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壹位田園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先生。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壹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壹種,作簡要評析。
答:.壹、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壹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壹“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誌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妳的看法。
答:“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誌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壹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2、從軍行塞上聽吹笛
王昌齡高適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壹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壹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壹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
高適(700—765)
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壹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壹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①舊別情。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借問梅花②何處落?風吹壹夜滿關山。
[註]①關山:系樂曲《關山月》。 ②梅花:系樂曲《梅花落》
①填空:以內容分類,唐詩有“送別詩”、“詠史詩”等等,這兩首詩屬於邊塞詩。兩首詩都寫了樂曲聲和月色,借以抒發戍邊者的情懷,可謂“‘聲色’傳情”。
①簡答:為什麽說《塞上聽吹笛》的三、四句有“語意雙關”的特點?
答:②字面上,似乎寫塞上梅花盛開,在風中,壹夜間花散落於關山處處。實際上,“梅花落”是笛子曲, 風將笛聲吹送到關山處處。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壹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從內容看,都是寫送別,從抒情手法看,李詩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也可);王詩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詩人的稟賦個性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4、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柳宗元壹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業,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壹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註]本詩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月”“泉”“鳥”的作用。
答:營造淒清寂寞的意境
②作者寫“泉響”“鳥喧”采用了什麽藝術手法?
答:以動寫靜,反襯
③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麽?請扼要回答。
答: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
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王維(699-759),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1、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壹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對這壹評價請簡要闡述妳的鑒賞體會。
答:a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壹反壹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沈含蓄。b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壹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壹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沈而余味無窮。
6、江村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其先為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壹帶,貧病而卒。
清江壹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
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①這首詩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於同壹時期,但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不同。作者筆下的“江村”環境特點是幽靜這從第壹聯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聯先描寫眼前的景物,又擷取了家庭生活的兩幅畫面,從中表現了詩人經過漂泊後,獲昨暫時的安定生活時愉悅閑適的心境。這首詩對仗工整、音調和諧,語言的突出特點是自然清新質樸。
②“多病所需唯藥物”壹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祿米”,妳認為哪壹句更好?請簡述理由。(略)
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參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六年。他的詩說:“萬裏奉王事,壹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並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誌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歷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①這首詩從體裁上看是七言絕句(或絕句),押的韻是ā。
②三四兩句運用了什麽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襯托得梁園更加蕭條
③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答:這首詩抒發了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
28、秋詞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後裔。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
詩現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①歷代文人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落葉、悲鴻、衰草、枯木
②本詩作者借助“排雲之鶴”,來表達對秋的迥異態度。請寫出妳對本詩中“鶴”的形象和體現的人生態度的簡要理解。(50字左右)
答:劉詩中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雲直上,矯健淩厲,體現了激越向上,積極樂觀人生態度。
8、絕句兩首(二)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1)、這首詩第壹二句寫景,寫了色彩豐富的四種景象,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襯,其中壹個“欲”字,運用擬人修辭方法,賦予花朵搖曳多姿的動感的特點。
(2)、這首詩是詩人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簡析這首詩運用了什麽藝術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運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面對如畫的之景,勾起了漂泊傷感,最後壹句流露出歸心殷切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