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哪些關於「月亮」的詩詞及其詳細賞析?

有哪些關於「月亮」的詩詞及其詳細賞析?

1.關山月

作者:李白時代:唐朝

壹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過茫茫雲海。

浩蕩風吹萬裏,過玉門關。

當年,漢兵直指山路,吐蕃覬覦青海廣闊的領土。

這是歷代戰亂之地,很少有士兵能活下來。

守軍士兵望向偏僻的邊城,他的家鄉不禁壹片愁容。

士兵的妻子望著高塔,哀嘆何時才能見到遠方的親人。

贊賞: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風光,駐軍戰士的經歷,以及轉向駐軍戰士的痛苦和婦女的思鄉之情。開頭的描寫是為了渲染,為後面做鋪墊,而重點是看月亮引起的感受。

“關山月”是樂府中的壹個老話題。《樂府古詩壹解》:“‘關山月’傷逝。”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代樂府,但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前四句可以說是壹幅包含關、山、嶽三要素的廣闊邊塞圖景。在壹般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月亮從東海升起”或者“月亮從東山升起”之類的描寫,而天山似乎是我國西邊月亮落下的地方。為什麽要說“明月從天上的山升起”?原來這是從招人的角度。回望東方,可以看到明月從天山升起。天山雖不臨海,但山的對面是雲海。詩人將人們印象中似乎只有過了海才更常見的雲海月闊的景象與雄偉的天山結合起來,清新壯觀。這樣的境界在壹般才情較弱的詩人面前可能難以為繼,但李白筆力充沛。接下來,“且風千裏來,擊玉門關城垛”比前兩句更寬泛。宋代的楊企賢似乎很怕“萬裏”出問題,說:“天山離玉門關不算太遠,但那些說萬裏的,就像是天山來的月亮,不是天山來的。”用假想的明月到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萬裏”似乎是穩妥的,但李白說的是“長風”的長度,而不是明月到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話還是站在駐軍的角度。士卒在西北邊陲,站在月光下望著故土,感覺風浩浩蕩蕩,仿佛穿過萬裏中原,越過玉門關。如果我們把它與李白的《子夜吳歌》中的“秋風吹我心永朝玉關”聯系起來理解,這首詩的意義就更清楚了。這樣,再加上上面的描寫,就以長豐、嶽明、天山、玉門關為特征,形成了萬裏邊塞圖。表面上看,這裏似乎只寫了自然景物,但只要妳設身處地,就很容易感受到思念鄉村的感覺。

2.中秋的月亮

作者:蘇軾時代:宋代

暮雲漫寒,銀發人默默轉玉盤。

此生不遇良宵,何處見明年明月。

賞析:這個小字,題為“中秋之月”,自然是寫“滿月”的喜悅;貼“陽關區”涉及其他感受。描寫了作者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賞月中秋,也表達了重逢後不久就要分手的傷感和感慨。

這個詞寫的是從月色的美好到“月圓”的喜悅,從今年的這個晚上到明年的中秋節,歸結到其他的感受。形象濃縮,境界崇高,語言優美雋永。《陽關曲》原為王維《寄元二十首Xi》所作,蘇軾的詞壹般與王維的詩合為四聲,是詞人據譜之作。

3.靜夜思

作者:李白時代:唐朝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已經有霜凍了嗎?

我擡起頭凝視月亮,低下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欣賞: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覺。

詩的前兩句,是詩人在異國特定環境下,在壹瞬間制造出來的幻覺。壹個人獨自生活在異國他鄉,白天忙忙碌碌,還是能沖淡自己的悲傷。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的內心難免會湧起思念故鄉的波濤。更何況是在月夜,更何況是在霜凍的秋夜。“可能已經有霜凍了嗎?”中的“懷疑”壹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從睡夢中醒來,誤將床前照著的冷月當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寫了皎潔的月光,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也襯托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與淒涼。

另壹方面,詩的最後兩句通過動作和方式的描繪加深了鄉愁。“望”字照顧到了前壹句中的“疑”字,說明詩人從發呆變成了清醒。他眼巴巴地盯著月亮,不禁想到自己的家鄉此刻也在明月之下。於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沈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結論。“低頭”這個動作,描繪的是詩人完全陷入沈思。而“想”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那個故鄉的老兄弟、親戚朋友,那個故鄉的山山水水、壹草壹木、逝去的歲月、過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壹個“想”字包含的內容太多了。阿明胡應麟說:“太白的絕句都是用文字寫出來的。所謂無心工作的人,就是沒有工作。”(《詩內編》卷六)王世茂認為:“(絕句)盛唐只有青蓮(李白)和龍標(王昌齡)兩人極有抱負。李更自然,故居。”什麽是「自然」和「無心之功」?這首《靜夜思》是壹個樣本列表。所以胡特地提出來,說是“古今之奇也。”

4.在月夜想起我的兄弟們

作者:杜甫時代:唐代

壹個流浪者聽到了預示著戰鬥的鼓聲,這是邊境上壹只野鵝秋天的第壹聲呼喚。今夜起露變霜,家中月色多明!

兄弟皆散,無壹家可打聽生死。發往洛陽城的信件經常無法送到,戰爭也經常沒有停止。

欣賞:瞭望塔更鼓,路上沒有行人的痕跡。邊城荒無人煙,秋風微涼,只有孤雁哀鳴。今夜霜露分外白,依然是故鄉的恩情,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相離,家破人亡。哪裏可以找到生死的消息?信件很久沒有到了,戰爭也沒有停止。

這首詩的第壹句“遊子聽鼓聲兆戰”,壹開頭就點出了“深夜”“戰時”的戒備森嚴、冷清的模樣。第二句中的“秋天”和“雁聲”進壹步說明了他思念兄弟姐妹的季節和地點。那時候是秋天,花木開始雕零,我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悲傷的叫聲,讓人感到空虛寂寞。

“他知道今夜露珠將霜”這句話描述的是當時的節氣,千年可以在下壹句話裏呼應明月,讓我們通過“白”這個顏色感受當時的冷清模樣。最後四句,杜甫在描述他思念哥哥的心情。因為戰亂,他和弟弟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第六句中的“無家可歸”更讓人感到難過,因為他不僅與親人失散了,甚至連他的家鄉也被戰爭摧毀了。最後兩句,他描述了因為戰亂,沒有收到家裏來信,非常擔心大家安全的感覺。尤其是第八句中的“不休戰”壹詞,可以和第壹句相呼應,全詩在情感表達上非常完整。

5.望著月亮,想著遠方的壹個

作者:張九齡年代:唐朝

月亮,此時已在海上,天涯* * *上空。?

有愛的人都討厭漫漫長夜,不眠之夜,懷念他們所愛的人。

熄滅蠟燭去愛這灑滿月光的房間,我穿著衣服徘徊在深深的夜露寒中。

妳不能擁有美麗的月光,只希望在夢境中遇見妳。

賞析:望月思壹遠方是作者在離家時,望著月亮,思念遠方的親人和妻子而寫的。

古人對月亮的感情很深,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惜人往往是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很少見到張九齡寫得如此安靜、輕盈、深沈。詩歌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緒起伏的描寫,表達詩人對遠方的人的思念。

“明月當空,天涯* * *此時過海”,兩句抒情,壹句寫景,壹句從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壹幅畫面:壹輪明月從東海彼岸的冉冉升起,展現了壹幅無限遼闊、壯美動人的景象。正因為明月如此玄妙莫測,自然勾起了詩中人無盡的思念。他想象著,遠在天涯的人,此時可能也在思念著月亮。在詩中,人們沒有說在滿月時想念對方,而是想象在滿月時想念自己。構思巧妙,意味深長,生動地體現了這首詩的深刻寄托。這首帶有“盛”字的詩很形象,與張的詩“海上明月隨潮生”中的“盛”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時天涯* * *”這句話,來源於謝莊的《月賦》。這兩句話是由大海、明月和地平線組成的。望月是實景,遙望是意境,詩人巧妙地將寫景與抒情結合在壹起。明月上互寫* * *的同時,也包含著鄉愁,給人留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第壹副對聯抓住了這個問題,隨後的句子就由此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