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北京京都,明朝的首都

北京京都,明朝的首都

洪武元年,明軍攻陷元大都,改名北平府。三年,四子朱迪為燕王,鎮守北平。由於城北大部分是空的,在9年的時間裏,在原來的北墻以南5英裏處又建了壹堵墻。十七年,原南墻南移兩裏。朱迪奪取皇位後,由於北元仍對明朝構成威脅,永樂元年改北平為順天府,建為京師,並積極準備遷都。四年,北京開始建城,十八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遷都於此。

明代京都平面呈凸形,面積約25.4平方公裏。有九個內城和七個外城。宮城位於內城的中心,也被稱為紫禁城。它基本上沿著元大內舊址,被壹條護城河即桐梓河環繞。宮城以午門-玄武門為中軸線,前三大殿依次排列為:奉天殿(後改為內廷)、蓋華殿(後改為中繼殿)、神神殿(後改為極地宮);後三大殿:幹青宮、交泰宮、坤寧宮;前者主要用於舉行儀式和重要的宮廷會議,後者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生活的地方。次要建築嚴格對稱地排列在兩側。宮城後被人為堆成萬歲山(今景山),意在壓制前朝的“風水”,故又稱鎮山。宮城前,左有祠堂,右有國壇,宮外建有皇城。皇城的正門是壹條從承天門到南面大明門的寬闊大道。東側有禮部、戶、官、兵、工等五個中央機構,西側有五個軍事督撫署。大城市的大明門和正陽門之間,有壹個商業中心,相當繁華。此外,在南郊還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天壇和山壇(後更名為先農壇),在東郊、西郊和北郊還修建了祭壇、月壇和地壇。皇城以前是土墻,後來逐漸用磚砌成。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加強北京防禦,修建了包圍南郊的外羅城。七個名字至今仍在使用。原計劃是四面修建外羅城,但因財力不佳,只在南部修建。

從洪武開始到永樂,山西、山東等地數十萬移民遷居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南遷富民,充實都城。結果,北京人口大量增加,耕地擴大,農業發展。在修建宮殿的過程中,大興、宛平兩縣附設了大量從全國各地招募的工匠,使北京的手工業全面發展。為了滿足北京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需要,各種奢侈品、手工藝品、文化用品的制造和進口也大大增加。但是北京的糧食並不能自給自足,統治者巨大的消費和軍事需要,使得每年從南方進口大量的糧食十分困難。同時,由於北京地處明朝北部,靠近塞外蒙古統治區和後金(清)政權。隨著軍事力量的衰落和政治腐敗,長期受到北方入侵的威脅,明中後期更經常出現蒙古軍和後金軍兵臨城下的局面。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三月進京,四月二十日撤退,五月清軍入京。9月,清朝的始祖福臨從沈陽遷都北京。清朝沿襲了明朝都城和宮殿的建制,只是局部翻新重建,很少增建,大部分建築甚至沒有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