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統領全詩的詩句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言明觀海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廖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臨”,登臨。“以”,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滄”,水深而呈暗綠色。“滄海”,大海。“觀滄海”為全詩的詩眼,“觀”字統領全篇,以下詩句,皆為觀海所見。
《觀滄海》: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誌很巧妙地融合在壹起。從詩的體裁看,這是壹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壹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
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更耐人尋味,氣韻沈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淡淡"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百草豐茂”與“山島速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淡淡,山島諫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幾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