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維《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山翁即山簡,晉人,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
▲“浮”、“動”兩個動詞用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活起來了,動與靜的錯覺,表現了詩人的壹種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態,進壹步渲染了磅礴水勢。
▲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留戀山水的誌趣。
②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表達對官場仕途的厭倦,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憤怒。(厭棄官場,歸隱田園,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抒發自己決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或懷才不遇的苦悶。)
①陶淵明《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前堂。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雜塵,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②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
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
①常出現的景物有:野徑、古木、荊扉、柴門、空林、空山、鸞鶴(仙靈之鳥,超凡脫俗)、孤雲(孤高傲世)、禪房、古寺、暮鐘
②常出現的人物有:五柳、接輿、伯夷、叔齊、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這些景物和人物的***性特點:遠離塵俗,清幽靜謐、清冷荒僻(這與官場的明爭暗鬥形成對比,這些景物組合在壹起,為詩人營造出壹片清幽靜僻,遠離塵俗的天地,與詩人超然世外、寧靜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懷是和諧統壹的)
3.表達對歸隱生活、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向往自由、寧靜的田園生活,抒發閑適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②《社日》(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南方農村迷人風光,壹片富庶的景象: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壹、二句雖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 “半掩扉”這個細節描寫,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參加社日去了。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不正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寫社日活動散後的景象。
▲“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社的興高采烈(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