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至1914年間,以佩索阿為首的葡萄牙的文學青年在英法新文藝思潮的影響下發起了壹場文藝復興運動,並創辦了幾個雖然短命卻影響深遠的文學刊物——《流放》、《葡萄牙未來主義》和《奧爾菲烏》。
1914年8月3日,對佩索阿來說是神性降臨的壹天,他壹氣呵成,寫出了大型組詩《牧人》(***49首)中的大部分。
1935年11月29日,佩索阿因肝病嚴重惡化被送進醫院,當天他在壹張小紙片上寫下了最後壹句話:“我不知道明天將會帶來什麽。”第二天他逝世了。
從1943年開始,他的朋友路易斯·德·蒙塔爾沃開始整理他的遺稿,而出版佩索阿全集的工作壹直延續到20世紀末。截止到壹九八六年,已經出版的佩索阿全集包括11卷詩集、9卷散文、3卷書簡。此外還有壹些作品尚在進壹步的發掘和整理中。
韓少功在他自己由英文轉譯的費爾南多·佩索阿的隨筆集《惶然錄》(又名《不安之書》)譯序中介紹說:“佩索阿被當代評論家們譽為‘歐洲現代主義的核心人物’,以及‘傑出的經典作家’、‘最為動人的’、‘最能深化人們心靈’的寫作者等等。”譯者“決定翻譯這本書,是因為兩年前去法國和荷蘭,發現很多作家和批評家同行在談論費爾南多·佩索阿這個人,談論這個歐洲文學界的新發現”。中國書刊報章很少提及佩索阿這位作家的名字及作品。筆者見到的,出現在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接受西班牙記者采訪的壹篇談話中,在回答記者的壹個提問時,薩拉馬戈認為,代表20世紀精神的作家有卡夫卡、佩索阿和博爾赫斯(《文藝報》,1999年1月21日第2版)。此外,1994年至2001年,澳門文化司署先後與花山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聯合出版了“葡語作家叢書”總計二十七部,在“編者的話”中,提及的葡語作家只有佩索阿壹人,並引用了他的《葡萄牙海》壹詩的片斷。僅從以上少而又少的提及這位作家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佩索阿是在當代葡萄牙乃至歐洲都享有盛譽的壹位作家,值得我們介紹和關註。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佩索阿是位險些被埋沒的文學天才。像不少天才人物壹樣,佩索阿生前壹直默默無聞,鮮為人知,去世若幹年後才為世人所“發現”,並顯示出他對葡萄牙現代文學的巨大影響,確立了他在葡萄牙現代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且漸漸在整個西方文學界受到推崇。
這位被稱為“詩壇怪傑”的文學天才1888年6月13日出生於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父親是政府普通公職人員兼《新聞日報》音樂評論撰稿人,母親出身於亞速爾群島壹個小貴族家庭。佩索阿五歲時,父親因染上肺結核而病歿。1896年母親再嫁葡萄牙駐南非德班領事,第二年佩索阿由親戚送到南非,與母親和繼父壹起生活。他在南非讀完小學和中學後,進入壹所商業學校。佩索阿曾通過卡伯大學入學考試,但他放棄了在南非就讀大學的機會,於1905年毅然只身返回葡萄牙。在南非所受的教育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在那裏他寫出了最初的壹些英文詩。少年時代的佩索阿喜歡狄更斯的小說,更酷愛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等人的詩作。回到故土裏斯本定居時,他已經完全掌握並能流暢地運用英語,並諳熟英國文學,其程度不亞於對葡語的運用和對葡萄牙文學的了解。回國後的第二年,他考入裏斯本大學文學院,攻讀哲學、拉丁語和文學課程。後中途輟學,開始潛心自學古希臘和德國哲學,並大量閱讀葡萄牙古典及現代文學作品。佩索阿先後在數家進出口公司擔任“外聯人員”,這壹工作既解決了他的生計問題,又使他有較充裕的時間從事文學創作。
1912年,佩索阿在文學刊物《鷹》上發表了第壹篇文學評論《從社會學角度看葡萄牙新詩》。當時,葡萄牙文壇正處於停滯僵化狀態,受英、法等國新文藝思潮影響,壹批葡萄牙文學青年發起了壹場倡導現代主義文學的運動。佩索阿參加了這場運動,並對周圍的人幾乎有著壹種超然的魅力。從1912年到1924年,他與友人先後創辦了《流放》、《葡萄牙未來主義》、《俄耳甫斯》等文學刊物,宣傳現代主義。這些刊物雖然都屬曇花壹現,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還招致了壹些守舊人士的譏諷與非難,但至二十余年之後,人們才發現了它們所具有的深刻意義,其所代表的新的文學思想和形式,對後來的葡萄牙文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佩索阿的詩歌創作之路上,1914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壹年,似乎他長久以來積累的廣博知識和豐富閱歷使他步入了成熟時期,進入了收獲季節。伴隨著青春的激情,滾滾而來的天才詩句洶湧而出。3月18日這壹天,他用阿爾貝托·卡埃羅這個筆名,在數小時之內,壹氣呵成寫出了組詩《牧人》四十九首中的大部分詩句。此後,他又以壹發而不可收之勢,采用阿爾瓦羅·德·坎波斯和裏卡爾多·雷斯兩個筆名,創作出了許多思想和風格各異的詩歌及散文作品。佩索阿這三個常用筆名的出現,標誌著他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系統和別具壹格的風格。
佩索阿生活的年代是葡萄牙極為衰敗的時期,因此他不可能像16世紀葡萄牙偉大詩人卡蒙斯那樣,以壹首壯麗的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放聲頌揚葡萄牙人撼動世界的“航海大發現”。恰恰相反,正因為佩索阿心中深深地烙印著葡萄牙黃金時代的那幅恢宏的圖景,這反而更加襯托出歷史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他對現實感到強烈的不滿。佩索阿生性孤僻、內向且又十分敏感,從本質上說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渴望有壹種力量能夠扭轉乾坤,然而他本人卻並非壹位精神抖擻的勇猛鬥士。他真誠地尋找真誠的世界,真誠地追求美好的夢想,結果卻總是深深的失望。在怨恨個人與社會對立的同時,他又憧憬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但這種憧憬幾乎從壹開始就被現實的強力壓迫所扭曲變形。佩索阿對現實不再抱有希望,他徹底地否定了現實,同時也否定了自我改變現實的能力。於是他把自己封閉起來,離群索居,始終壹個人孤獨地生活著,絕少與人來往。他更多的時候不是面對現實,而是面對自己;不是趨於行動,而是趨於內省。他曾說,他是個“不動的旅行者”,除了深夜獨自壹人任思想遨遊之外,連裏斯本以外的地方都很少去過。除極少幾位他的親密詩友外,他認為沒有人能做他的知音。佩索阿終身未娶,愛情也不能成為他精神上的壹根支柱。至於名利,他更是無動於衷。“無論愛情還是榮譽/對我都壹文不值/財富是塊爛銅/榮譽是陣回響/愛情是個影子。”孤僻的性格使佩索阿與他所從事的職業格格不入。自身的限制使他想要改變現實的理想不可能通過從政得以實現。真誠使他在生活中不願而且也不善於投機取巧,隨遇而安。在現實面前,他感到自己是個傷痕累累的失敗者,於是便拼命地吸煙喝酒,竟至發展到自我作賤的地步。佩索阿壹生之所以不得安寧,全在於他的敏感與真誠,否則他便不會感到孤獨與憂郁。這是壹個具有美好理想,卻感念於人生之渺小而壯誌難酬的知識分子的孤獨和憂郁;這是壹位愛國誌士尋覓不到治邦興國之略而產生的孤獨和憂郁。佩索阿的孤獨和憂郁蘊含著極為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內容。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擺脫人生煩惱有兩條路可走,壹條是逃往認識之鄉,壹條是逃往藝術之鄉。佩索阿逃往了這兩處地方:他狂熱地迷戀上哲學,從亞裏士多德壹直讀到黑格爾和叔本華,寫下了大量的有關哲學的論述;與此同時,他把內心的孤獨和憂郁化作詩篇,只有在向繆斯的傾吐中,他才感到心靈的凈化,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
除自己的真實姓名外,佩索阿還常使用三個不同的筆名,即前面已提及的阿爾貝托·卡埃羅、阿爾瓦羅·德·坎波斯和裏卡爾多·雷斯。壹個作家使用幾個不同的筆名本不足為奇,出奇的是佩索阿使用不同筆名寫出的作品,竟各成體系,所體現的思想和風格彼此迥然相異。更有甚者,他還為這三個筆名所代表的虛擬作者編造了身世,似乎他們確有其人。佩索阿的筆名問題使不少人感到困惑,葡萄牙文學界對此也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因為“這種情況是絕無僅有的,批評家對此並無準備”。佩索阿本人曾談及其筆名的來源。1935年1月13日在寫給阿道夫·卡斯伊斯·蒙特羅的信中,他這樣解釋道:“從幼兒時代起,我就總喜歡幻想在我的周圍有壹個虛擬的世界。幻想出壹些從來不曾有過的朋友、人物。自從我意識到我之為我的時候起,我就從精神上需要壹些非現實的,有形象,有個性,有行為,有身世的人物。對我來說他們是那樣的真實,就如在面前。”“我為他們編造出姓名、身世,想像出他們的樣子——臉孔、身材、衣著、風度——我會立即看到他們就站在我的面前。就這樣,我結識了幾位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朋友。”佩索阿的筆名之壹,或者說他的“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朋友”之壹是阿爾貝托·卡埃羅。佩索阿為他編造的身世是“生於1889年,死於1915年。他出生在裏斯本,然而壹生幾乎都住在鄉間。他沒有職業,也幾乎沒有受過什麽教育”。“還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靠壹點微薄的租金生活。”他對現實的態度是既不想抗爭,也不想妥協,而是要超越現實的樊籬,升華到恬淡的田園生活中去,歸隱於沒有商業、沒有城市的遠古生活之中。但他也不時懷疑自己迷戀遠古和田園生活是否符合實際,因為想讓歷史倒轉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其詩歌風格是不拘形式,筆力雄渾,極富感染力。佩索阿的另壹個筆名是裏卡爾多·雷斯。佩索阿稱此人1887年生於波爾圖,畢業於壹所耶穌會教會學校,“是壹位醫生,從1919年到現在壹直居住在巴西。因為他主張君主專制,所以自然而然地移居國外。他是受過正規訓練的拉丁語言學家和自學的半個古希臘語言學家。”裏卡爾多·雷斯追求閑適的田園之樂,把中庸和無為視為人生最高美德,極力擺脫世俗的煩擾,平靜地看著生命之河緩緩流淌。其詩歌內容和風格都與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十分相似。佩索阿的第三個筆名是阿爾瓦羅·德·坎波斯。詩人稱此人1890年10月15日下午1點30分出生於蘇格蘭海港城市塔威拉,是位造船工程師,“但是現在住在這裏,裏斯本,無所事事。”“他是我的半筆名人物,因為他不是我的性格,又和我的性格無太大區別,不過是從我的性格中截取了其中的壹個部分。他就是剔除掉理智和情感的我。”在阿爾瓦羅·德·坎波斯身上,既沒有自我,也沒有對生活的激情,只對機器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感興趣,不過有時也會對內心深處的“我”反躬自問。佩索阿也以自己的真名從事寫作,這時候其詩歌作品則音律和諧,優美的音樂感和匠心獨具的比喻充滿藝術魅力,令人贊嘆不已。佩索阿在其作品中多次談到自己的分裂,談到自己不僅僅是自己,自己是壹個群體的組合,自己是自己的同時又是自己的異者,“我的內心是壹支隱形的交響樂隊……我聽到的是壹片聲音的交響。”佩索阿的這三位性格不同的“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朋友”,都是從佩索阿內心走出來的,加上佩索阿自己,就互補成為壹個完整的佩索阿。他們的思想和情感都是真誠的,因其真誠,所以能夠震撼人們的心靈,這正是這位自命為“靈魂的探索者”的詩人的作品被視為葡萄牙文學瑰寶的原因所在。以不同的筆名寫出風格迥然各異的作品,分則自成體系,合則集各家之大成,這壹奇異的文學景觀不僅在葡萄牙文學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似乎也前所未見,佩索阿因此而被視為詩壇上的壹位怪傑。
佩索阿壹生主要是用葡萄牙文,也用英文,寫出了大量的詩歌、文學評論、散文、書信,但生前除三卷《英文詩集》(1921)外,只出版過壹本用葡萄牙語寫成的自選詩集《使命》(1934)。《使命》塑造了葡萄牙的真實形象,反映了佩索阿思想的壹個重要側面,即他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佩索阿最初為詩集取名為《葡萄牙》,出版前又改名為《使命》,因為詩人“不敢將作品與祖國齊名”。
1935年11月29日,佩索阿肝病急劇惡化,被送進聖路易斯醫院。這壹天,他在壹張小紙片上用英文寫下了他的最後壹句話:“我不知道明天將帶來什麽。”也許他已預感到,第二天帶來的將是他壹生中多次用詩歌描繪過的死神的拜訪。11月30日,壹代天才詩人與世長辭,年僅四十七歲。
佩索阿去世後,他生前只在小圈子裏流傳的作品逐漸引起人們的註意。1942年,由阿道弗·卡斯凱斯·蒙特羅搜集和整理的兩卷本《佩索阿選集》問世。同年,路易斯·德·蒙塔爾沃和若昂·加斯帕爾苦心搜集和悉心整理的十壹卷本的《佩索阿全集》開始出版。隨著佩索阿作品的陸續問世,世人開始對這位天才詩人刮目相看,其在葡萄牙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得到了確立,被視為惟壹可以與在葡萄牙文學史上受到獨尊的卡蒙斯比肩而立的詩人。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對其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現已出版的佩索阿作品已達三十余卷,其中主要的有十壹卷本的《詩歌作品集》(1965)、九卷本的《散文作品集》(1986,內容涉及文藝理論、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論述)、三卷本的《哲學文集》(1994)、兩卷本的《惶然錄》(1982—1983)等著作。此外,還有相當數量保存在國立圖書館的遺稿仍在發掘與整理之中。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主要西方國家文字,在西方文學界也引起極大反響,受到極高的評價。著名語言學家和文藝學家羅·雅各布森曾說過如下的話:“費爾南多·佩索阿應當與世界的大藝術家相提並論,如畢加索、喬伊斯、高爾比耶,因為費爾南多·佩索阿集這些偉大藝術家的特點於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