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詩原為北宋名臣蔡襄所作,曾國藩先生給部將和弟弟寫信時均引用過這句詩。
“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壹句詩兩次出現在曾國藩的來往書信中。
鹹豐十壹年二月初九日,他在給湘軍部將鮑超的信中寫道:
“頃戈什哈王廷貴自京中回,沿京城及沿途道閣下威名甚好,至為欣慰。惟望閣下常守‘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戒,不稍涉驕矜之氣,則名位日隆矣。”
曾國藩聽說京城上下皆盛贊鮑超立下的戰功,但希望他不要日益驕躁,要謹受“花未全開,月未圓滿”的道理,繼續謙卑做事,名利和地位才會越來越高。
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八日,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寫的壹封信中,同樣出現了這句詩:
“惟有時與弟意趣不合。弟之誌事,頗近春夏發舒之氣;余之誌事,頗近秋冬收嗇之氣。弟意以發舒而生機乃旺,余意以收嗇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余於弟營保舉、銀錢、軍械等事,每每稍示節制,亦猶本‘花未全開月未圓’之義。”
1860年十月,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英、法、俄等駐華公使憑借不平等條約入駐京城,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同治元年(1862),清王朝頒發上諭,正式宣布“借師助剿”,即借用英、法等國軍事力量,幫助剿殺太平軍。
早在太平天國興起時,曾國藩就組建了湘軍作為地方軍事力量鎮壓太平軍。他的弟弟曾國荃作為湘軍將領,也投入到打擊太平軍的戰事中。
在攻克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之前,曾國荃給哥哥寫信抱怨最近有些煩悶之事,曾國藩認為他在生自己的氣,於是便解釋道;“我們之間只是想法和做事方法有些不同罷了。弟弟妳意氣風發,而我做事更加收斂些。
我平日裏喜歡前人寫的‘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認為這是最好的持盈保泰之法。”想到自己撥給弟弟軍營的糧餉數目跟他期望的數目對不上的事情,曾國藩說:“我每次撥給妳糧餉軍費時都比較節制,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的道理。”
曾國藩將“花未全開月未圓”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方法。世人都追求花好月圓,而他卻崇尚壹種缺憾美,他知道圓滿不是事物的常態,殘缺才是,所以他警醒自己也告誡他人,凡事都要留壹線,掌握好壹個度,不能把事情做得太滿,為人要收斂鋒芒,謙卑待人。
而曾國藩在書信中所說的“昔人”,就是指寫下“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北宋名臣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