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借自然說禪意 借自然說禪意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從靜態、動態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它是蘇軾山水詩創作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之壹。
這類詩的特點是自然景物的描寫與感悟禪理在同壹首詩中分開。如《百步洪》:“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壹線爭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壹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裏,豈信荊棘埋銅駝。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
詩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極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暫,後十四句則是說禪,尤其是“君看岸邊蒼苔上,古來蒿眼如蜂窩”壹聯,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舊的禪理。並指出只要心無所在,上述的造物規律就無法成為生命的桎梏。
這裏蘇軾借助山水,在“靜”與“動”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 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建安以來就出現了“純粹”意義上的“模山範水,流離光景”的山水詩,詩人們在“王朝”的衰敗中,意識到了“天命”同樣是瞬間即逝,然而,當他們睜開世俗的眼睛時,突然發現這司空見慣的山水是那樣的雄偉與壯美,是那樣的富有光輝而又青春長在。
於是便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價值的詩文,這些詩文往往更多地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對社會政治與世俗的關註。他們通過描寫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悶。
就象謝靈運山水詩,“野曠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遊赤石進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樸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領悟對功名與現實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則山水詩的創作,不再是單純的“模山範水”,而是使詩文賦於了濃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詩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澗中題》“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遊,懷人淚空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等。 這些詩雖然寫得情深意切,驚心動魄,但就其創作的主體都沒有超脫自然之外。
蘇軾則不同,首先在創作理念上蘇軾提出觀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靜”的心態,以靜觀動。他在《贈袁陟》詩中說:“是身如虛空,萬物皆我儲。”
《次韻僧潛見贈》又雲“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形。”在《送參寥師》中又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在《朝辭赴定州狀》再次強調:“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
蘇軾提出了詩人應當潛思靜慮,集中精神,以清明開曠的心胸去觀察和收攝世間萬象及其運動的觀點。在蘇軾看來大自然是美的,詩人要善於傳自然景物之神,盡自然萬物之變,窮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觀之情意。
蘇軾沒有象前代任何壹位詩人那樣,或是寫景,或是抒情,甚至並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禪意的眼光去審視自然,從自然中脫身而出,獲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蘇軾初到黃州時,貧病交加、窮困潦倒。
這壹時期的詩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窮到骨”,在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說道自己右目病篤,臥病半年,並“杜門齋僧,百想灰滅”(《與蔡景繁》)在這種情況下,他“歸誠佛僧”,專心研讀佛經,開始了他對道家的更壹步深入的探訪。在他的《黃州安國寺記》概述了初到黃州學佛的緣由及心理。
“閉門卻掃,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壹,恐夫其二。
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於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
盍歸誠佛僧,求壹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壹二日輒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壹念清靜,染汙自落,表裏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
旦往而暮還者,五年於此矣。”但在“舍館粗定,衣食稍給”之後,他就開始了“自我反省”。
這段表面上看是閉門思過,誠心歸佛,但細細品味,又覺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絕非誠心悔過之語,而是用壹種藝術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激情緒;後面的話與其說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說更是壹種求諸已心,從精神上拋棄塵垢世汙,以達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這是蘇軾對待佛教的壹個鮮明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蘇軾並沒有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在“窮”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響,從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虛無人生。
蘇軾的“歸誠佛僧”不僅僅是為了排遣愁郁,消弭煩惱,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作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為曠達的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蘇軾的詩是借禪理來實現對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對詩中的禪意,詩人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因此,如果我們說謝靈運的山水詩是詩人心靈的外圍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護。
2. 蘇軾詩詞中的禪意蘇軾·借自然說禪意 借自然說禪意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從靜態、動態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它是蘇軾山水詩創作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之壹。
這類詩的特點是自然景物的描寫與感悟禪理在同壹首詩中分開。如《百步洪》:“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壹線爭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壹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裏,豈信荊棘埋銅駝。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譊譊師所呵。”
詩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極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暫,後十四句則是說禪,尤其是“君看岸邊蒼苔上,古來蒿眼如蜂窩”壹聯,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舊的禪理。並指出只要心無所在,上述的造物規律就無法成為生命的桎梏。
這裏蘇軾借助山水,在“靜”與“動”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禪理。 在中國文學史上,自建安以來就出現了“純粹”意義上的“模山範水,流離光景”的山水詩,詩人們在“王朝”的衰敗中,意識到了“天命”同樣是瞬間即逝,然而,當他們睜開世俗的眼睛時,突然發現這司空見慣的山水是那樣的雄偉與壯美,是那樣的富有光輝而又青春長在。
於是便出現了反映現實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價值的詩文,這些詩文往往更多地顯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出對社會政治與世俗的關註。他們通過描寫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悶。
就象謝靈運山水詩,“野曠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遊赤石進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樸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領悟對功名與現實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則山水詩的創作,不再是單純的“模山範水”,而是使詩文賦於了濃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詩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澗中題》“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遊,懷人淚空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等。 這些詩雖然寫得情深意切,驚心動魄,但就其創作的主體都沒有超脫自然之外。
蘇軾則不同,首先在創作理念上蘇軾提出觀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靜”的心態,以靜觀動。他在《贈袁陟》詩中說:“是身如虛空,萬物皆我儲。”
《次韻僧潛見贈》又雲“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形。”在《送參寥師》中又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鏡。”在《朝辭赴定州狀》再次強調:“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
蘇軾提出了詩人應當潛思靜慮,集中精神,以清明開曠的心胸去觀察和收攝世間萬象及其運動的觀點。在蘇軾看來大自然是美的,詩人要善於傳自然景物之神,盡自然萬物之變,窮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觀之情意。
蘇軾沒有象前代任何壹位詩人那樣,或是寫景,或是抒情,甚至並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禪意的眼光去審視自然,從自然中脫身而出,獲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蘇軾初到黃州時,貧病交加、窮困潦倒。
這壹時期的詩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窮到骨”,在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說道自己右目病篤,臥病半年,並“杜門齋僧,百想灰滅”(《與蔡景繁》)在這種情況下,他“歸誠佛僧”,專心研讀佛經,開始了他對道家的更壹步深入的探訪。在他的《黃州安國寺記》概述了初到黃州學佛的緣由及心理。
“閉門卻掃,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壹,恐夫其二。
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於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禦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後必復作。
盍歸誠佛僧,求壹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壹二日輒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壹念清靜,染汙自落,表裏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
旦往而暮還者,五年於此矣。”但在“舍館粗定,衣食稍給”之後,他就開始了“自我反省”。
這段表面上看是閉門思過,誠心歸佛,但細細品味,又覺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絕非誠心悔過之語,而是用壹種藝術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激情緒;後面的話與其說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說更是壹種求諸已心,從精神上拋棄塵垢世汙,以達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這是蘇軾對待佛教的壹個鮮明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蘇軾並沒有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在“窮”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響,從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虛無人生。
蘇軾的“歸誠佛僧”不僅僅是為了排遣愁郁,消弭煩惱,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作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為曠達的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蘇軾的詩是借禪理來實現對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對詩中的禪意,詩人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因此,如果我們說謝靈運的山水詩是詩人心靈的外圍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護。
3. 蘇東坡有首贊佛偈的詩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語,氣概非凡,意境很高,顯示出東坡居士才華橫溢,不可壹世。
蘇學士寫下這首偈頌,立即派人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期望得到這位方外知交的贊揚。哪知道佛印禪師拜讀以後,提筆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帶回。
蘇學士壹見這粗惡而帶辱罵的批語,不禁無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親自過江去找佛印禪師評理。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著蘇東坡,蘇東坡壹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妳不贊賞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我罵妳什麽啊?” 蘇東坡於是將詩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笑道:“八風吹不動,壹屁過江來。” 蘇學士壹聽,頓時默然無語,頗有愧省之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僅僅是蘇東坡悟透禪機到相當程度的壹個小小例證,可以說蘇東坡基本上算是進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種境界,但是他還是沒能“八風吹不動”,竟然“壹屁”就“打過江來”,這說明我們從知“道”,到做到,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明白壹個道理———知“道”,然後能按這個道理做———行“道”,從“知”到“行”這是兩回事,只有將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可以說,股市匯聚了人世間所有外在的“八風”幹擾,同時股市又赤裸裸的顯現出來所有內在的“人性”幹擾,要想真正達到第三種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可能;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而不去“行”“道”,也會最終頭破血流;只有“知”、“行”合壹,方可修成正果成為大家。 這個“行”最重要的壹點順風黑馬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博學多才,兼通釋典。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脫雋逸,耐人尋味的禪機。他有壹位方外好友佛印禪師,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優,蘇東坡和他過從甚密,並頗為折服。
蘇東坡在被貶期間,有壹次,寫了壹首贊佛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偈語,氣概非凡,意境很高,顯示出東坡居士才華橫溢,不可壹世。
蘇學士寫下這首偈頌,立即派人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期望得到這位方外知交的贊揚。哪知道佛印禪師拜讀以後,提筆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帶回。
蘇學士壹見這粗惡而帶辱罵的批語,不禁無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親自過江去找佛印禪師評理。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著蘇東坡,蘇東坡壹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妳不贊賞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我罵妳什麽啊?” 蘇東坡於是將詩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笑道:“八風吹不動,壹屁過江來。” 蘇學士壹聽,頓時默然無語,頗有愧省之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僅僅是蘇東坡悟透禪機到相當程度的壹個小小例證,可以說蘇東坡基本上算是進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種境界,但是他還是沒能“八風吹不動”,竟然“壹屁”就“打過江來”,這說明我們從知“道”,到做到,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明白壹個道理———知“道”,然後能按這個道理做———行“道”,從“知”到“行”這是兩回事,只有將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可以說,股市匯聚了人世間所有外在的“八風”幹擾,同時股市又赤裸裸的顯現出來所有內在的“人性”幹擾,要想真正達到第三種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可能;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上,而不去“行”“道”,也會最終頭破血流;只有“知”、“行”合壹,方可修成正果成為大家。 這個“行”最重要的壹點,就是執“行”紀律,嚴格按照紀律辦事,只有完全實現了按照紀律辦事,前面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前面所有的修煉才能體現出他們存在的意義,否則就會功虧壹簣,功虧壹“屁”。
我們知道,即便是佛,也要用嚴格的戒律來約束修行者。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
傑西·裏費莫這樣的交易大師到了晚年壹貧如洗,最終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原因就在於“知”而不“行”上,他的交易策略沒有問題,問題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貪婪和恐懼戰勝了鐵的紀律。所以,我們必須用鐵的紀律扼殺自己人性的貪婪和恐懼。
如果前面妳認為自己都能做到,就是這壹關妳完全不能保證做到,總是臨時改變已經經過深思熟慮定好的買賣方案,總是抑制不住采納道聽途說得來的消息,總是……想想傑西可怕的後果,現在下決心退出這個市場還來得及。如果妳認為妳有相當的定力,能夠闖過最後壹關,就像巴菲特那樣做到“知”、“行”合壹,或者在閱讀本書之後,能夠修煉過來,那好,我們繼續。
4. 蘇軾的詩詞名言故事佛心壹次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禪師妳看我象什麽?” 佛印禪師說:“妳象佛。”
蘇東坡心中歡喜,又問禪師:“禪師怎麽不問我看妳象什麽?” 禪師不答。 蘇東坡說:“禪師妳問我妳象什麽。”
佛印禪師滿其願,說道:“妳看我象什麽?” 蘇東坡說:“我看妳象狗屎。” 回到家中,蘇東坡洋洋自得,對蘇小妹說:“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禪師贏了,妳想不想聽聽?” 蘇小妹問到“妳怎麽贏佛印禪師的?” 蘇東坡說“妳想聽聽嗎?聽我講給妳。
……” 蘇小妹聽後,說道:“佛印禪師沒輸,妳輸了。” 蘇東坡不解,蘇小妹說:“佛印禪師以佛心看人,看妳象佛;妳以狗屎心看人,所以……” 針鋒相對蘇東坡被貶黃州後,壹居數年。
壹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壹指,笑而不語。
佛印順勢望去,只見壹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壹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旁敲側擊壹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
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壹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
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壹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壹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壹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壹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壹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今日怎麼這健忘,這是壹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反唇相譏相傳,蘇東坡壹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壹房子根基已動,壹面墻向東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墻東坡斜矣!”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嵌名為巧,雙關尤妙。暗助新郎 秦少遊娶蘇小妹時,被壹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壹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壹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遊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學無止境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壹日,蘇軾於門前手書壹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
沒料到,幾天之後,壹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壹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壹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壹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壹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寺態炎涼蘇東坡遊莫幹山時到壹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壹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
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壹盞明燈 壹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遊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壹下石橋,同聲吟出壹句上聯:踢破磊橋三塊石他回頭看看秦少遊,要他對出下聯。
秦少遊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裏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壹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麽事,壹問才知是為了壹句對聯。
她二話沒說,就在壹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遊頓時大悟,道出下聯:剪斷出字兩重山註: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壹聲自以為不壞。
這壹篇的標題“壹盞明燈”,是指秦少遊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後還是很明白的。壹笑。
敷衍豪門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壹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
其中有壹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幹篇,誰知小妹壹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壹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壹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
5. 蘇軾關於茶的詩詞《次韻曹輔寄豁源試焙新芽》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經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今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娥眉,且學公家作茗飲。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壹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水調歌頭》
已過幾番風雨,前夜壹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裏,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6. 查詢蘇東坡有關茶的詩詞蘇東坡有關茶的詩詞有:
1、《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2、《月兔茶》
環非環,玦非玦,中有迷離玉兔兒。
壹似佳人裙上月,月圓還缺缺還圓,此月壹缺圓何年。
君不見鬥茶公子不忍鬥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3、《次韻僧潛見贈》
道人胸中水鏡清, 萬象起滅無逃形。
獨依古寺種秋菊, 要伴騷人餐落英。
人問底處有南北, 紛紛鴻雁何曾冥。
閉門坐穴壹禪榻, 頭上歲月空崢嶸。
今年偶出為求法, 欲與慧劍加礱硎。
雲衲新磨山水出, 霜髭不剪兒童驚。
公侯欲識不可得, 故知倚市無傾城。
秋風吹夢過淮水, 想見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壹角, 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顧, 棗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憚荒店遠, 兩腳欲趁飛猱輕。
多生綺語磨不盡, 尚有宛轉詩人情。
猿吟鶴唳本無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階夜雨自清絕, 誰使掩抑啼孤惸。
我欲仙山掇瑤草, 傾筐坐嘆何時盈。
簿書鞭撲畫填委, 煮茗燒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濁水, ***看落月金盆傾。
4、《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
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
艤舟北岸何時渡,晞發東軒未肯忙。
康濟此身殊有道,醫治外物本無方。
風流二老長還往,顧我歸期尚渺茫。
5、《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従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壹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註:古語雲煎水即是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