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鎮江金山寺的詩句

描寫鎮江金山寺的詩句

1. 關於鎮江金山寺寶塔的詩句

關於鎮江金山寺寶塔的詩句 1.尋找15首左右關於鎮江的古詩詞

遊金山寺①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②。

聞道潮頭壹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盤陀④,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⑥。

是時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⑨,有田不歸如江水

2.描述金山寺的句子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見宋·蘇軾《遊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唐、宋時屹立長江之中。

鄉國:家鄉;蘇軾故鄉在四川眉山。這兩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頂峰遙望家鄉,長江南北的眾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時,容易思念家鄉,蘇軾寫這首詩時正是如此。他在這首記遊詩中寄寓了濃郁的鄉情,並流露出買田歸隱的心願。

這兩句是全詩寫景抒情的框紐。江南江北的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絕頂不是為了欣賞江南風光,而是為了遙望家鄉,此時,他只覺得這眾多青山遮擋了他望鄉的視線,因此筆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實,從江蘇鎮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裏萬裏,即使是壹馬平川,想從金山望見眉山也絕不可能。這種跌宕的筆法,正是為了突出作者望鄉的癡情。

3.關於金山的詩句

登鎮江金山 潮平水闊兩岸齊,雄風霧列遠山迷。

登臨金山添豪氣,江天盡攬入畫題。訪鎮江金山江天禪寺留玉閣 文 / 曲槐 好個八風吹不動, 禪師壹紙寺中來。

禿頭無坐鋒芒露, 留玉閣前步步回。題潤州金山寺 (唐)張 祜 壹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說明] 張祜,字承吉,唐代詩人,壹生未做過官,人稱張處士。

他初離姑蘇,後至長安。為元稹所貶抑,逐至淮南。

最後隱居曲阿(今江蘇丹陽),卒於宣宗大中年間。杜牧曾贈詩說:“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這首五律描寫了獨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歸山和遊覽借宿的生活,清新灑脫,流暢自然。特別是五、六兩句明白如話而又十分工切。

題金山寺 (唐)孫 魴 山載江心寺,魚龍是四鄰。樓臺懸倒影,鐘磬隔囂塵。

過櫓妨僧定,驚濤濺佛身。誰言題詠處,流響更無人? [說明] 孫魴,字伯魚,唐南昌人。

《題金山寺》有意識地與張祜同題之作比壹高低。前六句描寫了金山寺的雄偉景象,末兩句顯示了作者的自負。

送識上人遊金山登送陀巖 (宋)範仲淹 空半簇樓臺,紅塵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

疑師得仙去,白日望蓬萊。 [說明] 範仲淹(980—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

北宋名臣,文學家。這首詩氣派闊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兩句,氣勢雄渾。

上人為和尚的尊稱。識是僧名中的壹個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觀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

[說明] 秦觀(1049—1100),北宋文學家,江蘇高郵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同為蘇門四學士。

這首詩四句四景,合成壹幅金山晚眺的優美圖景,十分清麗。 瓜洲夜泊 (清)鄭 燮 葦花如雪隔樓臺,咫尺金山霧不開。

慘淡秋燈漁舍遠,朦朧夜話客船偎。風吹隱隱荒雞唱,江動洶洶北鬥回。

吳楚咽喉橫鐵甕,數聲清角五更哀。 [說明] 鄭燮(1693—1765),清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揚州八怪”之壹。

曾居住鎮江金、焦二山讀書作畫。此詩寫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詩情畫意,歷歷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去?歸雁洛陽邊。 [說明] 王灣,唐洛陽人,先天進士,官洛陽尉。

作者客遊在外,經過北固山下時作此詩,通過寫景抒發了新春思鄉之情,此詩在當時很有名。 采桑子--潤洲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宋)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樂事回頭壹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撚輕攏。

醉臉春融,斜照江天壹抹紅。 [說明] 這首詞是作者寫多景樓宴會遇友的情景。

寫得情景交融,揮灑自如。上闋連用四個“多”字,語如貫珠;下闋聽琵琶助興,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張玉書 古檜祠堂久寂寥,凈名遺築倚山椒。檻前碑版留三國,樹杪江聲咽六朝。

草復大堤春試馬,雨余多景暮歸樵。可憐萬井炊煙裏,鵝鸛軍聲響麗譙。

[說明] 張玉書(1642—1711),江蘇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鎮江市南門大街張家巷內。順治進士。

康熙時為相二十多年,世稱京江相國。詩中寫北固山的荒涼景象,遺跡模糊,寒潮嗚咽,萬戶炊煙,五夜更聲都足以引人遐思。

題鶴林寺壁 (唐)李 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說明] 李涉,字清溪,洛陽人。唐憲宗時,曾貶官峽州司倉參軍,文宗太和中,任太學博士,後因故流放康州。

這首詩寫作者為官不得誌,終日如醉如夢,忽覺春光已盡,勉強登山遊覽,可惜花事闌珊,無春可尋。偶然經過竹院,與山僧閑談,感到在紛擾社會中,暫得半日清閑,心情也很娛悅。

夢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鄭湖,花如覆錦滿平蕪。夢中山水縈情處,沈括風流絕世無。

[說明] 戴守梧,字桐蓀,清同治時人,丹徒縣廩生。資敏學博,年少即成《禹貢註》。

二十多歲即去世,有《陳篋集》。此詩是其《京口竹枝詞》中的壹首。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寫得情景並佳,恰到好處。

4.小學二年級寫的金山寺的詩

金山為江南勝景之壹,在今江蘇鎮江西北,本在長江中,清末江沙淤積,始與南岸相連。

山上有洞泉寺塔等名勝,其中以金山寺最為壯觀。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臨此寺,即景抒懷。

這首散曲寫的就是作者登上金山寺所看到的壯觀景象並由此產生的內心感受。作者曾作過鎮江府判,對鎮江壹帶的風光山水頗為熟悉。

作者沒有孤立地就山寫山,就寺寫寺,而是依舊緊緊抓住山立江水中的特征來寫。金山寺倒映江中,山與水連在壹起,樓臺上下相互映照。

山在水中,水在山上,宛若壹派仙境。因此能將這首《題金山寺》寫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作者不是登臨金山,只是乘船經過,因此能夠遠眺,能夠縱覽,能夠從浩浩長江的廣闊背景上,從山與水、山與雲、山水與樓臺的種種關系上寫出金山景色的詩情畫意,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又能給人以情的感染。

5.鎮江金山寺裏塔是什麽塔

鎮江金山寺裏的塔叫慈壽塔,是為紀念慈禧太後生日,於原來塔上重建而成。創建於壹千四百余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遊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後毀於火,倒坍後,明代重建壹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慣,壹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鹹豐年間,此塔又毀太平軍之手。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籲,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並得到兩江總督劉坤壹的支持,約經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於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內有旋式梯,供遊人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光各異。遊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光行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詩為證: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慈壽塔外花墻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壹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傳說,當時正是慈禧太後六十壽辰。為了賀壽,兩江總督劉坤壹特地進京朝見慈禧,獻媚道:老佛爺六十大壽,卑官沒有什麽厚禮,只是在江南鎮江金山造了壹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您長壽萬歲。慈禧心想,這寶塔標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巔,實在非同壹般壽禮,不由漸露喜色。便問劉坤壹:妳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劉壹聽卻張口結舌,壹時無言以對。心想無論說多說少,都會招來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群臣百官之中,有壹小孩從身後很敏捷地遞給他壹張小紙條,他壹看如獲至寶,迅速呈上,慈禧壹看原來是天地同庚四個大字,便喜笑顏開,大大獎賞了劉坤壹。後來這四字便被刻於慈壽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