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生物編詩歌記憶

生物編詩歌記憶

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生境的優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例如,在講授“家蠶的壹生發育變化”時,可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名句,向學生提出疑問:難道是“春蠶到死絲方頸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

再如,學生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壹節時,教師可運用學生在小學學過的小詩《天天做早操》:“公雞叫,天亮了,早上空氣多麽好。小學生,上學校,排起隊來做早操。”提出疑問:早上空氣真的多麽好嗎?其實,經過生態學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氣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麽好,空氣最好的時刻應是每天下午15~17時。

例如,在講授嚙齒目動物鼠類有關傳播疾病危害人類的內容時,學生對舊社會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認識。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清代詩人師道南的《死鼠行》:“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晝死人,莫問數,日色慘淡愁雲霧。三人行,未十步,忽見兩人橫截路……”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鼠疫大流行時的悲慘景象,通過學習加深了學生對鼠疫的了解

例如,在講授猛禽類“鷹”的內容時,學生對鷹的性情兇猛、裂食肉類的生活習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詩人高越的《鷹》:“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專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張羅網,未肯平原淺草飛。”這首詩把鷹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生動地刻劃了出來。說明了鷹爪的形質奇異,鷹眼的明亮之極,並有壹雙能騰飛搏擊的翅膀。告訴獵人不要枉費心機,遍地去張投羅網,因為鷹誌在四方,意在長空,不飛平原淺草,恥與燕雀同遊。學生學完了這首詩,疑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講授“啄木鳥”的有關內容時,我們運用了詩人朱慶余的《啄木鳥》:“叮叮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音歸。終日與君除蠹害,無嗔無事不平飛。”這首詩不僅很詳細地描寫了啄木鳥的生活習性,而且還把啄木鳥的勤勞、韌性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告訴人們,啄木鳥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叮叮向晚,鍥而不舍,啄遍庭槐,是為了替人們掃除危害樹木的蛀蟲,這種精神品質多麽可貴,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和教育

例如,在講授“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內容時,可運用老作家高士其的壹首小詩,來小結壹切生物細胞***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為主;氫、氧、氮副之;鉀、鈣、鎂、鐵又其次;磷和硫居後。”再如,在講完有關“生態平衡和自然保護”的內容後,可運用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壹句名詩“本體原來只是公,毋將私欲混其中”來進行小結,告誡人們祖國只有壹個,地球也只有壹個。只謀眼前局部利益,不計長遠整體命運,自毀家園而不及早悔悟,終將鑄成千古之恨。這樣的小結,脈絡清楚,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例如,在講授“遺傳和變異”壹章有關遺傳病的內容時,課末我們留下了老詩人艾青的壹首小詩《海水和淚》:“海水是鹹的,淚也是鹹的。是海水變成淚?是淚流成海水?億萬年的淚,匯聚成海水。終有壹天,海水和淚都是甜的。”我們試圖讓學生從遺傳和優生的角度,對這首小詩進行特殊的理解和闡發。課後,有同學回答說:可把“海水”理解為人類的生活環境(自然的和社會的),把“淚”理解為人類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現型)。有史迄今,環境和人類自身,都並非十分完美,而有著各種弊端,因此都是“鹹”的。是環境決定人?還是人決定環境?二者關系如何?這正是遺傳學、優生學和生態學等所要探索的課題。可以預期,在並非遙遠的將來,不論人類自身,或人類環境,都將變得無限美好,變成“甜”的。學生回答得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