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清稿》記載,西林水流出西北三角山,匯入高明、白沙,彎向西南,收溪清水,入增城為增江。因此,作為東江壹級支流增江的上遊,西林河不僅是龍門縣的母親河,也是珠三角平原的功臣。它催生了繁華,卻選擇了孤獨。錫林河最近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因為它盛產許多栩栩如生的“奧運火炬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錫林河又多了壹層神秘。錫林河名為錫林河,其實歷史悠久。明朝弘治九年(1496),廣州府對增城縣長沙鄉的西林、平康、金牛進行分析,與博羅縣的壹小部分組成龍門縣。由於龍門縣位於西林首府七星崗,緩緩流過龍門縣的龍門水逐漸成為西林河的稱號。據龍門縣誌記載,西林河發源於韶關市新豐縣七星嶺,經廣州市從化縣流入龍門縣,由縣城東北向西南迂回。沿途藍田、鐵崗、白沙、蘆溪、鄧北、藍嬌、大北等溪流也被納入其中,在增城、龍門交界處與永漢河匯合註入增江,開始了奔流入海之旅。在古代,這條全長只有120公裏的錫林河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受人歡迎。因為地形的原因,錫林河更多時候成為增城的洪水源頭。據統計,龍門縣北部平均海拔500米,而增城最低海拔僅2米,故有“龍門水浸增城”之稱。因此,在廣東省誌和水利誌中,增江被描述為“歷史上水旱災害頻繁的河流”。根據廣東省自然災害史料,珠江三角洲的水災與增江有密切關系。從唐末到建國前,有記載的災害有288次。水火無情。在防洪措施不得力的年代,錫林河給人以快感,但也伴隨著對洪水的恐懼。這種恐懼直到上世紀80年代增江下遊堤防加固後,才從人們心中消失。壹個有趣的事實是,在古代,曾江並不直接註入東江,而是直接流入珠江口。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後,增江成為東江的支流。可見,珠三角平原的最終形成也是因為錫林河。
龍門水手
古人習慣把海拔較高的峽谷急流稱為“龍門”或“龍口”。錫林河的坡度有多大,“龍門”這個名字就足以說明。
據《龍門縣誌》記載,西林河屬於山區河流,部分河床有基巖裸露。在險灘處,巖石凹凸不平,水流撞擊巖石,波浪洶湧,會出現漩渦、回流、水平射擊、水力落差等險情。這些困難和障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這已經使人們感到害怕,更不用說與他們戰鬥嗎?但是,錫林河的航運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民國時期,由於陸路交通不便,錫林河仍是龍門縣的交通大動脈。直到20世紀80年代,錫林河航運才被日益發達的陸路運輸所取代。錫林河四面楚歌的日子終於壹去不復返了。
有史書準確記錄了龍門水手在錫林河上航行的場景。以前龍華鎮下面有壹個螺螄灘,狹窄的螺旋通道,後面是工字灘。過了工作灘,就是著名的虎跳灘。突然有壹股水湧了上來,河堤的中間和左側有壹塊巨石突出來,立在河中央,形成了兩個寬度只有壹尺的門戶,門戶之間的水位差有三四尺。船經過這裏的時候,船夫壹個失誤就會把船弄翻。所以,這個時候,船夫們惶恐不安,而乘客們則寧願上岸步行。過了陡峭的虎跳潭,還要經過壹條又窄又陡的水道。這個河床有很多礁石,竹子和木排經過的時候經常會散落。只有過了最後壹關,下行通道才會安全很多。所以在東江航運史上,有“龍門水手好”的說法。放在眼裏,這個“榮譽”的代價有些無奈。
如今,錫林河的航運歷史早已終結。不過在沙井的湘西城堡旅遊區,還是可以領略到在西林河上漂流的風情。河岸上偶爾出現的古碼頭,掩映在綠色中的古村落,都會引起妳無盡的遐想。
西林盛景
要想看好西林,最好的路線是從惠城區出發,經廣惠高速在博羅縣長寧路下車,再經橫河辦事處到龍門縣麻紮鎮。從麻紮鎮壹路向東北,經過沙井、龍華到龍城鎮,風景如畫的西林河盡收眼底。
錫林河是必須的。無論妳站在哪裏,都可以看到群山環繞、碧玉遍地的美景。清晨,妳可以觸摸到江面上薄如蟬翼的晨霧,初升的太陽在未消的薄霧後顯得迷人;中午,即使烈日當空,兩岸壹望無際的山峰也能給妳帶來陣陣清風;傍晚,西邊的夕陽把水染成了金色。偶爾會有三三兩兩在河邊洗紗的女人,她們的曲線會讓妳怦然心動。李竹蘭,清代曾在南雄府的龍江人,壹生最癡迷的就是家鄉的西林河。“花花樹外繡山,船隨水飛向城門。誰能欣賞這壹幕?江頭劉陽就是伊壹。”
這首關於西林河的詩也出自清光緒年間的龍門詩人李守田。當時這位被稱為“龍門大儒”的詩人,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的進士,被授予直隸府官職。熱愛家鄉龍城鎮的李守田,同樣癡迷錫林河。他曾寫過壹首詩“青山綠水兩長,漁人留舟;無人喚孤渡,我忙飛渡中流”來暗示我對名利的淡趣。"
前人留下的詩詞足以讓我們觸摸錫林河深厚的人文底蘊。挑個合適的時間,帶著合適的心情去錫林河,坐在河邊的石頭上,聽著河水的音樂,那是歲月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