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無產階級革命作家的功績之世界經典演講《悼念高爾基辭》
《悼念高爾基辭》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1936年6月20日) 高爾基是位能深刻、準確反映革命歷史時代的藝術家,列寧是位能帶領人類建立大同世界的創造者。偉大人物在歷史上的存在不是具有兩個日期:生日和忌日,而僅僅只有壹個:他們的誕生日。在這座古老的廣場上人民幾千年都在為自己創建著國家,為大眾建立了國體的最高形態。我們在這兒聚會,是為了把這位不僅屬於我國,而且屬於世界人民的作家的骨灰盒安放進名人墓。 藝術家高爾基的誕辰是在90年代,少年彼什科夫高爾基在自己心靈美妙的深處積聚了革命前那個時代所有爆發性的力量:積聚了受屈辱,受壓迫人們的滿腔悲憤,所有令人痛苦的期盼,所有尋找不到出路的 *** 。他替別人感受到了市儈的,小市民的和警察拳頭下黑沈沈堡壘的滋 味。他不止壹次發瘋似地搏鬥,單槍匹馬為保護被侮辱,被欺壓者而與許多人作對。這樣到了90 年代,這個高高,瘦瘦,背有點駝,有著壹雙藍眼睛的少年,懷著壹顆勇猛、熾熱的心,在那個受欺壓,劍拔弩張, 死氣沈沈的可怕歲月裏發起了反抗。他說,誰有壹顆活人的心,就該去砸爛這萬惡的小市民的麻木不仁狀態,到廣闊的空間去,去點燃自由生活的篝火! 他用強有力的筆觸急不可耐地,天才地勾畫出剝削階級愚蠢的禽獸面目。這就是那張俄羅斯的,塗上了陰沈油彩的貪得無厭的嘴臉,請欣賞吧! 我還是在孩提時代便記得震撼過全世界的巨大爆炸聲。腐朽的,看上去卻又像能持久的資產階級生活被打開了壹個缺口,人們只要有壹顆跳動著的心,都會朝那兒飛奔過去。高爾基的名字無論在哪個年代總是傳遍全世界,他是革命的先驅者,革命的海燕。對列寧的親近鼓動著他去反抗,促使他的藝術朝著明確標記的具體目標進發。對斯大林的親近鼓動著他去工作:除了個人創作外,他還負責去完成領導蘇維埃文學的重要艱巨任務。他積極地,不懈地領導蘇維埃文學沖向世界高度。他用唯壹的方法領導蘇維埃文學,即現實主義的,文化的,真實的,廣泛深刻認識我們蘇維埃生活全部多樣性的方法。列寧的公式,是他的領導思想:「 ”為認識***性所作努力的本身已經能把我們從因循守舊中解救出來。”蘇維埃文學所走的道路是竭力盡可能多,盡可能深入地,盡可能準確地去認識我們復雜的,創造性的,不斷發展的,史無前例的生活。不朽的高爾基捍衛過並還在捍衛著這種努力。 同誌們,我們不用葬禮進行曲,而是用生活的勝利歌聲去迎接偉大的藝術家,他和我們生活在壹起,並繼續用自己永不頹喪的詞語幫助著我們高舉起越舉越高的蘇維埃藝術的火炬。 高爾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們的作品中! 《悼念高爾基辭》發布人介紹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生於1882年12月29日,卒於1945年2月23日,壹位跨越了沙俄和蘇聯兩個歷史時期的俄羅斯作家,善於描繪大規模的群眾場面,安排復雜的情節結構,塑造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公認是俄羅斯文學的語言大師。 托爾斯泰生於薩馬拉貴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學院,後中途離校,都描寫俄羅斯貴族地主的經濟破產和精神墮落。由於作者尚未完全擺脫象征主義的影響,這些作品寫得並不成功。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到過英國和法國(1916),寫了壹些有關戰爭的隨筆、特寫以及小說和戲劇,如特寫《途中寄語》(1915),短篇小說《美麗的夫人》(1916),和劇本《燕子》(1916)、《苦命的花》(1917)等。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開始接近人民。 托爾斯泰熱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對接著發生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卻不理解;出於困惑和恐懼,於1918年秋離開祖國,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間對祖國的懷念使他寫出自傳體中篇小說《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還寫了後來作為《苦難歷程》三部曲第壹部的《兩姊妹》(1922),完成了長篇科學幻想小說《艾裏達》(1922-1923)。 1922年托爾斯泰與白俄決裂,次年返回莫斯科。 從1923年起,托爾斯泰的創作生活開始了新的階段,他首先寫出壹系列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優秀作品,如短篇小說《海市蜃樓》(1924)、《五人同盟》(1925),長篇諷刺小說《涅夫佐羅夫的奇遇或伊比庫斯》(1924),科學幻想小說《加林工程師的雙曲線體》(1925-1927),反映現代生活的小說《藍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三部曲《苦難歷程》的後兩部《壹九壹八年》(1927-1928)、《陰暗的早晨》(1940-1941)也在這個時期完成。 1945年2月23日病逝。 托爾斯泰主要作品有,第壹本詩集《抒情詩》(1907),作者自認是「 ”頹廢派”的作品。 第二本詩集《藍色河流後面》(1911)和童話集《喜鵲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擺脫象征主義的影響,繼承了俄羅斯民間文學和現實主義的傳統。 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1910)、長篇小說《怪人》(1911)和《跛老爺》(1912),都描寫俄羅斯貴族地主的經濟破產和精神墮落。 由於作者尚未完全擺脫象征主義的影響,這些作品寫得並不成功。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到過英國和法國(1916),寫了壹些有關戰爭的隨筆、特寫以及小說和戲劇,如特寫《途中寄語》(1915),短篇小說《美麗的夫人》(1916),和劇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 1918年,阿·托爾斯泰出國,僑居巴黎和柏林,寫了自傳體小說《尼基塔的童年》 (1920-1922),並開始寫《苦難歷程》第壹部《兩姐妹》。 此後,他先後完成了《糧食》 ( 1937)、 《伊凡雷帝》 (1942-1943)、《苦難歷程》 的後兩部《壹九壹八年》(1928)和《陰暗的早晨》 (1941)、長篇小說《彼得大帝》(1929-1945,未完成)。在衛國戰爭期間,他還寫有政論集《祖國》 (1941)、歷史劇 《伊凡雷帝》(1942-1943)、短篇小說集《伊凡·蘇達廖夫的故事》( 1942-1944)等作品。 《苦難歷程》是阿·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從構思到完成,歷時20載。 三部曲的第壹部《兩姊妹》側重描寫的是主人公個人的命運,反映的是個人對時代的感受,帶有「 ”家庭生活”小說的特點。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夕到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國社會動蕩不安,但是作為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典型的4個主人公卻都沈湎於個人的愛情而置身於社會鬥爭之外,生活十分空虛。 小說第二部《壹九壹八年》則開始轉向了史詩式的描寫。作者在國內戰爭的巨大歷史畫面上展示人物的命運。在暴風驟雨的年代裏,4個主人公的個人生活都遇到了不幸,但在鬥爭中有的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有的仍在進行艱苦的探索。 小說最後壹部《陰暗的早晨》在同樣廣闊的背景上描寫了1919年前後蘇聯人民抗擊外國幹涉者和白匪軍的英勇鬥爭,4個主人公也在經歷了洗煉之後,先後走向了革命。他們在莫斯科重逢,並壹起傾聽了列寧關於電氣化計劃的報告。小說預示著「 ”陰暗的早晨”以後將迎來幸福的、陽光明媚的白天。 小說書名取自俄國古經《聖母的苦難的歷程》,揭示了知識分子只有與蘇維埃俄羅斯相結合才會有出路和幸福的真理,用作者的話來說,他的《苦難的歷程》也就是知識分子「 ”失去了祖國而又重新得到了她”的歷程。小說廣泛地描寫了在舊世界崩潰和新世界誕生這壹歷史轉折時期俄羅斯的生活,真實地展現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性勝利,並且著重展現了俄國知識分子在大時代的血與火的考驗中,逐步走向革命的曲折道路。小說也是作者本人所經歷的長期而又復雜的精神探索的藝術反映。小說語言樸素,情節生動,心理刻畫細膩,結構具有史詩風範。 《彼得大帝》為長篇小說,主要描寫彼得大帝壹生的業績及其對俄國的貢獻,展現了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歷史事件。 《悼念高爾基辭》是托爾斯泰1936年6月20日在莫斯科紅場高爾基追悼會上的悼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