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求科普關於孔子的簡介資料及其經典語錄

求科普關於孔子的簡介資料及其經典語錄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人,東周春秋末期魯 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其德性 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 、東南亞等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由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 行“獨尊儒術”政策,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 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道教稱號:太極上真九疑主宰 文昌皇人玄聖道君、東海廣桑山真君、闡猷大帝、興儒盛世天尊。

傳言孔子是水精子轉世。《太平廣記》:“周靈王二十壹年,孔子生魯襄之 代。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沐浴征在。天帝下奏鈞天樂,空中有言曰:‘天 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有五老。列征在之庭中。五老者。蓋五星精也。 夫子未生之前,麟吐玉書於闕裏人家,文雲:‘水精子,繼衰周為素王。’ 征在以繡紱系麟之角。相者雲:‘夫子殷湯之後,水德而為素王。’”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 前閔公,十壹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 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 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據中國度量衡條,西周壹尺約19.1公分,八寸為壹尺, 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戰國時期為壹尺23.1公分,十寸為壹尺,則孔子身 高為221.76公分。以魯尺當遵循周禮而言,則《孔子世家》所載之九尺六寸 ,當為186公分。)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據《左傳 ·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贊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 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壹樣有力氣’的人。”

而壹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英語等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則是“ 孔夫子”(Con-Fu-Ci)的拉丁語化。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 ”,是有等級的。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 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禮,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是恒定的,不可 打破。

“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 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借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 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壹的差別, 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 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 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 要大事。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汙、媚世 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 他說:“鄉願,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 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 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育方面

孔子主張育德為先,後以全面發展“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有教無類: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人與個性,進行洽如其分的教導“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實事求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行合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以致用:“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