康北陳”的漢中書法家陳毅的書法陳列。東西華廳分別是革命史跡陳列和宗教造像陳列。桂陰堂作為臨時陳列室用於壹些專題陳列。博物館最重要的壹組陳列在漢臺南院辦它們是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的“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分為兩個陳列室----褒斜古棧道陳列室和石門十三品陳列室。
褒斜古棧道陳列室分為三個單元,分別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兩山之間有7條古道的走向;褒斜古棧道南端石門隧洞膊。開鑿和棧道因地制宜修建有7種不同的棧道形制;棧道沿途設官方設施的“郵亭驛置”,其中褒城驛被稱為“天下第壹驛”,石門十三品陳列室陳列了從褒谷石門隧洞內外鑿遷下來的13方精品石刻,其中有被稱做“陜南第壹古石”的《部君開·通褒斜道摩崖石刻》,它記載了漢明帝劉莊復通褒斜道開鑿府門隧洞的事,從書法上說,它上承秦小篆下啟古隸,不可多得。清人楊守敬評價為“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模擬。”《百門頌》刻鑿於公元148年,記載了漢順帝年間司隸校尉楊孟文向皇上上書奏請復通褒斜道的歷史。書寫者木意在於歌功頌德,不在於顯揚書法,但他的書法被後世稱為“漢隸之極作,學隸者必學之範本”。它與甘肅成縣的《西狹頌》,漢中略陽的《甫閣頌》並稱為“漢三頌”。還有幾方描寫褒谷風景的石刻,如《玉盆》,《袞雪》,《石虎》摩崖都是歷代文人名士所留下的。其中以曹操的《袞雪》最為有名。《石門銘》記載了北魏褒斜道線路改道的歷史,書法也極其珍貴。它由隸向楷過渡,被康有為美稱為“不識人間煙火之仙品”。石門十三品是棧道興廢歷史的記錄,也是中國書法演變的實物標準,對中外書壇影響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