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明末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將領降清了?

明末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將領降清了?

孔有德(?—1652年),明末清初武將。遼東(今遼寧遼陽)人。

生平

明末任參將,礦徒出身,曾是遼東海盜,後投效毛文龍,與尚可喜被稱為“山東三礦徒”,毛文龍後為袁崇煥所殺,其舊部由副將陳繼盛統轄,不久,參將劉興治在皮島叛亂,殺陳繼盛等十余人,總兵黃龍隨即赴皮島鎮壓。天聰七年(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黃龍統轄,率部來投登萊巡撫孫元化。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祖大壽圍於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春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搶劫嘩變。孔有德在登州發動吳橋兵變,自號都元帥,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明朝派兵鎮壓後,投降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入關後,隨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永歷政權。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九年,被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朝廷破格予以厚葬。孔有德的屍體被李定國焚骨揚灰,清廷為孔有德建衣冠冢。惟壹幸存的女兒孔四貞,則被孝莊皇後收為養女,立為皇妃。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符吉,號震陽,祖籍山西,後至遼東。

中國明末將領 。清兵入關前降清 ,與吳三桂、耿精忠 (耿仲明之孫)形成三藩割據勢力。先世山西洪洞,遷衡水,後移至遼東海州。明代時任廣鹿島副將。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投後金。崇德元年(1636 ),清封尚可喜為智順王,屬漢軍鑲藍旗,隨清兵入關。順治六年(1649),改封平南王,率部與耿仲明進軍廣東,擊破廣東地區明軍。遂留鎮廣東。尚可喜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又私市私稅 。時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尚可喜對清廷比較效忠,但年老多病,便將其兵事交其子尚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 ,常在尚可喜面前持刃相擬,為所欲為。康熙十二年(1673),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朝廷認為尚之信跋扈難制,遂詔令盡撤三藩。吳三桂、耿精忠起兵叛亂,尚之信響應,尚可喜憂急而死。

生平

1604年(明萬歷三十二年)生於遼寧海城;

1623年(明代天啟三年)從軍;

1634年(天聰八年)舉義,棄明歸順後金;

1643年率部起義,棄明投金,因戰功顯赫,部隊被封為“天助兵”;

1644年,尚可喜隨攝政王多爾袞入關;

1645年揮師湖北;

1646年出征湖廣;

1649年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賜金冊、金印;

1673年末,吳三桂於雲南起兵反清,耿精忠舉兵響應。吳三桂致書尚可喜,勸其反清。尚可喜將吳三桂的勸反書呈報給朝廷,以表忠心;

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為平南敬親王;

1676年2月,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參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軟禁,尚可喜在廣州憂憤成疾而死,時年73歲;

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遺囑,歸葬海城;

尚可喜,字震陽,祖籍山西,後至遼東。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生於遼寧海城。少年隨父從軍,為明朝戍守邊關。父親戰死後,繼承父業。19歲領兵作戰,駐防在海上。明朝末年,政治腐敗,黨同伐異,爭權奪利,生性耿直的尚可喜遭到奸人陷害。1643年率部起義,棄明投金,因戰功顯赫,部隊被封為“天助兵”。不久,尚可喜晉升為總兵官,繼而被封為智順王。隨清軍入關作戰,行軍3萬裏,足跡遍及10余個省,征戰70余次,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加封為平南王,很快又被加封為平南親王,鎮守廣東達20余年。尚可喜壹生戎馬,九死壹生效忠清廷,歷太宗、世祖、聖祖三朝,功勛卓著,為清朝完成統壹大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康熙十五年壹月二十九日(1676年),尚可喜在廣州憂憤成疾而死,時年73歲。為紀念他的功績,清朝政府特意為他建造宗祠、寢園並撥付巨資、田產,封謚號為平南敬親王。有史學家評價說:縱觀尚可喜的壹生,可謂波瀾壯闊、叱咤風雲。尚可喜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其中,最令尚可喜感動、尊敬的便是康熙帝。而讓尚可喜最痛恨的帝王便是崇禎,最令尚可喜鄙視的同僚便是吳三桂。明朝崇禎初年,遼東已經大部分落入後金手中,只有沿海壹帶還在防守。作為海防將領,尚可喜曾不止壹次上書崇禎,要求其重賢臣、遠小人,為救大明朝於水火而勤政,可崇禎不但依然故我,縱情淫樂,還受奸臣挑唆迫害尚可喜。萬念俱灰的尚可喜見大明氣數已盡,毅然轉戈投誠清廷以事明主,從此開始了他與大清王朝風雨同舟的33載春秋。此後,他深得皇太極、順治、康熙的重用。尤其是與康熙之間更是“情同父子,誼若手足”。因為“勇而善謀”,加之得到了康熙的賞識,至去世前夕,尚可喜官至壹人之下,萬人之上。

尚可喜壹生中最鄙視的人便是吳三桂。在尚可喜晚年,駐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清王朝江山岌岌可危,駐守廣東的尚可喜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堅決痛擊叛軍。在援軍未到之際,他幾次準備在兵敗時“舉火自焚”或“上吊自殺”,誓死抗擊吳三桂叛軍。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已病入膏肓,臨終時,他叫家人攙著遙拜北方:“不能殺賊,死有余辜。”

康熙十五年壹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因病辭世,康熙聞訊,特遣國子監前往致祭,並禦賜祭典、祭文,賜謚號為敬。可以說,這是歷朝政府對大臣的最高禮遇。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壹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壹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壹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 ,(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壹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壓陜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並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於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勢力。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陜、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由於吳三桂作為漢人,壹直與滿清勾結,故他的行為在中國歷史壹直被視為「漢奸」的寫照。 清朝張茂稷〈讀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吳三桂與「圓圓曲」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所寫的「圓圓曲」。

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壹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

雖然晚清名家王國維比較圓圓曲與唐化詩人白居易之長恨歌時認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遜後者壹籌。然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壹代紅妝照汗青!」

此段不但為陳圓圓開脫,更露骨地諷刺吳三桂賣國外另壹令人不齒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殺。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偉業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偉業所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