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梅姓的由來?

梅姓的由來?

壹、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為湯王後裔。據《通誌·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彜、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商末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幹什麽?”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壹帶,後不知什麽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壹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秦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省)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時有九江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壹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魏晉南北朝時,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後逐漸發展成為梅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際見諸史冊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賾、梅陶父子外,還有吳興(今屬浙江省)人梅蟲兒。可見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隋代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壹帶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壹支遷居四川。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閹宦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蕩,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壹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際,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可謂人丁興旺,名人輩出,並且此際梅姓已有人定居於甘肅。明初,梅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雲南。清代以後,梅姓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臺,僑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約占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

三、歷史名人

梅 詢:宣城人,宋代官吏。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

梅 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松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

梅 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壹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

梅 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禦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

梅 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鬥雞最精。

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文學家。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員外郎,世稱梅都官。其詩平淡樸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因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孫,清代詩書畫家,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壹生著作八十余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後人匯編為《梅氏叢書》。其兩位弟弟也長於天文數學。

梅曾亮: 江蘇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學家。道光進士,官戶部郎中。專力古文,有盛名。詩亦清秀。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貽奇:天津人,現代著名學者。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赴美。1957年在臺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

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出身京劇世家,十壹歲登臺,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解放後,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有《梅蘭芳文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還有: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相當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宛陵堂:宋朝時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堯臣,世稱宛陵先生 ,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工詩,與歐陽修為詩友,著有《宛陵集》。

此外,梅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汝南堂”、“華萼堂”、“績學堂”等。

====================================================================

梅姓宗祠通用對聯

〖梅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中侯苗裔;

汝南望族。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梅姓的源流和郡望。

郎中三絕;

梅月二清。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書畫家梅朗中。梅朗中,字朗三,諸生,宣城人。善詩書畫,時稱“三絕”。有《畫帶園集》。下聯典指明代進士梅月。梅月,普定人。嘉靖間,歷官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行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仙隱吳市;

詩詠都官。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壽春人梅福,字子真,少年時在長安求學,懂《尚書》、《轂梁春秋》,後官南昌尉,不久,棄官還鄉。成帝、哀帝時,曾多次上書。元始年間,王莽專權,他離家到九江,相傳後來成了仙;有人曾在會稽見到他;又說改姓埋名在吳市做門卒。下聯典指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少年時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屬官,中年後賜進士出身,任國子監直講,官至都官員外郎。論詩註重政治內容,對宋初有些作家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寫作技巧上重視細致深入,認為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品致力於反映社會矛盾,風格平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很受陸遊、劉克莊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濃香滿袖;

績學參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宣城人梅詢,字昌言,梅堯臣的叔父,進士出身,真宗時官三司戶部判官,後以侍讀學士出任許州知州。他喜愛焚香,每天早上壹定點燃兩爐香,用公服罩上,直至灌滿兩袖筒,坐下後打開,使滿屋飄香,人們稱為“梅香”。下聯典指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字定九,號勿庵,安徽宣城人,畢生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始終未做官。***著書八十多種,《梅氏叢書輯要》中收錄的三十多種,可作為代表。在天文學上主要介紹《崇禎歷書》的部分內容和解釋《大統歷》;在數學上主要介紹當時流傳的中國古代數學和西方算法,並有所補充和發展。康熙皇帝曾賜他“績學參微(治理學問,能領悟微妙的意旨)”四字。

汝南世澤;

雙清家聲。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梅月,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濃香滿袖;

績學參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梅詢,侈於奉養,喜焚香,以公服罩之而出,坐定拔開,滿室濃香,人謂之“梅香”。下聯典指清·梅文鼎,精歷算之學,清聖祖嘗以“績學參微”四字賜之。

宣城逸韻;

吳市清風。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梅詢事典。下聯典指漢·梅福事典。

-----------------------------------------------------------------

〖梅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榕聲浮遠岫;

石氣結寒雲。

——梅庚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書畫家梅庚題贈聯。梅庚,字耦長,號雪坪,安徽宣城人。康熙舉人,官泰順知縣。善八分書,作畫曠逸有雅韻。工詩,有《天逸閣集》。

-----------------------------------------------------------------

〖梅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詞客昌言博學;

詩人少達多窮。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三司戶部判官莓詢,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梅堯臣。

-----------------------------------------------------------------

〖梅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績學詩文流光遠;

經星歷算播惠長。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天文數學家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號勿庵,宣城人。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誌初稿謬誤五十余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壹生著作達八十余種,富於科學價值。又有《績學堂詩文鈔》。下聯典指清代天文學家梅文鼎,字爾泰,與兩兄(文鼎、文鼐)皆精研歷算之學。夜則披圖卯觀,晝則運籌推步。考訂前史,輯有《中西經星同異考》。

卅載清明重竹帛;

壹生亮節媲梅花。

——王大任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王大任挽梅貽奇撰題聯。梅貽奇(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7年在臺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野鳧眠岸有閑意;

老樹著花無醜枝。

——梅堯臣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北宋文學家梅堯臣(1002-1060)《東溪》詩句聯。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任河南主簿時,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古文運動。仁宗時曾參與編修《新唐書》。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香煙篆出平安宅;

燭蕊生成富貴花。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梅氏宗祠余慶堂聯。據梅屋村梅氏家族的族譜記載,梅氏家族的老祖宗原是廣東順德龍山人,於清朝嘉慶年間來到合浦常樂鎮做生意,後在此定居、繁衍。香港壹代歌後、著名影星梅艷芳的祖祠就在這裏。1993年北海舉辦首屆國際珍珠節時,梅艷芳應邀到北海演出,登臺演唱時坦陳自己的祖籍是北海市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該梅氏宗磚墻瓦頂,門上高掛“春風第”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宗祠內的神龕上,香火旺盛,中間有壹個燙金的“神”字,“神”字兩邊普是這副對聯,橫批是“余慶堂”三字。宗祠內,張貼著梅氏家族老祖宗的畫像。梅家仁老人說,逢年過節,梅氏家族的人均要來祠堂拜祭祖先。梅氏家族中人都知道梅艷芳是香港歌後和著名影星,頗具愛心且口碑甚好,還聽說過她曾經參加了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家都為梅氏家族有這樣的好後代深感自豪。可惜她時運不佳,竟患上了宮頸癌。於2003年12月30日淩晨辭世,同時對她的英年早逝深感悲痛。

-----------------------------------------------------------------

〖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祖有遺編,昌言文集、聖俞詩稿;

家無長物,誕生字匯、定九叢書。

——佚名撰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宣州市浦田村梅氏宗祠聯。

--------------------------------------------------------------------------------

中國人民解放軍梅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梅盛偉少將

梅盛偉(1914-2001),曾用名梅聲為,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人。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宣傳員、師文印股股長,團政治處主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處股長、科長,天全獨立團團長,第80團政治部主任,後方縱隊司令部通信科科長,紅4軍司令部參謀、政治部保衛部秘書。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印股股長,129師第1、第2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總務處副處長、直供處政治委員,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3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24旅71團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2團副政治委員,合江軍區5支隊副政治委員,鶴立獨立團團長,興山警備司令員,合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沈陽軍區防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員,1950年組建東北防空部隊,任東北防空部隊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1日,高炮17團壹舉擊落4架F-84型敵機。該月高炮部隊對敵作戰168次,擊落敵機11架,擊傷69架。空軍和防空軍合並後,任沈陽空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1軍、第2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和國交通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交通部顧問組組長、黨組成員,1995年8月離休。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梅嘉生少將

梅嘉生(1913-1993),江蘇省丹陽縣人。1926年隨生母到上海讀書,小學畢業後到壹家中藥店當學徒,出徒後在父親的藥店當夥計,工余在夜校學校英語,不久考入華夏大學附屬中學。日軍占領東北後,到南京報考國民黨陸軍軍校,學習裝甲兵課程。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梅嘉生回到家鄉,組織抗日武裝,和鄰村的管文蔚取得聯系,組織起農民自衛團。陳毅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北上時歸屬新四軍。歷任丹陽遊擊縱隊3大隊大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3團團長,蘇皖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教導總隊中級幹部隊隊長,新四軍第1師3旅參謀長,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副司令員,蘇中公學教育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副參謀長,第1軍委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1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4縱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經歷過“紫石英號事件”。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0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戰軍各抽調壹個師的全套幹部參加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同時由第三野戰軍調集幹部組成顧問團團部班子,由第四野戰軍抽調壹個軍事學校的班子擔任越軍軍事學校的顧問。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和粟裕商議,由當時設在南京的華東軍政大學第3總隊首長組成顧問團團部,由總隊隊長梅嘉生擔任韋國清的主要助手,擔任了赴越南軍事顧問團參謀長、第壹副團長。曾經主持為越軍起草了《戰鬥條令》、《隊列條令》和《內務條令》。1952年越南人民軍發動西北戰役,負責戰役計劃的準備,幫助越軍總部組織了戰場偵察,並和武元甲進行了8天沙盤推演作業。西北戰役開始時,梅嘉生隨越軍行動,兩次遇險,壹次幾乎被定時炸彈炸著,壹次是法軍飛機轟炸,警衛員把他壓在自己身子底下。西北戰役之後,和武元甲趕到越南和老撾邊境,會見了老撾巴特寮戰線領導人蘇發努馮親王,商議組織桑怒戰役。1953年,韋國清和梅嘉生隨越軍進入老撾上寮邊境地區。參與上寮戰役。上寮戰役越軍全勝,胡誌明宴請韋國清、梅嘉生和鄧逸凡,胡誌明將壹個雞腿夾到梅嘉生碗裏說:妳為了越南的救國事業染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吃了這個,盡快康復!韋國清、梅嘉生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戰計劃》。韋國清、梅嘉生還和武元甲研究制定了奠邊府戰役計劃。1954年1月,韋國清、梅嘉生到奠邊府前線,梅嘉生還到前沿觀察法軍陣地。回國後,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華東軍區戰史編輯室主任,1964年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197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榮獲越南民主***和國二級軍功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3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