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誰知道《夜遊赤壁》典故?

誰知道《夜遊赤壁》典故?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壹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壹束詩文。

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壹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

壹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壹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1082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兩篇賦。夜遊赤壁為首次遊覽(蘇軾所遊得是黃州的赤鼻磯,並非赤壁大戰處)。

擴展資料

夜遊赤壁的賞析

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壹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遊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

面對著“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即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壹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遊山的雅興,這裏,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

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壹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淒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寫到這裏,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壹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遊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壹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

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裏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誇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壹分情趣。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夜遊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