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七首巖”有“內”、“外”之分。外七首巖在龍文區轄內,即古漳州之東鄉,有雲洞巖、瑞竹巖、仙亭巖、聚奎巖、青雲巖、石室巖、照蓮巖等七處。“內七首巖”在今九湖鎮境內,即古漳州的南鄉,有石獅巖、虎崆巖、羅漢巖、玉泉巖、普陀巖、紫雲巖、日照巖等七處。
今分別介紹於下:
雲洞巖 俗稱洞仔巖或石壁巖,以山石幽洞見奇,因山上有石室,深壹丈見方,天將雨時,有雲自洞內湧出;雨霽轉睛,白雲復歸洞中,故名雲洞。人稱“丹霞第壹洞天”。相傳隋代潛翁隱居山中養鶴為伴,鄉人常見鶴唳睛空,故又名鶴鳴山。明朝高士蔡烈讀《易》在鶴室中。大學士豐熙來訪,成莫逆,留連忘返。作遊記雲:“山盡石,石盡美且巨,他山莫儕焉”。山上花崗巖石層層疊疊,玲瓏奇特,宛為精美的山石盆景,以十裏之方圓而涵容千山萬壑之概。古今遊客不可勝數,留下許多摩崖石刻,被譽為“閩南第壹碑林”。
仙亭巖 在鶴鳴山,雲洞巖盡頭。《府誌》載:“山有石壁,高出雲霄,宋僧人往,見二士對奕,就之,化為白鶴,沖天而去。余壹棋子,取咽之,因辟谷不食,壽百余歲”。後國子監祭酒劉植建亭其上,故名仙亭巖。
瑞竹巖 在歧山之北,“與鶴鳴山聯峙,二峰秀聳龍江之上,延袤十裏余,中為萬松嶺”。嶺上建有萬松關。(《名山記》)此巖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書陸完與理學家蔡烈同遊時所題的詩句雲:“萬松關外瑞竹巖,峰峰峙峙列層嵌,偶來石上憑南眺,壹望江上掛遠帆”。瑞竹巖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筍,故名。有石禪床,傳為楚熙入定處。巖上原建有寺廟,有石洞、石刻、清泉。寺廟因年久失修,多已坍圯,僅存石柱基礎。明東閣大學西林釬及天啟進士陳天定表兄弟倆未仕時曾在此讀書。近來寺廟已重建。
石室巖 即三峰“閑雲石室”,在步文鎮的西坑村,俗稱“石厝巖”。是明代高僧樵雲國師所開辟,修煉之所,後在此講經。《府誌》載:“巖有數室,皆巨石為之”。因是在巨巖覆蓋這下,不用屋瓦,便成石室,故名。石上有星鬥紋,鐫有 “鬥牛”兩字。樵雲原是開元寺苦行僧,覓得石室,靜心修持得道。萬歷年間,皇太後駕崩,求高僧超度。樵雲為之超度,不受賞賜,只要神宗所服之龍褲,因封“龍褲國師”。坐在他身旁的是廣東狀元羅倫,看破紅塵,拜師修行。現在石室中擠滿三寶佛、彌勒、觀音。大有喧賓奪主之嫌,室外還建大殿數座。
聚奎巖 在歧山的背後,有石為龜,名曰瑞龜。巖寺也是楚熙所辟。中有龍會洞,宋末陳恪讀書巖中,更名“聚奎巖”。取“龜”與“奎”同音,雅稱“瑞奎巖”。又有大石室,可容百來人。
青雲巖 與聚奎巖相隔壹峰,林木蓊郁,幽邃可愛。中有鐵樹,相傳為宋代人所植。
照蓮巖 在歧山之下,與雲洞等合稱為“外七首巖”。
“內七首巖”
石獅巖 在南鄉(今九湖鎮境內)離城4公裏許的獅巖上(亦稱南巖山或院後山,又有七首巖山之名)。此山峰巒奇秀,延袤數裏,上多怪石。有若獅子的、有若蟾蜍的、有可梯者、有為門者,奇形怪狀的風景石,不壹而足。又有半月池、羅漢峰、超然亭、寶月巖、南泉巖以及圓明石門、龍泉、妙峰、玉泉五庵。惟石獅巖為最勝。宋郡守李彌遜有詩雲:“翠合峰巒萬葉稠,雲擎佛屋出巖幽,秋光不到庭陰樹,曉日先明竹外樓,戶牖高低分世界,川原遠大失汀洲,楊休示我真消息,更在靈山最上頭。”現在所有風景石盡毀在石匠鑿下,變成石材去填海修堤,建橋鋪路,以及出口換外匯去了。
虎崆巖 在石獅巖下方北側,有石崆,(即石洞)曾是猛虎棲身之穴。有石門、石橋和石獅巖連接。相傳唐時無隱法師在此講經,有虎跪在石上聽經。無隱法師常騎虎入城,買肉餵虎。有壹天,無隱法師因事不能下山買肉,虎餓了,無隱法師就伸出壹只胳臂餵虎。附近有和尚墓,傳說便是無隱法師之墓。
普陀巖 在石獅巖下方南側,有大石為屏,刻有普陀像,傳說像曾放出毫光。
玉泉巖 有泉從石上流出,狀為噴玉,故名。山中有石,刻“含暉”二字,前有亭名“流玉亭”。
羅漢巖 在石獅巖北,與雞母石山相近。山前有石,上刻“羅漢峰”三字,遊人到此常聞異香。從前山中有觀音閣、超然亭、懷德樓、敬善堂、捧日等名勝處,黃道周先生稱贊為“南巖第壹”。今俱廢。
紫雲巖 在虎崆巖附近。從前有寺廟,是宋代僧人雪庵所建,常有紫雲覆蓋其上,故名。
日照巖 舊名寂照,與虎崆、石獅同座山,但轉而向西,在山背後,傳說羅倫狀元削發為僧曾住此巖,他的夫人也削發為尼,住梧山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