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高中語文蘇武傳訓練題及答案

高中語文蘇武傳訓練題及答案

 語文學科是壹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接下來我為妳整理了高中語文蘇武傳訓練題及答案,壹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蘇武傳訓練題

 1.給下面句中加點的字註音。

 A.數通使相窺觀。( ) B.漢天子,我丈人行。( )

 C.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 )D.後隨浞野侯沒胡中。( )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A.稍遷至栘中廄監。( ) B.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

 C.既至匈奴,置幣遺單於。( )D.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

 E.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近臣,當死。( )F.獨有女弟二人。( )

 3.分別指出下列句子中?因?以?為?其?四個虛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兩項。

 (1)A.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 B.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C.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 D.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2)A.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 B.恐前語發,以狀語武。

 C.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3)A.單於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 B.何以女為見?

 C.子卿尚復誰為乎? D.皆為陛下所成就。

 (4)A.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 B.陵見其至誠。

 C.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 D.蹈其背以出血。

 答:

 4.分析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的情況。

 (1)欲自殺,勝惠***止之。 (2)惠等哭,輿歸營。

 (3)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4)空以身膏草野。

 (5)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6)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

 答: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其本字。

 (1)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 ) (2)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 )

 (3)武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 )(4)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

 (5)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 (6)單於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 )

 6.翻譯下面句子中畫橫線的部分,說說它們有什麽特點。

 (1)漢使張勝謀殺單於近臣,當死。單於募降者赦罪。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答案:

 7.細細品讀課文,給每段文字加上壹個小標題:

 答案:

 8.將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欲自殺,勝、惠***止之。

 (3)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汝為見?

 (4)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於。

 答案:

 9.下面文字出自《蘇武傳》,選入課文時被刪去,寫的是蘇武歸漢之時,李陵送別的情景,閱讀後回答問題:

 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①,丹青所畫②,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③,令漢且貰陵罪④,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誌,庶幾乎曹柯之盟⑤,此陵宿昔⑥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裏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⑦。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

 註釋:①竹帛:古代以竹片或帛綢記事,此代指史籍。②丹:朱砂。青:青艧hu?。都是繪畫所用的顏色。此指繪畫。③駑怯:無能和膽怯。④貰(sh?):赦免。⑤曹柯之盟:《史記?刺客列傳》載,春秋時,曹沬魯將,與齊作戰,三戰三敗,魯莊公割地求和,但仍用曹沬為將。後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於柯邑(時為齊邑,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曹沬持匕首脅迫齊桓公,齊桓公只得歸還魯地。李陵引此以自比,表示要立功贖罪。⑥宿昔:從前、往常。⑦隤(tu?):毀,敗壞。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A.令漢且貰陵罪。 B.庶幾乎曹柯之盟。

 C.收族陵家,為世大戮。 D.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

 (2)把李陵歌唱的詩用現代白話文譯成壹首散文詩:

 答案:

 (3)試根據這段文字分析李陵的內心的思想感情。

 答案:

 (4)這段文字怎樣表現了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

 答案:

 10.有哪些成語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和《蘇武傳》?請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說明之。

 答案:

 11.蘇武事跡,古代詩詞中常用作忠貞報國守節不屈的典故,下面略舉幾例。試從《蘇武傳》中找出與下面詩句相關的文字:

 (1)?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李白《蘇武》)

 (2)?向並門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攜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

 (3)?腸斷帝鄉遙望日,節旄零落漢家臣。?(陳羽《讀蘇屬國傳》)

 (4) ?莫勞雁足傳書信,願向淩煙閣上看。?(鮑融《贈遠》)

 答案:

 12.生與死只有壹念之差;成功與失敗只有壹念之差;理智與糊塗只有壹念之差;得到與失去只有壹念之差;快樂與痛苦只有壹念之差。蘇武彪炳青史,李陵含羞千秋,也是壹念之差。人生有太多的壹念之差,當妳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可要留神,如果這壹念出了差錯,就可能壹失足而成千古恨,對此可不能掉以輕心啊!妳有什麽感想呢?請把它寫出來,好不好?

 答案:

高中語文蘇武傳訓練題答案

 1.解析:這裏列出的都是多音多義字,漢字讀音與意義有密切關系,或因聲求義,或由義求聲,是掌握多音多義字的基本方法。A.數:①sh? ,數九、數目; ②shǔ,數落;③shu?,屢次,數見不鮮。 B.行:①x?ng,行動、行為;②h?ng,行列、行陣、行輩。 C.遺:①y?,遺留、遺漏;② w?i,贈送。D.沒:①m?i,沒有;②m?,沈沒、陷沒。

 答案:A shu?。B h?ng。C w?i。D m?。

 2.解析:這裏列出的是古今同形異義詞,極容易用今義釋古義,從而造成誤解,這是閱讀文言文時要特別註意的問題。

 答案:A稍,漸漸;今義?稍微?。B相當,相互抵押;今義副詞,?很、十分、極?。C幣,泛指禮物;今義專指錢幣。D論,判罪;今義?議論、評論?。E當,判刑;今義?應當?。F女弟,妹妹;很容易誤解為?女和弟?。

 3.解析:(1)A於是,連詞;B趁,介詞;C經由、通過,介詞;D於是,連詞。(2)A因,介詞;B把,介詞; C於、在,介詞。D於、在,介詞(介詞?以?後的賓語如果是表時間的詞語,其意義同?於?,可譯為?在、從?)。(3)A替、給,介詞。B起前置賓語的作用,助詞。C替、給,介詞。D被,介詞。(4)A他,代詞,用作動詞?給?的賓語(動詞?給?帶雙賓詞?其?衣食?)。B他,代詞,用作?至誠?的主語(動詞?見?帶主謂結構作賓語。)C他的,代詞,用作名詞?節?的定語。D他的,代詞,用作名詞?背?的定詞。

 答案:(1)AD。(2)CD。(3)AC。(4)CD。

 4.解析:這是壹道詞類活用知識題,要求熟練地掌握有關知識,並能運用相關知識對具體語句進行分析,這就是所謂化知識為能力。

 答案:(1)動詞?止?使動用法。(2)名詞?輿?用作動詞。(3)形容詞?壯?用作動詞,意動用法。(4)形容詞?膏?(肥沃)用作動詞,使動用法。(5)動詞?鬥?使動用法。(6)名詞?杖?用作動詞。

 5.解析:解讀語句的時候,如果用字的原本的意義無法進行解釋,就可以考慮這個字可能是通假用法。例如(6)中的?以?,無論作介詞還是作連詞,都無法解釋,所以當作通假字?已?解,這是虛字的通假。通假的用法有習慣,約定俗成,對常見的通假用法,必須牢記。

 答案:(1)女,通?汝?。(2)畔,通?叛?。(3)旃,通?氈?。(4)去,通?弆?。(5)衿,通?襟?。決,通?訣?。(6)以,通?已?。

 6.解析:這裏列出的是文言中常見的緊縮句,(1)?單於募降者赦罪?,壹般應寫作?單於募降者,降者赦罪?。(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壹般應寫作?夫庸知其年之先生於吾抑後生於吾乎?。(3)?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壹般應寫作?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帶領)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答案:(1)單於招募願意投降的人,妳如果願意投降可以赦免罪行。(2)何必知道他的生年比我先出生呢還是比我後出生呢?(3)沛公就放棄了車馬,獨自壹個騎馬脫身,只帶了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這四個人拿著兵器徒步跟在馬後跑。

 7.解析:這是壹道概括能力訓練題。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並盡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註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答案:全文10段,可依次概括如下:單於示好,出使匈奴。緱王謀反,副使陰助。禍殃漢使,欲死明誌。引劍自刺,壯節驚敵。衛律逼降,嚴詞喝斥。北海牧羊,矢誌不渝。 李陵勸降,剖露忠肝。李陵哭別,敬稱義士。漢匈和親,請還蘇武。九死壹生,終歸漢朝。

 8.解析:翻譯除了語言通順之外,主要之點在於譯文要與原意相符,因此,對句中壹些關鍵性的詞語,不能有絲毫含糊。例如(1)?數?輩?相當?;(2)?見?乃?重?負?。(3)?女?畔?親?汝為見?。(4)?俱?具?讓?等。

 答案:略。(參看?課文剖析?)

 9.(1)解析:這幾個詞,收、訣,已見於課文;庶幾,族在以前的課文中多次出現。令,要結合上下句的關系進行分析。

 答案;A假令,表假設關系的連詞。B大概、差不多。C拘捕族滅。D通?訣?,告別。

 (2)解析:這道題與壹般的翻譯不同,要求譯成散文詩,因此要押韻,適當註意節奏的整齊。

 答案:我萬裏迢迢橫渡過沙漠,替皇上率領軍隊奮擊匈奴。身陷重圍呀,弓箭用盡,刀劍摧折,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終於全軍覆滅,名聲敗露。老母已被朝廷殺死,我即使想要報效皇上,可哪裏能找到我的歸宿?

 (3)解析:對於此題,首先把握正確觀點,既不能因李陵是叛徒而簡單地全盤否定,更不能因李陵情辭懇切而將其當成英雄歌頌。其次要從文本實際出發,分析文中所反映的人物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不宜簡單處理。

 答案:李陵置酒相送,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其情感十分復雜。壹是對蘇武氣節之仰慕:稱其?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壹是申明降時?曲線報國?之心誌:宿昔不忘,欲效?曹柯之盟?(曹劌劫齊桓公)。壹是表示而今對漢廷之失望:?為世大戮?,?尚復何顧?。壹是明確已絕日後歸漢之意念:聲名已無顏歸鄉。李陵自剖心跡十分真實,容易引起人們對這位降將的同情。

 (4)解析:這是壹道寫作技巧分析題,要註意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從局部看,這裏寫的是李陵,對於蘇武不著壹字,但從整體來看,這是蘇武的傳記,文中壹切內容都是為表現蘇武這個人物服務的。只有這樣,才可以看出作者寫這段文字的匠心所在。

 答案;這段文字敘寫蘇、李訣別,只記李陵之言,無壹言正面寫蘇武,卻以李陵的敬和悔烘托、凸現了蘇武的氣節。?不著壹字,盡得風流?,《蘇武傳》敘事之峻潔高妙正見於此。

 10.解析:掌握成語的出處,既可深入理解成語的意義,又可幫助學習文言,是壹舉兩得的好事。這兩篇課文涉及成語很多,例如怒發沖冠、負荊請罪、完璧歸趙、肉袒負荊,刎頸之交、先公後私、蘇武牧羊、羝乳而歸、嚙雪咽旃、雁足傳書、肝腦塗地、人生朝露等。

 答案:略。

 11.解析:這是壹道課外拓展題,既有助於對詩歌的理解,也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

 答案:(1)?歸心絕?原文:羝乳乃得歸。(2)?正海上手攜李卿?原文:單於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3)?節旄零落?原文: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4)?雁足傳書信?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

 12.解析:這是壹篇讀後感的寫作,主要應當從?人生道路的選擇?這個角度引申發揮。參考的題目有:壹失足成千古恨;失之毫厘,謬以千裏;選擇好妳的人生;緊要關頭見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