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餅和春卷是在春天開始時吃的小吃。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代,興盛於唐代。在《關中記》中,唐人在立春之日制作春餅,用青蒿、韭菜和辣蓼芽包裹,並相互贈送以迎接新年。杜甫有詩“春菜細萵苣,忽記兩京梅開時”。據記載,宋代宮廷在春季用薺菜制作的春餅是“翠露紅絲,金雞玉燕,極為精美,每菜價值萬元”。宋代的春餅以薄如蟬翼而聞名。?
春餅和春卷在古人眼中是春天的象征,但兩者又有區別。春餅是用面粉烤的薄餅,和卷好的蔬菜壹起吃。春卷是用薄皮白菜炒的。據考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那天吃的春菜演變而來的。晉代有“大年初壹做五香菜”的說法,大蒜、蒜頭、韭菜、油菜、香菜作為五香菜。到了唐代,春盤的內容發生了變化:蘿蔔、春餅、生菜;元代有壹種用煎餅卷餡,然後油炸的方法。
立春時節,春回大地,大蔥已經發芽,稱為“羊角蔥”。又嫩又香。吃春餅蘸甜面醬,卷羊角蔥,叫“咬春”。但是北京人吃春餅更註重烹飪。他們想把韭菜、粉條和菠菜切絲炒熟,混合在壹起,稱為“采荷”,卷春餅吃。此外,還有醬肉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註意包起來從頭到尾吃,稱為“有頭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