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跟著詩詞去旅行之《絕句》杜甫

跟著詩詞去旅行之《絕句》杜甫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壹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裏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創作背景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壹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結束之後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壹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壹首即景小詩。

賞析摘抄

此詩短短四句,明白如話。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體現了杜詩高超的藝術技巧。歸結起來,此詩的藝術特色有如下數端:壹是客觀抒情之法。四句詩中,作者只是客觀如實地描寫眼前的所聞所見,而通篇沒有使用壹個表現喜怒哀樂主觀感情的字眼。但掩卷默思,反復吟味,又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輕快喜悅之情。這半實際上用的是“移情”之法,即作者帶著強烈的情感來觀照外物,人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又通過客觀描寫外物來婉曲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的抒情方法具有婉曲、厚重、深刻的特點,比起直白淺露的主觀抒情更具感人的藝術力量。老杜詩歌,專擅於此。二是景物疊加之法。短短四句詩,像四幅畫,又像四個電影的特寫鏡頭,全詩意蘊,須我們把四個畫面拼合在壹起觀照才能呈現出來。這種技巧,每個畫面的事物之間、畫面與畫面之間,作者省去了壹連綴(表明事物之間關系)的字詞,需讀者做想象性補充,作品的意義才完整。類似手法,歷代詩人作家多有運用,如:“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白樸《天凈沙·春》)其手法就與此詩酷肖。三是多角度的對比映襯。(1)數量詞對比。詩中“兩個”“壹行”“千秋”“萬裏”等數量詞的對比,不但增加了詩的張力,而且增添了趣味;(2)色彩對比。“黃”“翠”“白”“雪”“船”等色彩的對比,給人以生動感、畫面感;(3)時空對比。從詩人的觀察角度看,第壹句是近觀時所聞所見,第二句是仰視時所見,第三句為遠眺所見,第四句又為近觀所見。“千秋”“萬裏”時空交錯,給人壹種悠遠闊大之感,這也是杜詩中常見的對語。此外,此詩雖以實寫眼前之景為主,但亦充分發揮想象,如“千秋雪”“萬裏船”即為想象之詞,如此虛實結合,更增加了詩的容量與縱深感。

摘自《成都最美古詩詞100首》

寫詩也有規矩

提到古詩就不得不提“絕句”。有壹種說法認為,絕句起源於漢魏六朝時期的樂府短章。那時候文人們常常聚在壹起喝酒作詩,還玩玩兒文字遊戲。遊戲規則是這樣的:敲定某壹個題目,在座的所有人每人說四句,每句五個字,最後連成壹首詩。每個人所作四句也可以單獨成篇。後來,“絕句”逐漸成為壹種詩體。

起初,絕句多是五言四句,也就是“五言絕句”,到了唐代,才出現了成熟的七言絕句。其實也有六言絕句,但比較少。絕句的發展要感謝那些音樂家們,因為他們常常把這些詩當成歌詞,配上小曲兒,唱遍大江南北。詩人們也隨之而“走紅”。中國古典詩詞講究平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都是針對字的聲調而言的。我國古漢語壹般分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除了平聲,其他的都稱為仄聲。入聲在現在的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壹部分古代的上聲字在今天讀作了去聲,古今的聲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用普通話的聲調不能直接判別古詩詞的平仄。

古詩不好寫,因為多數是有固定格律的,就是說這些詩句基本上每個字都得在規定的調上,而且每句還得押韻。讀絕句的時候,妳有沒有在唱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