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白居易和杜甫都感嘆生女孩比男孩好,但境界卻差太遠

白居易和杜甫都感嘆生女孩比男孩好,但境界卻差太遠

在男尊女卑的舊社會,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黔首,家家戶戶皆重男輕女,生男孩可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而生女孩終究要嫁入別家。

這種陳舊腐朽的糟粕觀念,在幾千年的舊社會裏始終被奉為圭臬,但唐朝的詩人杜甫和白居易卻都曾發出過感嘆,說生女孩比生男孩更好。

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代表人物首推李杜,李杜孰高孰下歷來爭論不休,本文只談杜甫,不提李白。

杜甫其人,被尊為“詩聖”,其作品被譽為“詩史”,最能體現杜甫作品“詩史”這壹特點的是《三吏》與《三別》,《三吏》與《三別》都是在安史之亂之後所作,不僅記述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導致生靈塗炭的史實,也揭露了中唐以降殘酷狠辣的官吏和繁重的兵役徭役制度給老百姓帶來的困難。

在《石壕吏》中,杜甫親耳聽到老婦人向前來抓壯丁的官兵泣訴: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原本家裏三個兒子,勞動力充足,本可以成為殷實富足的壹家,但亂離人不如太平犬,眨眼間三子去倆,剩下的獨苗能否活著回來也是未知數。端的是字字泣血,句句斷腸。

杜甫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並且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還處於太平盛世的年代就有了,其中的代表是《兵車行》:

生男孩有什麽用呢?含辛茹苦地將他撫養長大,卻成了青山荒冢的壹堆白骨,無人收殮,反倒不如生個女兒,就算是嫁入別家了,但至少還活著。

可是生女兒就真的能逃脫苦難的命運嗎?女兒雖然不用上戰場,但女婿不離沙場死。在《兵車行》中,還有這樣幾句:

“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下田勞作的只有“健婦”,因為壯男早已是沙場白骨。

除李杜之外,有唐壹代詩家當以白居易為首,白居易他壹生寫了三千首詩,名篇層見,佳句叠,但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長恨歌》。

杜甫的《兵車行》講的是因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導致民不聊生的事,《長恨歌》講的也是唐玄宗的事,更巧的是,《長恨歌》裏白居易也跟杜甫壹樣,說生女孩比生男孩更好:

楊玉環集萬千寵愛於壹身,光耀門楣,姊妹兄弟紛紛裂土封侯。所以妳看,生個女兒多好啊,有朝壹日飛入枝頭當鳳凰,全家人都跟著沾光。

正所謂形似而神非,就這兩首詩中各自這幾句而言,表面上杜甫與白居易表達的是同壹個意思,但內在的境界卻想去甚遠。壹個是老百姓在痛苦絕望中的哭喊控訴,另壹個則是投機者對趨炎附勢的追捧。

其實,白居易也是壹位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倡導並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也寫下了很多反應民間疾苦、諷刺官僚腐敗的詩,如《觀刈麥》《秦中吟》《賣炭翁》等等。但就《長恨歌》而言,它可以算壹首好詩,卻算不上偉大。

《長恨歌》本身寫得絕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此恨綿綿無絕期”,字字珠璣,句句錦繡,讓人嘆為觀止。如果只從文學的角度而言,筆者個人也非常喜歡這首詩,多年前便已倒背如流,但這首詩的格局並不高。

壹來,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並非那麽光彩,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的兒媳,唐玄宗貪圖美色而將其占為己有。二來,說到底在唐玄宗眼裏楊玉環也不過壹介玩物而已,也是他親自下令賜死了楊玉環。三來,正是唐玄宗的縱情聲色、親佞遠賢,才給安史之亂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導致無數人家破人亡。

也難怪清朝詩人袁枚會發出這樣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