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陜西的民風民俗

陜西的民風民俗

陜西的民風民俗在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竈”,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竈王爺”,以求溫飽。

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壹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壹切食物。關中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豆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準備禮饃。

禮饃分為三種:壹種是媳婦要給娘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裏面包的是菜油、幹面、蔥花合拌的餡;壹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征吉祥。

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初壹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裏,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大年前兩天,陜西不論關中、陜南、陜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裏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裏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裏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幹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臥室、竈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壹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後,全家大小***聚壹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