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朱熹寫武夷山絲綢的詞

朱熹寫武夷山絲綢的詞

武夷山這個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茶、好人,我們還不得不談這裏深厚的文化。說武夷山的文化,我們又不得不談朱熹這個人。

我國的許多名勝古跡除了她的自然風光優美外,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武夷山也不例外,

有學者吟詩曰: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學乃至東方文化的聖地。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怎麽就能在武夷山這樣美麗的風景裏想到要和我們人的欲望過不去呢?武夷山這個天人合壹的仙境,才能產生朱子“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精髓。他強調道德,認為人們應放棄“私欲”,順應“天理”,即外在世界的倫理秩序。朱子理學內容豐富,搏大精深,從朱子與武夷山的文化聯系上來談,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武夷山是朱熹成名的風水寶地

武夷山最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朱熹。正所謂“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把他和孔聖人相提並論,後人也稱“朱夫子”。朱熹祖籍在風光優美的江西婺源,字元晦、仲晦,號晦庵。公元1130出生於福建尤溪縣,其父朱松這時在這裏任縣尉,南宋紹興十三年,父親病逝後,他遵從父親的遺囑,到福建崇安求學於父親好友劉勉之等著名學者門下,生活、成長在武夷山壹帶。朱熹勤奮有誌,劉勉之很喜歡他,將女兒許配給朱熹為妻。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歷任左迪功郎、轉運副使、煥章閣侍制、秘書修撰、寶文閣侍制等職,死後謚贈"太師",封“信國公”、"徽國公"。人稱朱文公。他生平著書極豐,據《四庫全書》的著錄統計,朱子現存著作***25種,600余卷,總字數在2000萬字左右。如《四書章句集註》、《詩集傳》、《朱子語類》、《文公家禮》、《朱晦庵集》等。

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朱熹從14歲到武夷山,直到71歲去逝,在武夷山少年從學、著書立說、辦學授徒,生活達50余年。朱子理學在這裏孕育、形成、傳播、發展。朱熹在武夷山創辦武夷精舍(紫陽書院)、考亭書院等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院,許多名人弟子及其後人成為著名理學家,並壹代傳壹代,形成有影響的學派,使武夷山成為理學名山。撐起了中國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當時的武夷山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文化巔峰。

二、武夷山因朱熹而錦上添花

朱熹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之後的學術思想之大成,朱熹輯錄程頤、程顥二人與其學生“所見聞答問”,與程顥、程頤等***創的理學史稱的“程朱理學”,形成儒學思想文化的傑出代表--朱子理學,國際上也稱為後孔子主義,被欽定為官方的正統哲學思想,構成中國宋代至清代以來(13世紀至20世紀)700多年間壹直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代表著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民族精神,是東方思想史、教育史、哲學史和文學史上繼孔子之後的重要發展階段。

這裏有個小故事,武夷山申報世界“雙遺”時, “朱熹是不是朱子?”1999年12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大會壹致通過武夷山以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22個雙遺產地之壹。

程朱理學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朱熹及武夷山的國際影響

朱熹學說不僅對中國元、明、清以來700多年的時間有深遠影響,其影響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漂洋過海,遠及東亞、東南亞及歐美諸國,成為東亞文明的體現,至今仍吸引著世界上5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致力於朱子理學思想的研究。而且對日本、韓國、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的壹些國家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香港電臺與《明報》合辦的“千禧人物選舉”於1999年7月揭曉。那次選舉只推舉近100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人物50名。結果前10大人物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年代,而孫中山和毛澤東分列第4和第8。文公朱熹名列第42,位居邱吉爾、曹雪芹、凱恩斯、但丁、歌德之前。

朱熹學說研究已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1990年7月,中國福州和武夷山舉行了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來自中國海峽兩岸及法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60多位學者專家會聚壹堂。他們通過新觀點、新方法對朱子學及學術思想的歷史地位、世界影響和當今價值等問題,開展熱烈爭鳴和互相切磋,進行了新的評估,為國際朱子學寫下了新的篇章。1991年廣東朱熹思想研究會成立。1993年初夏,在廣東中山大學召開朱熹學術思想國際研究會,參加這次會議的有美國、馬來西亞、韓國及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區的學者以及朱子後裔代表119人。1994年4月中華朱熹研究會成立,對國內外研究朱熹思想起到了進壹步地推動作用。目前,日本、韓國等都成立了朱子學研究機構。日本政府還為此撥出專款,組織全國著名朱子學家編寫10卷本《朱子學大全》,同時開展了朱子學的綜合研究。除日本,美、英、德、法國、獨聯體和東南亞等國家近年來也很重視朱子學的研究。1984年,美國在夏威夷召開第壹次朱子學國際會議,這個專題討論壹個學者思想的會議在國際上是少見的。

朱熹少年得誌,但由於它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與當權者相逆,所以仕途頗為坎坷。晚年個人失意,國家也日趨崩潰,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壹方面發憤著書立說,壹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所以朱熹在武夷山也留下了很多歌詠武夷景觀的詩文。比如他遊九曲溪時寫下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接下來,他對九曲溪的每壹曲都作了細致的刻畫描述,最後以“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收尾,他寄情武夷山水,抒發自我的情懷。

朱熹屬於武夷山。我覺得要了解武夷山的文化,顧野王、李商隱、範仲淹、辛棄疾、陸遊、徐霞客、熊禾……等名人都雲遊武夷山,在此活動。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堪稱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摩崖石刻450多處,古詩詞1400多首,為武夷山留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與優美的自然景觀相結合,與歷史記載和中國現狀相對照,對研究朱子理學和儒學思想的興衰演變以及中國哲學思想史,其價值是非常之珍貴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