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
這是壹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出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書法也是起伏跌宕。
歷代書家對《寒食帖》的評價都非常高。
蘇軾的好朋友黃庭堅認為,這幅作品兼有唐朝顏真卿、五代楊凝式、北宋李建中三位書法家的筆意;
元朝的鮮於樞給天下的行書作品排名,王羲之的《蘭亭序》排第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排第二,接下來,就是蘇軾的這卷《寒食帖》;
明代的董其昌聲稱,自己見過30多件蘇軾的書法作品,《寒食帖》是其中當之無愧寫得最好的。
如果對這些書法家和書論都不熟悉,還有壹個最直觀的方法可以證明《寒食帖》的優秀:乾隆皇帝在《寒食帖》之前題了“雪堂余韻”四個大字,把自己的題跋裱在了蘇軾作品和黃庭堅題跋之間,並在上面蓋了很多章……
然而,細看《寒食帖》就會發現,單從內容上來講,蘇軾寫的不過是吐槽自己人生際遇的兩首詩。
第壹首詩
第壹首詩說的是: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我來到黃州以後,已經過了三次寒食節了。每年我都惋惜春天的離去,但春天它也留不住啊。今年春天更糟心,春雨跟秋雨似的下個不停,海棠花都被打落了掉在泥裏狼藉壹片。這與少年臥病在床,起來之後發現自己頭發全白了,又有什麽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