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
其中壹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壹孔;中間和後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後將其嵌入槽內,以使表面平整。
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圖四)。
另壹件為圓頭方跟,開有六孔,後跟處二孔間也挖有凹槽。
據研究,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據《莊子》記載,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木屐。
《莊子·異苑》雲:“介子推抱樹燒死, 晉文公伐以制屐也。”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提到,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派隨臣遍尋吃食不得。
就在幾近絕望之時,跟隨重耳壹同逃難的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讓公子重耳喝了。
壹碗肉湯下肚,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當發現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的時候,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晉文公返國,賞從亡者,讓嗒嗒作響的木屐之聲時時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轍。
木屐之聲激勵著重耳勵精圖治,最終使晉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壹。
“足下”也成為對人的尊稱。
吳王夫差得到越國進獻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壹條“響屐廊”,即在雕梁畫棟的長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鋪設壹層有彈性的木板,讓身系小銅鈴佩帶種種寶玉飾品衣裙,腳著精巧木屐的西施於廊中翩翩起舞,讓長廊發出琴瑟般的節奏,與清脆的 *** 、玉佩聲***鳴,伴隨著西施優美舞姿,使夫差為之傾倒。
宋代王禹稱《遊靈巖山·響屐廊》詩雲:
廊壞空留響屐名,為因西施繞廊行。
可憐五相終死諫,誰記當時曳屐聲。
春秋戰國時期,穿屐者日益普遍,據說孔子當年就穿過木屐。
《太平禦覽》卷六九八引《論語隱義註》:“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入夜,有取孔子壹只屐去,盜者置屐於受盜家。
孔子屐長壹尺四寸,與凡人異。” ⑿ 說的是孔子周遊列國,來到蔡國,投宿於客舍。
按當時習俗,鞋履不能穿入室內,只能放在門口,沒想來到第二天起來,木屐不翼而飛,原來在半夜裏被人偷走了。
論者以孔子之屐“與凡人屐異”,故遭失竊,實際情況未必如此,估計是人們出於對孔子的敬重,故將其所穿木屐當作寶物珍藏起來。
《晉書·五行誌》中有壹段記載,即涉及孔子之屐的下落:“惠帝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
張華疑有亂,先命在守,然後救火。
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萬人器械,壹時蕩盡。”⒀可見在被大火焚燒之前,孔子的木屐壹直被視為“異寶”典藏於庫。
漢代男女也以穿著木屐為尚,在東漢首都洛陽,還流行壹種習俗:新娘出嫁,嫁妝之中必備有木屐,考究者還在屐上施以彩畫,並以五彩絲繩為系。
如《後漢書.五行誌》以及應劭《風俗通義》所說:“延熹中,京師長者皆著木屐。
婦女始嫁至,作漆畫屐,五彩為系。” 這種漆畫木屐在安徽馬鞍山市郊東吳名將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中曾有出土:屐身小巧精致,木扁上鑿有三個較小的孔眼,周身施以漆繪,屐底則裝有兩個木齒,當為朱然妻妾的隨葬物品。
《神仙傳》雲:“後出遊,謂慈俱行,令慈行於馬前,欲自後刺殺之。
慈著木屐,持青竹杖,徐徐緩步行,常在馬前百步,著鞭策馬,操兵器逐之,終不能及。”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
這個時期的木屐不僅用於出行,還用於家居,如《世說新語·忿捐》記晉人王述性情急躁,用餐時以筷子戳刺雞蛋,刺之未破,便大怒擲地,雞蛋圓轉不止,王述便“下地,以屐齒碾之。”⒂ 這是晉人家居著屐的壹個例證。
《晉書·謝安傳》中也有這方面記載:“(謝)玄等既破(苻)堅,有驛書至,(謝)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其矯情鎮物如此。”說的是淝水之戰期間,東晉宰相謝安,親任征討大都督,指揮戰事,令其侄謝玄率兵迎敵,自己卻在住所與人下棋。
突有前方驛書送至,報告其侄獲勝消息,謝安不為所動,依然與棋友對弈,表現出持重沈穩的大將風度。
直到棋局結束,返身回房,再也按捺不住激動之情,過門檻時竟忘了擡腳,以至將屐齒折斷。
這也是晉人家居穿屐的實例。
南朝活絡齒屐 :這是壹雙仿南朝謝公屐形制的活絡齒屐。
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是我國山水派詩的鼻祖。
性喜山水,根據《南史》記載,他創造了壹種活絡木屐。
為了登山時保持人體平衡,這種木屐利用榫頭、插子和兩枝活動齒屐,在上山時卸掉前齒,下山時則脫掉後齒,史稱謝公屐。
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
由於這木屐優點甚多,便很快流傳到南方。
木屐之聲伴隨著重耳“悲乎,足下”的嘆息,伴隨著寒食禁煙、伴隨著清明上墓、伴隨著清明植樹的風俗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也許是歷史的壹個巧合,也許是後人接受了晉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誌吾過”的教訓,總之,若幹年後,決定唐王朝命運的介休之役就在綿山腳下進行。
劉武周、宋金剛會同突厥軍隊數萬人與太原公子李世民進行決戰。
李世民堅壁挫銳,慎擇戰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此役李世民還有壹個更大的收獲,就是禮賢下士,收降了壹位割股奉君的名將尉遲恭。
不過在後來的淩雲閣封臣中,李世民沒有像晉文公那樣健忘,首先重賞了這位忠義名士,由此傳為千古佳話。
然而在今天的世界裏,穿木屐最多的當屬日本人。
在日本傳統的節日裏,在婚慶、祭典等儀式中,日本人穿著傳統的和服,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屐式與現代日本民間所流行的木屐十分相似,所以猜測對其產生過影響。
除男性外,唐代婦女也有穿著木屐的習慣,尤以江南女子為常用。
李白《浣紗石上女》詩中就有“壹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的吟唱,清王琦註引《南越誌》:“軍安縣女子趙嫗,著金箱(鑲)齒屐。”說明當時女子所著之屐形制考究,屐齒還加以鑲飾。
李白的另壹首詩《越女詞》也談到女子著屐的情況,詩中有句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鴉頭襪壹作“丫頭襪”,這是和木屐相配用的壹種襪子,制作時將大腳趾與另外四趾分開,形成丫形,以便卡住屐上的繩系。
從李白的詩句中可了解到,當時穿著木屐,既可穿襪,也可赤足。
宋代以後的漢族婦女,因為崇尚纏腳,故多 *** 木屐。
男子卻依舊穿著,不過多用作雨鞋。
《宋高僧傳·十九豐幹傳》:“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宋張瑞義《貴耳集》:“東坡在儋耳,無書可讀,黎子家有柳文數冊,盡日玩誦,壹日遇雨,借笠屐而歸。”說的是蘇東坡冒雨戴笠著屐而歸的情景。
《小辨齋偶存·題坡翁儋耳小像》:“東坡壹日訪黎子雲途中值雨乃於農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歸婦人小兒相隨爭笑邑犬爭吠東坡謂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噫嘻笑所怪者婦人小兒也以笑為常者東坡也吠所怪者邑犬也以吠為常者東坡也彼自見其怪我自見其常所以寜與農家***箬笠木屐而不與章惇呂恵卿***冠裳也噫嘻。”《張逵東坡笠屐圖》「後有魏了翁、馮子振、鄧熙、李孝光跋語並詩。
今錄三人。
“東坡在儋耳,壹日訪黎子雲,中塗值雨,從農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歸。
婦人小兒爭笑,邑犬爭吠。
」穿著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畫《歸去來辭圖》中有所描繪。
《奇女子傳·雙鬟女子》雲:“超他日過勝業坊北街時春雨初霽,有三鬟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籹藍縷,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値。”
明清時期將木屐稱之為“泥屐”,也著眼於屐的用途而言。
如《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五回:“狄員外打了傘,穿了泥屐,別了薛教授回家。”在纏足之風盛行的明清時期,廣東、福建壹帶的婦女未染此習,仍為天足。
因當地氣候比較炎熱,那裏的女子和男子壹樣,不論晴天還是雨天,平時家居都以穿屐為尚,只是在屐的裝飾上比男子所穿者的略微講究。
如明謝肇《五雜俎》記:“今世吾閩興化、漳、泉三郡,以屐當革及,洗足竟,即跣而著之,不論貴賤男女皆然,蓋其地婦人多不纏足也。
女屐加以彩畫,時作龍頭,終日行屋中,閣閣然。”這個時期的木屐形象,在王圻《三才圖會》中還有描繪。
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無屐齒,以廣東潮州壹帶出產者為上品,由木包木制成,含有微香,著之可除穢氣。
也有在木屐表面漆,或包裹繡帛、皮革者,多見於女屐。
如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稱:“今粵中婢媵,多著紅皮木屐。
士大夫亦皆尚屐。
沐浴乘涼時,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或以木包木為之。
……新會尚朱漆屐;東莞尚花繡屐,以輕為貴。”這種無齒之屐,已接近現代的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