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寫的關於酒的詩句賞析 1. 陶淵明的《飲酒》句子賞析
陶淵明《飲酒》賞析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壹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壹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妳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麽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壹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壹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壹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擡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壹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麽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裏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麽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壹,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壹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2. 賞析《飲酒》(陶淵明)的詩句
1,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
2,“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汙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諦。“真”也可理解為“返璞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3.,“采菊東籬下”壹句,明白如話,既表現了田園之美,又表達了隱逸之樂;既表現了閑適之情,又表達了自勵之誌。不僅內容含蘊豐富,而且意境韻味雋永。“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十分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在采菊之時漫不經心地偶然擡頭見山的情狀,與全詩順其自然的情調和諧壹致。如果改用“望”字,就顯得故意做作了,不僅使“悠然”的情態喪失無遺,而且破壞了全詩的意境。平平凡凡的壹個“見”字,已充分顯示詩人選詞用字之奇妙。
3. 陶淵明寫酒的詩句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歡然酌春酒,摘我圓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如何?
還有壹首詩
飲酒
東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有關酒的詩句及其賞析
(1)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裏***嬋娟。
(2)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1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1,李白,<<;將進酒>>;,酒意最濃"與爾同銷萬古愁"
2,陶潛.<<;飲酒>>;系列,醉翁之意"此間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蘇軾,<<;梅花詞.和楊元素>>;,花美,酒美,詞更美"坐客無氈醉不知"
4,範中淹,<<;蘇幕遮>>;酒豈不醉人"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
5,曹操,<<;短歌行>>;思古慮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6,鄙人, 酒中話君子,花下談雅士.
沈醉香更濃,略舒平生誌.
1.劉禹錫 <;答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怩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壹派暖意融融的景象,外面大雪鋪天蓋地,屋內爐火正旺,又有友人飲酒吟詩,人生愜意不過如此)
2.薛寶琴<;對菊>;彈琴酌酒喜相酬,幾案婷婷點綴幽.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壹枝秋.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遊.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秋日賞菊是壹件很風雅,很有詩意的事情,特別是在大觀園這樣壹個詩意盎然的地方,眾多才子才女飲酒吟詩,讓人羨慕,讓人向往.)
3.範仲淹<;蘇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堪稱千古絕唱,讓人讀來斷腸)
4.陸遊<;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壹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壹曲釵頭鳳,流傳千古情.陸遊和唐琬的悲劇被演繹的淋漓盡致.壹對情人被無情拆開,令人淚下)
5.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珍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月華已是人千裏,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敲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人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壹聲相思壹杯酒,壹杯苦酒壹滴淚,古人寫相思離別之苦,也算盡矣,另今人汗顏)
5. 陶淵明《飲酒》 全詩
據我所知《飲酒》只有20首,和並序,飲酒二十首並序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
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壹∶衰榮無定在,彼此更***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壹樽酒,日夕歡相持。其二∶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壹生?壹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其四∶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是非茍相形,雷同***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壹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其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其九∶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壹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壹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十壹∶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饑至於老,雖留身後名,壹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十三∶長公曾壹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壹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壹士常獨醉,壹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壹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十四∶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壹何悠,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十七∶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十八∶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十九∶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誌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裏,冉冉星氣流,亭亭復壹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二十∶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壹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壹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6. 陶淵明的酒的詩詞
1.《飲酒 十壹》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壹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2.《飲酒 十二》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長公曾壹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壹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3.《飲酒 十三》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壹士常獨醉,壹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壹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4.《飲酒 十四》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5.《飲酒 十五》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壹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6.《飲酒 十六》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7.《飲酒 十七》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8.《飲酒 十八》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9.《飲酒 十九》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誌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裏,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壹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10.《飲酒 二十》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壹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壹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7. 陶淵明飲酒這首詩該怎樣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受到歷來文人們推崇,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同
魏晉時期社會風氣以士族頗受追捧,大多講出身,講背景(用現在的話說叫官二代、官三代、官八代)而陶淵明卻不隨大流,不為五鬥米折腰。這是其壹。
2、與當時的文風不同
魏晉時期在文壇上流行“駢體文”,就是四六句、押韻的特點,如洛神賦、兩京賦當時很受眾人熱愛以至洛陽紙貴。而陶淵明卻反其道而行之,萬其是《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無駢文痕跡,無刻意押韻之感,由此可見壹斑
3、我筆寫我心
魏晉時期流行靡靡之風,比誰財大氣粗(就像現在的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最為典型的是當時富豪石崇與當朝宰相比富,而且士族很少與庶族來往。陶淵明不攀比,向往田園生活,不同流合汙,並且將其思想見諸筆端,從其眾多作品能夠反映出來
4、語言淺顯,用詞工巧
他的語言沒有著意雕刻之感,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心遠地自偏、草盛豆苗稀等,用語通俗易懂,壹千七八百年前的詩文,其中詞匯現在還是人們的口頭語,不像唐宋時期的詩文滿篇典故,生諱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