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徐渭關於風和風箏的詩的整體意義是什麽?

徐渭關於風和風箏的詩的整體意義是什麽?

作者簡介

徐渭(公元1521—1593)青藤山人。殷珊(今浙江紹興市)人。明代著名藝術家。早年參加鄉考,屢試不爽;中年時曾做過浙閩總督胡宗憲的座上賓,為軍事抗日出謀劃策。但由於徐渭嫉惡如仇,鄙視權貴,壹生落魄,甚至壹度瘋癲。晚年只能靠賣書畫為生。他在書法、繪畫、詩歌和戲劇方面有很高的目標。他的畫獨樹壹幟,尤其擅長花鳥。據史書記載,現代花鳥畫中流行的寫意潑墨,就是從他開始發展的。他的詩歌和散文並不刻板,對戲曲和雜劇的作品也有許多超越以往觀點、打破常規的地方。

2.背景資料

據傳說,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翟墨制作的。他在魯山(今山東魏縣)因為看到鷹在空中盤旋而有了制作風箏的想法,但制作風箏的過程並不順利。經過三年的研究和試制,他終於用木頭做了壹只木鳥,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後來,翟墨把他的風箏制作生涯傳給了他的學生公開課(也叫魯班),他按照翟墨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制作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切成光滑的薄片,用火烤,做成喜鵲的樣子,叫做“木鵲”,在空中飛了三天。風箏後來在軍事上被用來探測敵人的位置。唐朝以後,它的用途開始轉變為娛樂。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逐漸形成了壹種習俗。在清明節的這壹天,人們將風箏放得又高又遠,然後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飛走,這意味著讓過去壹年積累的“郁悶之氣”徹底排出,祈求壹年內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主要以賣畫為生。“風風箏”是他晚年的繪畫題材之壹。他畫了大量的帶有詩歌的“風鳶圖”。這類詩有30多首,這裏選的是有代表性的壹首。他通過對孩子放風箏的描寫,把自己未來的希望和寄托傾註在孩子身上,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三個音符

1.風風箏:或“紙風箏”。風箏:○廣東[元],[jyn 1];○韓[Yuān];老鷹。紙鳶上常畫鷹,故名。嚴格來說,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區別的。所謂“風箏”,就是能在空中發出類似風箏線的聲音;至於“風箏”,是只飛不唱的啞巴鳥。風箏就是在紙鳶的背面系上弓弦,或者在紙鳶的頭部壓上風笛。當紙被掀起時,強風穿過笛子或引起弓弦振動,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普通的紙鳶不發聲。然而,人們不再區分這兩者。

2.搓:○廣東[措],;○韓【Cu非】。反復搓手掌,或者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搓。

3.柳絮:柳絮。柳樹種子,有白色絨毛,稱為“柳絮”,又稱“柳絮棉”。

4.搜:古代長度單位,以八尺為壹搜,千尋極長。

5.消除:消費,消費。

6.導語:導語。

欣賞的四個要點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詩畫有機結合,詩畫相得益彰,十分有趣。這首詩寫的是放風箏前的準備和放風箏的感受,但並沒有直接描述放風箏的活動,應該留給圖片來解釋。詩人告訴讀者,壹群孩子使勁搓啊搓,當放風箏的線搓到足夠長的時候,大家就興致勃勃地來到了郊外。那麽讀者可以從圖中看出,這是壹個放風箏的好日子。風在吹,太陽在照,孩子們在跑來跑去,把風箏送上天空。從這幅畫中,詩人有壹種感覺:在春風,把風箏壹只只送上天,隨意翺翔,需要多大的力氣;而長輩們又需要花費多少心血把孩子壹個個培養起來,送到青雲路呢?

詩的前半部分著重描寫了孩子放風箏前的準備活動。詩人沒有全面描述所有的準備活動,只從壹個細節入手,寫了他們如何努力編織風箏引線。連續三次的“搓”字,透露出孩子認真、渴望的形態。沒有耐心的孩子對這種單調費力的工作並不厭煩,可見他們是多麽期待放飛紙鳶。“夠了”兩個字後面緊接著寫的是,只要他們搓的鉛壹達到足夠的長度,他們就立刻停止工作,抑制不住的喜悅和渴望躍然紙上,仿佛要跳起來把風箏放飛在天空。詩人對孩子的渴望把握準確,描寫細致。最後兩段顯示詩人思緒飛揚,屏幕上那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仿佛就是他少年時代的身影。他握著風箏,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沈浸在幸福之中。不知從何時起,嚴酷的現實壹個接壹個地擊碎了他的夢想。如今他已是暮年,歷經滄桑,但仍對未來抱有希望。他衷心希望孩子們能在春風的幫助下飛向青雲。對風箏來說,“春風”指的是帶它飛向天空的微風;對孩子來說,指的是父母和老師的培養,可以把孩子“帶”到世界之巔。全詩虛實相生,既有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又有想象世界的瑰麗色彩。

壹首好的題畫詩,有助於理解繪畫的內涵;讀者可以通過閱讀詩歌和繪畫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這首詩是詩畫成功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