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仿佛烏江之水也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湧起,為之濁浪翻騰。
然而項羽卻死得很慘。
王翦得到項羽頭顱的同時,其他漢軍士兵壹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爭奪項羽的屍體,以致於互相殘殺,死數十人。我們的英雄,曾經然這些人聞風喪膽,不敢仰視的英雄,卻在他們卑劣的爭奪下竟不得全屍而終。
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
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以前的時代,是壹個英雄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以虎和豹為象征的。然而,自從秦始皇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英雄的時代就開始沒落了。君臣之間的促膝長談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行禮如儀,磕頭如搗蒜;遊俠謀士縱橫捭闔個展才華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拉幫結派,巴結權貴往上爬;諸子百家爭鳴辯論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權力與欲望成為主宰和動力,人格與尊嚴則被閹割與踐踏。
於是,代表這英雄的虎和豹在草原上孤獨得死去,而壹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踩在他們屍體上,咬下他們的肉去邀功請賞。
而這群狼和羊的領袖就是劉邦。雖然劉邦也稱得上是血性男兒,公元前195年,劉邦回到自己的故鄉沛縣,盡召故人父老暢飲,酣暢之際,自吟《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罷,慷慨傷懷,淚流滿面。真是遊子悲故鄉啊!然而,這位大漢王朝得開國皇帝代表得畢竟是冷酷無情,摧殘人性得專制制度,劉邦繼承的是秦始皇的事業,他要中央集權,要以天下萬民臣朕壹人,所以他要摧殘那些英雄,摧殘韓信,摧殘彭越,等等。誅殺功臣,是壹項專制政治不可避免的作業。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像項羽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伴隨著專制制度的完善,將會越來越少。而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會越來越多。
秦末漢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氣的時代,項羽之死,預示著壹個英雄時代的結束。虎和豹的時代結束後,取而代之的是狼和羊的時代,而狼也必將會退化為狗,走狗。
項羽二十四歲起兵,三十出頭自刎,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壹生留給了我們很多故事、傳說、成語,比如:衣錦夜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等。最膾炙人口的還是李清照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回答者:zzfh001 - 舉人 四級 7-29 22:51
也許只是上天要劉邦活而已
回答者:johnqiuqiu - 探花 十壹級 7-29 22:52
怎麽就是優柔寡斷了
當時天下僅是初定,各路諸侯雖是對項羽馬首是瞻,但是因為利益問題 仍是各懷鬼胎, 當此時也,他殺掉劉邦,定會使之大失人心。
再說了,項羽是個寬厚之人,對於戰友他如何會痛下殺手,倒是劉邦不仁不義,殺了項羽之後又逐個鏟除異姓王直到最後天下姓劉。
自古小人與君子之爭,君子獲勝的有多少呢 ?
回答者:龍兒心 - 試用期 壹級 7-29 23:00
翻閱中華民族楚漢之爭的歷史畫卷,西楚霸王的叱咤風雲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英雄末路斷頭顱”的人生悲劇,無不震憾著我們的靈魂。它讓我們心生感動,也帶給我們深深的遺憾。它仿佛壹座聲聲不息的警鐘,無言地催我們深思、反省。從而給我們以無限意味聲長的啟迪。
楚漢戰爭末期,壹貫“戰必勝、攻必克”的長勝將軍項羽在取得彭城之戰的大捷後,更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在“內無自知之明,外無軍事謀士”的險惡境況下,被劉邦在垓下重重包圍,身陷困境。當他準備突圍時,唯壹牽掛的是他的愛妃虞姬。他和虞姬對唱告別,揮淚如雨。“虞姬虞姬可奈何”道出了他不能帶愛妃壹起走的無奈之情。項羽,這位鐵骨錚錚的戰爭英雄,此刻為了兒女情長,竟淚如泉湧,難舍難分。他的似水柔情,感染了周圍所有的人,也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人們。愛情,這份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從古至今,是壹個美麗而永恒的話題。項羽別姬時淒美、哀婉、催人淚下的動人場景為世代所傳唱,他和虞姬危難關頭,形影相隨的真摯情感給後人留下壹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
項羽酒淚別姬後,“四面楚歌”給他造成壹個“十面埋伏”的錯覺。他邊戰邊逃至東城時,身邊只剩28名壯士。此時,項羽仍然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失誤,才敗到如此的地步,而他卻認為是“天滅我也”!在烏江邊,本來有壹只小船可以送他東渡烏江,重振雄風,可他卻“無顏見江東父老”,將跟隨自己7年,身經百戰的寶馬送與亭長。當看到追兵中劉邦的大將(前項羽手廠的將軍)時, 池長嘆壹聲。妳是我的故友,我就將頭顱送給妳了!於是他仰天大笑,拔劉自刎。這位被後人譽為戰爭之神的英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年僅3l歲的生命。楚漢戰爭就此以項羽的慘敗而告終。
“破釜沈舟”、“霸王別姬”、“無顏見江東父老”、“寶馬送亭長”、“頭顱送故人”所顯示的項羽的非凡勇氣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為世代的人們所頌揚。同時,人們更為他“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而深深的痛惜。
回想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破誓沈丹。作戰勇猛。徹底殲滅了秦王朝的主力。之後,項羽和劉邦在彭城進行了壹場生死決戰,由於項羽是在本土上進行了突然襲擊,在劉邦毫無準備的情況下, 兵敗如山倒, 項羽則以3萬人打敗了劉邦56萬人的軍隊。然而,在之後和劉邦長達兩年零四個月的滎陽會戰中,從來是剛愎自用的霸王卻壹敗塗地,以至於被劉邦在垓下圍困,最終自刎於烏江。
壹個人的性格可以造就他壹生的命運。在項羽的戰爭生涯中,壹貫堅信自己勇猛無敵,能征善戰的這位西楚霸王卻從來不懂珍惜身邊的有用人才,他剛愎自用,壹意孤行,使得壹大批人才棄他而去。壹代名將韓信早年謀職於項羽集團,可惜項羽沒有蕭河的慧眼,使這位軍事天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猶豫地跳槽投奔了劉邦。之後,會聽善言,會用人才,會賞罰分明的劉邦聽取謀士陳平的計策,又讓項羽失去了唯壹的謀士範增。從此,西楚霸王成了壹位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大凡能夠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決策者、領導者哪有壹個象項羽這樣輸得如此慘重呢!是啊,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為項羽而扼腕嘆息。試想,假如韓信輔助了項羽,假如範增等壹大批軍事謀士不曾離開而倍受重用,那麽,楚漢戰爭的結局可能會是怎樣的呢!
回答者:hsqk21 - 初入江湖 二級 7-29 23:03
兩千多年來,文人墨客對項羽的評價,見仁見智,其中大部分人都認為此人勇而無謀。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就是典型的例證;也有人認為鴻門宴上項羽的舉動是壹種“婦人之仁”;更有甚者,假設如果項羽當時除掉劉邦,就不會有垓下自刎的下場。我認為鴻門壹宴,項羽不殺劉邦,雖有“婦人之仁”之嫌,但絕不是無謀之舉。劉邦率領張良,樊噲等心腹赴宴,壹見項羽就說:“我與將軍同心協力以攻秦,將軍血戰黃河以北,我轉戰黃河以南,我自己未料到先入關中,得與將軍在此得重逢。由於小人傳言挑撥,造成了將軍與我之間的隔閡。我面見將軍,表明心意,聽憑裁處。”項羽即時應聲說:“這都是由於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亂語,我何至於對妳產生怨恨。”
劉邦固然狡猾,滿嘴謊言。但我想項羽也絕非低能,那麽容易就相信了劉邦的片面之詞。曹無傷成為替死鬼是時局發展的必然!當時的項羽統率五國義軍,成為真正主宰時局的人物。實力僅次於項羽的劉邦首先率軍進入關中,根據眾將領與義帝在彭城的約定,誰先率兵進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項羽要殺劉邦,確非難事,但問題是這樣壹來既授人以柄,說他背棄約定,又不利於穩定義軍。在那人人自危的戰亂年代,項羽眼裏容不下劉邦,誰又敢肯定他就能容得下其他義軍的首領呢?而且當時項劉兩軍實力相差懸殊,項羽也自信能鉗制住劉邦,這樣壹來他就沒必要冒險去殺劉邦,而亂了他的軍心。
所以說從項羽的性格當中,我們不應只看到他天賦神勇的壹面,其實他也懂得講究謀略。在垓下壹戰之前,他身經七十余戰,兵鋒所指,無不破滅降伏,從來未吃過敗仗,試問,此番戰功又豈是勇而無謀者所能及?但話又說回來,他的謀略較之劉邦的奸計確實要遜色得多。就好比老虎和狐貍覓食,老虎既要懂得相時出擊,又要耗廢壹番力氣才能滿足口福。而狐貍的狡猾之處就在於它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能將烏鴉嘴裏的那塊肉騙到口。這就是差別!
率直是項羽性格中的壹大特點,在那爾虞我詐的戰亂年代,這就註定了他只能成為震古爍今的英雄,而無法成為遊刃政治的帝皇。楚漢相爭,戰火連年,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項羽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在廣武陣前約劉邦進行個人決鬥以定勝負:“天下戰爭連年不止,實際上只因妳我二人爭天下。現在,我希望妳我二人直接決鬥,以決雌雄,不要讓天下百姓枉受戰爭之苦。”項羽的快人快語,直接指出了這場戰爭的實質,而不是像以往的君王那樣,每每發動戰爭,都要找壹個富麗堂皇的藉口,不是伐天行誅,就是吊民伐罪。項羽的率直,正是他政治上幼稚的表現,歷來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哪有個人決鬥定輸輸贏之理?再說又有哪次跟項羽的正面交鋒,劉邦不是落荒而逃的?對於劉邦來說,這種定輸贏的方式無異於以卵擊石,他不屑壹顧地奸笑道:“吾寧鬥誌,不能鬥力!”項羽坦率,將楚漢之爭歸為他們二人之爭。而劉邦卻逆其道行之,恨不得天下所有人都參加到他誅殺項羽的戰爭中來。於是他大做政治文章,數落項羽的所謂十大罪狀,又故意刺激他說:“我統領義兵,聯合各地諸侯,***同誅伐禍害天下的賊首,我只需指令刑余罪人擊殺妳項羽,何苦與妳面對面決鬥?”怒發沖冠的項羽命令弓箭手放箭,壹箭正中劉邦胸口,傷得不輕,狡猾的劉邦伏在馬鞍上,壹手假作撫腳的姿勢。然後壹面退回軍營療傷,壹面口中大罵:“那混蛋射中了我的大腳!”就這樣,劉邦掩蓋了自己胸部中箭的實情,穩定了自己的軍心,又防止了項羽大軍乘亂進攻。這本身就是鬥誌不鬥力的表現。
項羽言必行,行必果。我們敬佩這種人,因為他言而有信,但歷史的無情就在於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這種人卻常常受到小人的算計。楚漢兩軍對壘,在正面的對峙壹時還沒法打破的時候,楚軍的後方受到韓信、彭越等的牽制。就在這千鈞壹發的危難時刻,劉邦假惺惺地請求罷兵講和,但要求項羽釋放他的父母妻室。幾經思考和壹番權衡之後,項羽答應了劉邦的請求。於是劃分楚河漢界,與劉邦平分天下。雙方履行盟約儀式之後,項羽立即釋放人質,隨即率軍東歸。久經戰亂疾苦的士兵為此而高呼萬歲。在這次罷兵當中,如果說項羽有錯,那他就錯在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知己而未能知彼!這就犯了領兵作戰的大忌。人質獲釋後,劉邦就再也沒有了投鼠忌器的顧慮,背棄對他劉邦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麽,於是趁守約撤退的楚軍亳無準備之際,倒戈直擊。楚亡漢興的關鍵就在此壹擊!我很惋惜,歷史上的仁人君子經常被小人算計;但我又慶幸,後人能摒棄成王敗寇的史觀,還英雄壹個公正的評價!
二
劉邦雖稱不上英雄,但也不失為壹代梟雄。他好玩弄權術,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此,他很善於把握戰機,也很專長於拉籠人才。項羽失天下,從失人開始;劉邦得天下,是從得人開始。
劉邦常以傲慢之態待人,動輒漫罵,但卻有壹幫將才智囊任其驅使.就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來講,劉邦確實有過人之處。看看他是怎樣來籠絡人才吧。蕭何追趕逃亡的韓信,事前來不及稟報。劉邦聽聞蕭何逃亡,如失左右手,整日暴躁不安,動輒罵人。等簫何回來,他更是破口大罵,表達的是壹種親近,倚重之情;還有就是韓信攻下齊地後,派使者請求劉邦給他“假齊王”的名號,以鎮撫齊地,劉邦對使者大罵:“大丈夫平定壹個諸侯國,就應當堂堂正正地做真王,為什麽還要請求立為假王呢?”罵人能罵成他這樣子,也確非壹般人所能及,他在罵聲中提升被罵者的地位,肯定對方的能力,使對方有壹種倍受重用的感覺,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也難怪有那麽多人願意為他所用。項羽對部下雖然能以禮相待,但他忌賢妒能,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像陳平這樣的智囊,韓信這樣的軍事奇才都曾經是他的部下,但可惜的是他未能使他們各盡其能,又不會像劉邦那樣玩弄壹下籠絡人心的把戲,所以他們兩人最終投靠了劉邦,並得以壹展抱負,為漢朝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歷來皇帝都是高高在上,他們自視為是上天派來統治人民的,所以稱為天子。皇帝從不會犯錯,因為對錯的標準由他們說了算,從來就是只有別人迎合他們,絕無他們向別人低頭之理。但劉邦為了籠絡人心,卻經常不惜屈尊求賢,這就是他最能可貴的地方。因為他很明白,所謂“屈尊”只不過是做做戲,國政還是他說了算。既然無傷大雅,而又可以使部下死心踏地跟隨自己,何樂而不為呢?蕭何當了相國後,有壹次,他為民請命,建議劉邦向民間開放由皇室控制的上林苑,以緩解人民缺少耕地之急。劉邦卻以為蕭何接受了商人的賄賂,為民請命是假,謀求私利是真。於是乎龍顏大怒,壹氣之下就把這位壹等功臣、顯赫無比的相國下獄。後來多得王衛尉直言勸諫,劉邦自知理虧,只好釋放了蕭何。劉邦壹臉悔意地對蕭何說:“相國,算了吧!相國為民請命,我不批準,由此看來,我不過是夏桀商紂壹般的暴君,而相國是賢相。我故意將相國監禁,只是為了讓百姓知道我的過失。”如果有人以為劉邦這番解釋有半點悔改之意,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表演只不過是服眾的壹種手段罷了。當時實施的是君主專制,皇帝是可以無法無天的,蕭何的囚捕和寬赦,全在劉邦的壹念之間,壹語之下。但劉邦不願讓這種君王至上的特權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這樣不利於他鞏固江山。於是他制造了壹種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民主的假象:我劉邦有錯,但能知錯而改,也能善於納諫,朝政也清明。這樣既有利於他拉籠人才,爭取部下的擁戴,也給自己找了壹個下臺的好臺階。所有人的生死予奪的大權始終在他劉邦手上,至於屈尊自己為暴君,承認蕭何為賢相又何妨呢?
追求榮譽,項羽丟了性命,追逐實惠,劉邦絕處逢生。鴻門晏上,劉邦忍辱偷生,面對項王屈膝下跪;滎陽詐降,更是不惜用其部將紀信為替死鬼;成臯獨逃,又剝奪韓信兵權以挽回成臯敗局,所有的這壹切他都能處之坦然,他這人很講究實惠,只要能活著,可以轉敗為勝,采用何種手段,個中折了多少面子,他是不會在意的,他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賴活著”。項羽不屑用如此卑鄙的手段來為自己覓活路,劉邦可以壹逃再逃,忍辱偷生,但項羽卻壹敗垓下,即慷慨赴死,為榮譽殉身。
回顧歷史,楚亡漢興是由多方面原因***同作用的結果,但項羽和劉邦的性格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人完全不同的命運。讀史每到楚亡漢興之時,常有壹種憤憤不平之感。讀到詩句“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更是擊節感嘆,引為同感
回答者:woailaoposjw - 試用期 壹級 7-29 23:04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
有比較陽剛的,
也有陰柔的。
而項羽是前者,
所以他戰敗了,
選擇比較剛烈的方式結束自己。
而項羽若是後者,
則會好好投降,
也就不會死了。
所以項羽雖然是剛烈的性格,
也是悲壯的結局。
所以項羽之死是因為性格悲劇
回答者:隨風QMY - 初學弟子 壹級 7-29 23:20
我只想說壹點!
項羽走霸者路線!不適於勾心於帝王權術!
劉邦走帝者路線!專註於駕馭以行人上人!
回答者:甘肅小鴻 - 試用期 壹級 7-29 23:44
劉邦雖稱不上英雄,但也不失為壹代梟雄。他好玩弄權術,而且玩得出神入化。因此,他很善於把握戰機,也很專長於拉籠人才。項羽失天下,從失人開始;劉邦得天下,是從得人開始
回答者:95869532 - 試用期 壹級 7-29 23:48
要資料,復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