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句賞析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句賞析

1. 關於家書抵萬金的詩句

關於家書抵萬金的詩句 1. 家書抵萬金選自哪首詩說說詩句的意思

“家書抵萬金”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詩句的意思是: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出處《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擴展資料

1、《春望》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壹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壹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2、《春望》鑒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壹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沈痛的憂愁。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壹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壹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誌躊躇,青絲變成白發。自離家以來壹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發更為稀疏,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沈,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誰的詩句﹖

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其全詩如下,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詩句整體含義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沈。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訊難得,壹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

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創作背景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壹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ū)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壹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無限的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3. 請問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壹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壹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壹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壹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壹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壹則觸景生情,壹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沈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麽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壹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壹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壹千二百余年來壹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4. 求關於書信的詩句,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古今中外的都行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飲馬長城窟行》

——漢·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結素魚貽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家書後批二十八》

——唐·韓偓

四序風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京師得家書》

——明·袁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得家書》

——唐·杜甫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壹命侍鸞輿。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農事空山裏,眷言終荷鋤。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漁家傲》

——宋·陸遊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壹萬三千裏。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裏。

《端州江亭得家書》

——唐·李紳

雨中鵲語喧江樹,風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蝶戀花》

——宋·趙令畤

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後心中事。佩玉采絲文竹器。願君壹見知深意。

環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裏。

《蝶戀花》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裏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5. 關於信的古詩句關於“信”的古詩句.如:家書抵萬金,等.

張籍的《秋思》(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在寫家信時深感鄉思情切,柔情萬種,“壹行書信千行淚”,說不完,寫不盡,其間充滿了深厚豐富的感情和難以完全表達的矛盾,又似乎有點“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意味,到帶信人要出發了,仍然擔心漏掉了什麽,覺得還有沒寫完的,又開封想再添上些,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這壹細節寫得非常細膩,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卻韻味猶濃.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所以《唐詩別裁》認為這首詩“亦復人人胸臆語,與‘馬上相逢無紙筆’壹首同妙.”潘德輿《養壹齋詩話》更是推崇備至,以為“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而白居易的“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在寫法上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以“雁傳尺素”來表達,也別有壹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