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孝親敬老的詩

有關孝親敬老的詩

有關孝親敬老的詩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句出自孟郊的《遊子吟》,解釋為: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詩人在此,以小草抽出的嫩芽,比喻兒女對母親的孝敬之心,極言其小,微不足道。這裏通過形象的比喻,表達了遊子對母親的感恩又深懷愧疚的復雜感情。

2、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解釋為:應該好好地回想妳們還小時,高飛背棄母親的那壹刻。當時父母心中的思念之情,今天已經長大成人的妳應該已經明白。作者借助梁上燕的生長情況來諷刺子女無情無義,拒絕反哺的社會現象,強調想要子女對自己盡孝,自己就應先帶頭對父母盡孝。

3、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出自與恭《思母》,解釋為:看到秋天的霜把蘆花打得滿天飄飛,自己落下了傷心的淚水,滿頭白發的老母親再也不會到門口倚靠者柴門盼望我了。恭公雖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負親恩。雖然自己過得也是清貧淡泊的生活,仍時時接濟老母。現在母親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滿腔懷念。詩中流露的全是壹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讀來令人深為感動,惋嘆不已。

4、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此句出自王冕的《墨萱圖·其壹》,解釋為:慈母倚靠在門旁目送自己的孩子遠離的背影,想到遠行的遊子在旅途中的辛苦,不禁潸然淚下。表達了在外遊子對故鄉母親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愧疚之情。

5、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此句出自唐朝韓愈《誰氏子》,解釋為:頭發斑白的老母親擋在門口啼哭不止,扯斷了衣袖也留不住遠行的兒子。這是以批判迷信為主題的作品。作者面對這樣壹種社會風氣以及這種風氣所帶來的後果自然是持批判態度且極其悲憤的,這種對親人沒有絲毫感情的兒子應該受到譴責。韓愈寫此詩,實際上是對當時這種社會風氣的諷刺。

6、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

此句出自唐代李白的《豫章行》,解釋為:老母與兒子離別,十分悲痛,呼號不絕,她們遠遠相送兒子到野間,仍然不願離去,因為他們都不知再次相見會在何時。這是詩人目睹吳地人民應募從軍、奔赴戰場的悲壯情景有感而作此詩,詩中對出征戰士寄予同情和希望,鼓勵他們不忘家中老母英勇作戰。

7、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出自清朝蔣士銓的《歲暮到家》解釋為:兒子心中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孝敬母親的責任,不敢向母親訴說那壹路的風塵。壹方面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敬愛,另壹方面也感到十分內疚,由於自己出門在外未能在母親膝下承歡盡孝,深感未盡到人子的責任,從而辜負了母親的拳拳之心。詩中通過描述久別回家的遊子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頌揚了母愛的深厚和偉大。

8、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此句出自清朝黃景仁的《別老母》,解釋為:寒冷的冬夜風雪交加,柴門被風吹吱呀作響,而我卻不能在家裏侍奉您老人家,我心悔恨呀,不禁仰天長嘆,妳養我這兒子還真不如不曾養過我呢!詩人運用白描手法表達了詩人與母親分別時的憂愁、無奈、痛苦與感傷,把別離之情表現得貼切又沈痛,使詩人陷入深深的自責。這動人心魄力的詩句,不是寫出來的,是壹個赤子發自肺腑的呼喊,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9、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此句出自宋朝王安石的《十五》,解釋為 : 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這首詩寥寥數語,刻畫出月圓之夜聽到杜鵑啼叫、母親和兒子深深牽掛對方的動人情景。

10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解釋為:拋棄父母那時父母多麽掛念,應知道今天妳們也會如此!這首寓言詩是借雙燕的遭遇諷勸那些不顧父母痛苦而獨自遠走高飛的人們。它還強調:想要子女對自己盡孝,自己就應先帶頭對父母盡孝;同樣,教育人者首先要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