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故事壹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壹樣,有著生命和意誌。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成語故事300字(通用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故事 篇1

 西漢時期,有壹個名將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壹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壹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註,用盡氣力,壹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壹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壹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壹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麽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壹試。他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可是,壹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壹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成語故事 篇2

 南宋末年,有位姓鄭的畫家曾以太學生的資格,參加博學詞科考試。後來北方蒙古貴族南侵,他向朝廷上書主張抵抗,但未被采納。南宋滅亡後,他改名為“思肖”。原來,宋朝是趙姓打的天下, “肖”是趙的偏旁。畫家表示自己永遠思念南宋,並隱居在蘇州的壹 所寺廟裏。鄭思肖在自己的寓所裏掛了壹塊大匾,匾上是他親筆寫的“本穴世界”四個字:原來,“本”由“大”、“十”兩字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間,就成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說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內。有壹次.他畫了二卷高五寸,長壹丈多的墨蘭。畫上的墨蘭,自然全無土根的。他還在畫上題上八個字:“純是君子,絕無小人。”大家欣賞了這幅畫後,贊不絕口,壹致誇它畫得純真自然,生氣勃勃。

成語故事 篇3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壹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壹位君王?”

 徐光想了壹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壹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麽能不了解自己呢?妳說的也太誇張了點吧!”石勒聽後笑著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壹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壹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後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裏,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成語故事 篇4

 我學過《三字經》、《論語》,最近,我喜歡上了壹套新的國學經典——《成語故事》,這是壹套有聲電子書,是爸爸前段時間從網上下載來的,它可以手動翻頁,也可以自動翻頁;還可以自己讀看,也可以聽。它裏面收錄了200條成語典故。

 爸爸下載後,當天晚上便放在我枕邊讓我聽。聽著這些成語典故,我慢慢地就睡著了。

 從那以後,我喜歡上了這套《成語故事》,不僅每天晚上睡覺時聽兩到三個成語典故,而且吃飯時邊吃飯邊聽,有時休息時也聽或看,這些成語典故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對它們越來越感興趣。

 我在聽讀看成語故事時,爸爸不時地教我靈活運用。有壹次,我聽到“外強中幹”這個成語時,爸爸笑著說:“李佳梁外強中幹,看上去很健康,但老是生病,說明妳身體抵抗力差。”我不甘示弱,反擊爸爸,說:“妳真是東施效顰,沒有音樂感還大聲地學別人唱歌,制造噪音。”說完,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通過聽讀看《成語故事》,我增加了許多新的成語,也知道了許多成語的來歷,甚至成語的變化。雖然我還沒有看完這套書,但是爸爸已和我壹起制訂了壹個學習計劃,每兩天熟記壹個成語典故,我要堅持做下去,絕不半途而廢。

成語故事 篇5

 前段時間我讀了成語故事,了解許多成語的故事。比如壹心壹意、門庭若市等等。

 其中我記的最清楚的.是“門羅可雀”這個的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壹個人,他當上了官,天天都有人來拜訪他,後來他被免去了官職,他們家門前就十分的安靜,簡直可以張網捕鳥了,後來他又當上了官,他家來拜訪的人又是絡繹不絕,他感慨的貼了幾句話在門上:壹生壹死,乃之交情‘壹貧壹富,乃知交態;壹貴壹賤,交情乃見。從這個故事中我想到社會中的賄賂,那些人通過給那些官員錢來讓自己獲得利益,難道這不是可恥的行為嗎?

 還有朽木難雕這個成語我也記的很清楚,它的故事是說孔子的學生宰予說起話來娓娓動聽,孔子認為他必成大器,可是不久宰予暴露了懶惰的毛病,壹天孔子在給大家講課,可宰予卻在房間裏睡大覺,學生們聽到了之後哄堂大笑,孔子嘆了口氣說:“腐爛的木頭是雕刻不得的,糞土似得墻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個言行不壹的人,我要從他那吸取教訓,不能再以言信人了!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壹個道理,看人不能看他的外表和語言,應該看的行動,來決定。

 這兩個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許多其他的成語故事,也十分精彩。

成語故事 篇6

 上個星期五下午,我們304班舉行了講成語故事比賽,班上***有20位同學參賽。為體現公平,賀老師特地請來了方何文浩、沈博、李博、陳奕萌的媽媽來當評委。

 首先,小主持人章文昊走上講臺,給我們介紹了比賽目的和評分細則。當章文昊說:“有請壹號選手吳卓凡上臺,二號選手阮銘軒準備。”同學們就依次上臺將自己精心準備好的故事講了出來。有的講得很流利,還加了自編的動作;有的講得結結巴巴,緊張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兒放了。

 終於到我了,我緊張地走上講臺,敬了個隊禮,大聲說道:“敬愛的老師、家長們,親愛的同學們,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磨杵成針》。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講的時候,由於緊張,我停頓了幾次。講完了,我又敬了個隊禮,長籲壹口氣,輕松地走下臺,坐到座位上,等主持人報我的成績。當聽到自己只得了8.925分時,我心裏很失望……

 經過兩節課的激烈比賽和那些媽媽評委們的公正評分,比賽結果很快出來了。賀老師即時公布了獲獎的等次。當我聽到張婷婷二等獎時,心裏特別開心,覺得這幾天的努力沒有白費。

成語故事 篇7

 舊時凡因不是門當戶對而辭婚的,就是指戀愛、婚姻裏壹方的背景和另壹方相距甚遠,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大國,有次北方山戎國舉兵侵入齊邊境,情形相當危急。因此向各國討救兵,希望合力把敵軍打敗。

 不久鄭國接到消息,馬上派忽率大軍援救。忽年輕善戰,打的山戎抱頭鼠竄,贏得空前大勝利。

 齊國國君對忽感激萬分。原本三年前齊國國君第壹次見到他時,有意將自己女兒文姜許配給他,但卻被他拒絕了。

 忽認為:每壹個人都有壹個合適的配偶,而齊國是個大國,對於小國的忽而言實在不適合。

 三年後忽幫齊國打退強敵,齊國國君又舊事從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絕說:“三年前我們之間沒任何關系時,都不敢娶齊國公主了。如今,我因替妳們打倒山戎國,而娶公主回去,百性豈不是以為我帶兵援救妳們,只為了娶公主呢?”

 根據《左傳》中的這壹段記載,公子忽引用了《詩經》中“自求多福”的詩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會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認為為自己將來的統治在於自己,無需通過聯姻依靠大國。也許說門不當戶不對只是壹個借口噢!

成語故事 篇8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壹。"八仙"壹般是指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鐘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壹。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遊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壹天,他們壹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湧,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壹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跡的事。

成語故事 篇9

 成語利令智昏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

 利令智昏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戰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占領了韓國的野王。野王位於韓國的上黨同韓國內地之間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黨就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準備歸附趙國,希圖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

 趙孝成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平陽君”趙豹不同意,他說:“無故受利,會招致禍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趙勝說:“不要白不要,如此壹大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趙王贊成趙勝的意見,就派他去接收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

 可是這壹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在這次戰爭中,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平原君”趙勝,在當時雖然也算是個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還是太短淺了些,因為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發昏,理智不清,這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啊。

成語故事 篇10

 壹鳴驚人,壹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後,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布壹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壹只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沈默無聲,這只鳥叫什麽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

 這鳥雖然不飛,壹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壹鳴必然驚人。妳回去吧,我知道妳的意思了”。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故事 篇11

 有個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掙大錢,就拿了壹筆錢,高高興興地來到了集市上。

 見到壹群小毛驢,看上去不錯,就想買幾頭回去賣,據說能賺錢。

 王三痛痛快快地買下了五頭小毛驢,就騎上小毛驢樂顛顛地往家走。他壹邊走壹邊想:“我回家把驢賣了,賺到了錢,家裏人都得佩服我。”他壹邊走壹邊尋思著:“這五頭驢能賺……啊?壹、二、 三、 四。怎麽只剩下四頭驢了?”

 他連忙又數了壹遍:“壹、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沒少啊!是五頭驢。剛才我眼花了。”再騎上去壹數:“壹、二、三、四,啊?怎麽又少了壹頭驢?”他急忙下來又數了壹遍:“壹、二、三、四、五。奇怪,是五頭啊!哦!只要我騎上驢就會少壹頭!”最後,他想了壹下:“嗯,算了,我不騎驢了,這樣不劃算!”

 於是,他下驢來跟驢壹起走了回去。

成語故事 篇12

 這個典故源於《後漢書.應奉傳》。東漢時,有個叫應奉的人,是有名的學問家。他小時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都能牢牢記住。應奉在郡裏擔任官職的時候,曾去過四十多個縣,記錄了上百數千個囚犯的情況。後來郡太守詢問這些人的情況,他都能對答如流,甚至說出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輕重,這使太守等人很驚訝。有壹回,應奉去拜訪彭城長官袁賀,袁賀不在家,應奉正要轉身回去,袁賀家的車匠突然推開大門,從門縫露出半張面孔看了應奉壹眼,而後又關上了大門,二十年過去後,壹天應奉出門在路上偶然見到這個車匠,立刻認出他來,並同他打招呼,這個車匠很吃驚,經過交談他才明白,原來以前和應奉見過半面。車匠不由驚嘆地說:"應奉的記憶力真了不起啊!"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只見過壹面的人。

成語故事 篇13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壹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刻壹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狀況十分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那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壹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麽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

 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能夠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個性,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壹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最後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狀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成語故事 篇14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壹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壹個能夠跳過去。他們壹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妳把龍門降低壹點吧!如果連壹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於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壹天,龍王終於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鯉魚們壹個個輕輕松松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並沒有兩樣。於是,他們又壹起找龍王,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妳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成語故事 篇15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壹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 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誌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

 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壹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壹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妳為什麽不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

 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妳這樣風流俊逸,真是後來的優秀人才。”

 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成語故事 篇16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妳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壹詩裏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家朱熹在《勸學》中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其實,這種感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論語》裏就出現了。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壹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壹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這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後人從中提煉出壹個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壹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