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文獻所 周宗旭)
壹直以來,有很多文章認為“爛醉如泥”之“泥”應為壹種蟲,認為把“爛醉如泥”之“泥”解釋為“爛泥”是望文生訓。①初看這些文章,觀點確實很新穎,不過,細想總感覺問題很大。故筆者查閱了壹些大型字典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爛醉如泥”道:“醉得癱成壹團,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樣子。”不難發現,《漢語大詞典》對其中的“泥”字沒有進行釋義。類似的還有《現代漢語詞典》等字典辭書。②新說問題很大,而字典辭書又避而不談,“爛醉如泥”之“泥”究竟何指,還是壹個問題。故本人不惴粗陋,姑且對“爛醉如泥”發表壹些自己的意見,望讀者方家不吝指教。
“爛醉如泥”語出東漢應劭《漢官儀》之“壹日不齋醉如泥”,時間為漢代。同最早記載有壹種蟲叫“泥”的南宋《能改齋漫錄》的成書時間相隔千余年。據筆者查,漢後千年無人論及“爛醉如泥”之“泥”就是蟲,並且有明顯記載有壹種蟲叫“泥”的《能改齋漫錄》等文獻也沒有說“爛醉如泥”的“泥”就是蟲。而論者簡單地以千年後的(南宋)文獻去框套千年之前(漢代)就已經使用的“醉如泥”,明顯地以今律古,更何況這些記載有蟲名“泥”的文獻,都沒有指出“爛醉如泥”之“泥”就是泥蟲。
據調查,論者所引的《能改齋漫錄》、明人陳繼儒《眉公群碎錄》、清《康熙字典》等記載“泥”為蟲之說的諸多文獻,發現論者在截取材料與理解材料方面存在壹定的偏頗與失誤(需要指出,這些文獻關於有蟲叫“泥”的說法,當是壹脈相承的,即時代處後的文獻難逃照抄時代處前的文獻的嫌疑)。或省略“如爛泥然”、“如泥然”、“則如壹堆泥”、“則如泥”等語詞;③或對“如泥然”、“則如壹堆泥”、“則如泥”等語詞,視而不見。《康熙字典》、《能改齋漫錄》、《眉公群碎錄》等文獻均有“如爛泥然”、“如泥然”、“則如泥”之類的記載,而論者均沒有註意,可以說是壹種很大的失誤。它直接導致了對“泥蟲”得名原因的誤解,以及對“爛醉如泥”之“泥”本義的誤判。“如爛泥然”、“如泥然”、“則如泥”等均指像爛泥壹樣東西。我們結合文獻前面關於“有蟲,無骨,名曰‘泥’”的論詞,可知:“泥”這種蟲因形與“爛泥”極為相似而名“泥”。形狀極似“爛泥”才是“泥蟲”命名的理據。不然,《能改齋漫錄》等文獻又怎會有“如爛泥然”、“如泥然”、“則如泥”等詞語呢?論者省略、忽視“如爛泥然”、“如泥然”、“則如泥”等重要語詞,偏偏說“爛醉如泥”之“泥”不像“爛泥”之“泥”,而像“泥蟲”之“泥”,明顯地是非顛倒、本末倒置。
又,“醉如泥”與“軟如泥”、“滑如泥”、“濁如泥”、“臭如泥”、“爛如泥”等語詞,具有相同的結構類型,在“泥”的意義上應該具有同壹性。而這些詞語中的“泥”很明顯地都不指蟲,而指爛泥。需要說明,爛泥即通常所謂稀泥。
民間故事《翁婿對詩趣話》中有“睡覺如小死,醉酒似攤泥”的詩句。④其中,醉酒用攤泥作比喻,而泥又用量詞攤進行修飾,此“泥”指“爛泥”顯然,不指蟲亦更加顯然。之外,可對“泥”進行音韻學察考,以更深壹層理解“爛醉如泥”之“泥”。泥,古音屬泥母,凡泥母之字,多含有柔弱義。兒時玩過泥的都知道,泥很柔軟,可以隨人隨意擺布定型。用醉如“爛泥”來形容喝酒大醉之人的柔弱與讓人隨意定型擺布的情狀,不僅貼切而且很合情理。另外,還有壹種情況值得註意,我國南方口語謂人大醉而失體態,常用“壹遢膿”來描繪形容。“膿”,鼻孔所流出的粘液,即鼻涕。“壹遢膿”與“壹攤泥”形式有所似,用於形容喝酒大醉而柔弱無力的狀態,兩者更有相似之處。此外,壹些辭書編纂者也不贊同“爛醉如泥”之“泥”為蟲的說法,如:《中華漢語大詞典》“爛醉如泥”條:“醉得像壹攤爛泥。”編者明顯地認為“爛醉如泥”之“泥”為“爛泥”。
值得壹提的是,“爛醉如泥”今也多作“醉如爛泥”。民國小說《南北史演義》:“言未已,朱買臣已經趨至,呼蕭棟兄弟下船,出酒勸飲,灌得三人醉如爛泥,令左右把他扛出,但聽得撲通撲通好幾聲。”又,大陸作家鐵凝《大浴女》:“萬美辰醉了,醉如爛泥了。”“爛醉如泥”作“醉如爛泥”的例子甚多,不勝枚舉。另外,俗語有謂“爛泥扶不上墻”、“扶不起的爛泥”等說法,其中“爛泥”用扶,且用於形容人的無用,因此,以“爛泥”來形容酒醉,當有理據可循,更何況詞匯中就有“爛醉”這壹詞語形容喝酒大醉。從語言運用與發展的角度來說,解“爛醉如泥”之“泥”為“爛泥”,更具有群眾基礎,更符合人民大眾的語言使用習慣與詞語運用的現實基礎,更何況“泥蟲”之說根本就靠不住。
筆者以為,解“爛醉如泥”之“泥”為蟲之說的人,應是沒有註意或沒有仔細體味有關文獻的“如爛泥然”、“如泥然”、“則如泥”等詞語。⑤不然,辭書編者是不會出現籠而統之的做法的,論者也不會認為“爛醉如泥”就是“爛醉如蟲”的。要之,“爛醉如泥”之“泥”是爛泥,而不是蟲。
附註:
《現代漢語詞典》“泥醉”:“作爛醉……俱指爛飲而酩酊大醉、癱作壹團之下不醒事態。”
此觀點的文章很多,只列兩篇:江津《爛醉如泥“泥”何解?》載《重慶文理學院學報》1999年01期;許暉《“爛醉如泥”的“泥”是壹條怪蟲》載《啟迪》2009年01期。
江津《爛醉如泥“泥”何解?》載《重慶文理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轉引自李秀連《“爛醉如泥”並非“如爛泥”》載《作文與考試》2009年06期,但作者所持觀點,筆者不贊同,上文有證。
關於記載“泥”為蟲的文獻,附註列出。吳曾《能改齋漫錄》:“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則活,失水則醉,如爛泥然。”;陳繼儒《眉公群碎錄》:“醉如泥,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如壹堆泥。”;《康熙字典》:“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