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本成語故事前,建議您先學習“班門弄斧的意思”
班門弄斧的故事
提起魯班,很多人都知道。其實,魯班不姓魯,而姓公輸,名班。有的書也寫作公輸般或公輸盤。因為他是我國春秋戰國時魯國人,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魯班。
魯班生於公元前507年。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也是壹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傑出的創造發明家。我們現在的木工使用的鋸就是他發明的。
有壹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梁柱,用來修壹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壹連砍了十天,壹個個累得筋疲力盡,結果只砍了壹百來棵大樹。由於動工的日期就要到了,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這怎麽辦呢?
有壹天晚上,魯班怎麽也睡不著了,於是他爬起來,深壹腳淺壹腳地向山上走去。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麽東西劃了壹下,擡手壹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壹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壹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壹轉身,他又看見壹只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壹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裏豁然開朗。他用毛竹做了壹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絲茅草葉和蝗蟲板牙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壹用力,樹幹出了壹道深溝。可是,時間壹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裏想,他先是做了壹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壹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壹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壹推,木料推下來薄薄壹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裏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壹個木座,把它裝在裏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壹把“L”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後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於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做出了這麽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行家們對他敬重得五體投地。
轉眼到了明代,有壹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憑吊唐代大詩人李白。采石磯傳說中是李白落水而亡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有關於他的傳說紛起,並且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梅之煥來到李白墓前,頓時怒氣沖天,原來,磯上、墓上,凡是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下詩句,那些文章寫得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為“詩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麽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太可笑了!梅之煥越想越氣,不由感慨萬千,也揮筆寫下壹首詩:“采石江邊壹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壹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做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簡略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班門弄斧的典故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魯班是春秋戰國時的能工巧匠,直到現在,人們還都說,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當時還有壹個工匠,名字叫石,人們叫他匠石,是楚國京城郢都那個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據說和魯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領高到什麽程度呢?莊子在《徐無鬼》這壹篇裏講過壹個故事。據說這個匠石有壹個好朋友,兩個人常常壹起配合表演。這個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塗壹層白灰,這匠石手中拿著斧子,瞅準了鼻子尖,"唰"這壹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壹下子給掃掉了,鼻子尖連皮都蹭不到。可見他的本領有多大了。所以後來柳宗元就說,假如有人"操斧於班、郢之門",拿著斧子敢在魯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點兒"強顏",也就是不要臉了。
有壹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遊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旁的李白墓,壹看卻心中大為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為“詩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麽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揮筆題了壹首詩:“采石江邊壹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壹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壹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成語啟示“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這壹成語雛形始於唐代,而脫俗於元代。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說:“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班,指魯班,戰國時魯國的著名木匠,善於制作精巧的器具。郢,指楚國郢都的匠石,也是個身懷絕技的木匠。在《莊子》和《徐無鬼》篇中,說匠石掄起大斧,能把郢人鼻尖上的薄如蠅翅的白粉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卻毫無損傷。柳宗元的話意思是:在魯班和匠石的門前,擺弄使用大斧的技術,這是厚著臉皮罷了。元代戲劇家關漢卿也說:“弄斧班門,徒遺笑耳。”關漢卿的話意思是:班門弄斧,只留下可笑罷了。由此可見,從柳宗元到關漢卿,他們都是不主張班門弄斧的,鄙棄班門弄斧的。在前人看來,班門弄斧簡直成了不自量力的代名詞了。
百步穿楊的故事半途而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