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誌根浙江大學茶學系杭州310029
本文從茶道的起源即茶的意境出發,論述了茶追求的本質內涵,指出茶的意境對於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茶道;意境;茶文化
1最早的“茶道”壹詞來源於茶的意境,承載著茶的精神效用。
“茶道”二字,在愛茶人士心中,是壹個值得敬佩的世界。它首先出自皎然《飲茶歌作崔世王》壹詩,被譽為詩人和茶僧。這首詩以描述茶事開始,接著是“壹杯酒洗去困倦,情爽滿天;再飲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杯下肚,便得道。何必去打破無聊呢?“是對茶事意境的渲染,是從茶事感受中得出的超凡意境。“茶道”這個詞是在最後壹句“誰知茶道是真,唯有丹秋如此”中引入的。讀完詩,我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把飲茶前的茶事場景鋪開,再逐漸深入,直至精彩,再有“道”和“茶道”。意境高遠,真可謂“道可道,超凡道”。皎然的另壹首詩(《茶歌·致鄭融》)“丹五羽輕於玉,茶之翼生...霜中折草,花又生。賞妳這茶,能治好我的病,讓人焦慮。早晨香爐未畢,我醉踩虎雲,唱著歌送妳出門。“它也有同樣的效果,把茶的意義和友誼聯系起來。詩的意境也讓人聯想到皎然與茶聖陸羽的關系(這可以從相關的茶詩中得到證明)。陸羽和皎然已經忘了彼此的情誼,皎然提到的茶道自然是受到陸羽的影響。正是在湖州,陸羽結識了皎然,進壹步積累了知識,最終成為壹個有學問的人,完成了《茶經》的定稿(顏真卿也受到影響,寫下了壹首詩《清潔筋骨,疏通心靈》)。
茶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髓,它從歷史中積澱下來,伴隨著茶的意境,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人們在感受和體驗了茶事和茶文化的內涵後,被茶帶來的美好意境所影響。深入茶的奇妙境界,體驗茶的精神(如“勤儉節約”的內涵),並與人的精神追求相結合,才是茶的本質。我們把這種影響用壹種虛幻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稱之為與茶有關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礎或重要內容;皎然茶道的影響力,也與其深厚的意境密不可分。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框架,是不同時代茶事的* * *性質。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今天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實踐出發,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上著名的茶道有不同的見解,淺顯詳細,理解深刻;但是茶文化對於初學者來說很難掌握(客觀上受到日本茶道不同做法和理論的影響),甚至還有“茶道”這個詞的內涵,不說也是可以的。越說越模糊,這主要是由於茶事實踐的程度和範圍不同,研究者的出發點不同,價值取向不同造成的。初學者很難感知、識別和把握,這並不奇怪。總的來說,茶道是由人們對茶的感受而生,進入更深的意境,茶道是與茶的意境緊密相伴的。類似的茶事,因為個人差異(修養、興趣、事件背景等)會有不同程度的體會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類似的認同感;這樣,茶事往往可以有主題引導人們參與。當然,想要從茶中獲得深刻的理解和意義,還需要對茶、傳統文化甚至個人修養有更高的要求。皎然提出的茶道就是如此。有人稱之為“天瀟瀟酥,草色近,空無壹物”的景象,歐陽修的“真善美幻”也屬於這個意思。人們對廣為推崇的“精儉之德”(茶道精神)的理解因人而異(比如程度上),但經歷了茶事所承載的意境之後,對自身修養的理解和提升還是前進了壹步。在當代,有人用杜甫“隨風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句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人性來“體察”,這也是茶道之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和對象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指定的茶道寓意深刻,現代人即使能“建造”出來,也能體會到“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對話”等虛幻的意境。但是,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證明,它是千百年來的茶事。人們希望通過茶事獲得精神上的效果或人文上的觀照,劉茶道有必要與時俱進。也就是說,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受和體驗茶所能帶給人們的愉悅和精神上的領悟。比如,人們通過茶,進入自己奇妙的或意想不到的理想意境和體驗,並潛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響,而不是過分註重形式。這就是本文所強調的與茶道相關的茶的意境。既能體現茶道精神,又符合當代茶事的時代要求。比如,現代人喜歡茶的清香、茶的澄澈、茶煙的纏綿,所以人們會有意無意地置身於茶中,感受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果能指導茶事的自覺實踐,發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們常說的茶事帶來的精神愉悅。茶的意境就是不同時代的茶事* * *相似。
在品茶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真諦,順應了時代的進步。
在品茶體驗中尋求意境,而不是具體的茶道節目,並從中獲得感悟或精神上的“凈化”,是把茶道局限於深層次或程式化理解的人所做出的修正。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小橋流水的場景已經退到了公園或者家庭——‘角落;為了趕上經濟大潮,適應緊張的工作節奏,即使人們懷舊,也只能在內心保持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以“淺薄”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於是五顏六色的消遣娛樂應運而生。很明顯,歷史上文人品茶,會讓年輕人覺得相當嚴重。它代表著鹽池,壹個有著五千年深厚文化傳統和歷史沈澱的地方。人們對品茶持謹慎態度,更不用說深奧或神秘的茶道了。好在中國因為歷史文化的原因,人們可以喝茶,人們喜歡茶的“可口可樂”,自然不會拒絕能帶來的心情。畢竟茶在他們口中是香的,通過理解和引導,會有助於為人生的詩化增光添彩。為什麽不呢?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當代茶藝,也可以理解為引導茶的意境與茶道溝通,在茶的“可口可樂”的基礎上展現“真善美”的內涵。
隨著現代茶學的發展,很難解釋歷史上文人或大師的專利茶道,但做壹個“藝術化”的解讀是有益的。茶的感人作用是通過充分發揮其色、香、形給人帶來壹種舒適的感覺,而現代科技可以通過了解其自然科學來體會茶所帶來的樂趣,比如學習其自然品質特征——茶學,就像可取的性格和情境——“茶是壹種獨特的、真正文明的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的體現”(韓)。皎然《茶道》詩中的全部道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壹,茶是真正健康文明的飲品。茶的自然科學性說明茶是21世紀的理想飲品,有助於滋補安神。在健身方面,與中藥具有相同的功效和調理作用。二、茶與“人性”有關,即接近“道”的人性本質(有“茶道即人性”之說)。有人換壹種說法:當人們在爭論人性的善與惡時,茶的本質及其伴隨的意境給人的啟示是:喝茶時人原本的壹面是最“自然”的。
茶的意境,有茶相伴,給人清新、淡雅、閑適、閑適、親切、自然;所以茶不同於壹般的食欲和物欲。喝茶可以成為壹種習慣,幫助人們思考,增加興趣。如果有人叫敬酒喝茶,理解為期待,相當形象;再比如壹位學者說的:“茶是壹種東西,它能把我們引向壹個沈思的生活世界。”這是以茶中的意境為指導,使人從對茶的感受中放松“心靈”,使人更明智地認識世間的人和事,或覺得“心原是壹壺茶,內含各種滋味,因呼吸而常新。”這似乎把茶的意境和“即茶即道”聯系起來了
對茶的意境、俗與日常生活的啟迪,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與茶道的聯系。
茶的意境可以從普通的茶事達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茶的歷史實踐表明,茶滲透著儒、道、哀的境界,儒的禮、佛的修、道的閑在茶的氛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儒釋道之中,給人最深的感受就是閑適的感覺,所以很多隱士大都有愛茶的習慣。當然,穿越葉韻仙鶴之門的那幾天,都是茶,悠閑而優雅。手捧壹杯茶,沁人心脾,凈化心靈,不是壹般飲料能比的。但這種被動的閑適生活方式仍未完全體現在茶的意境中,其中包含著極致積澱的因素,如茶的精神,蘇東坡也有“葉家川”的饋贈,是茶文化的支柱之壹;茶不同於煙酒,可以暫時解藥成癮。從最初的文化含義來說,茶不應該是解悶的“藥”。只是給人壹種“安靜”的心態。當妳的思緒隨著茶的“性”而飄散時,飲茶者的思緒正在“治愈”他的煩惱。讓妳重新站起來。茶在這方面的功效,被很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儒家仍然堅持中庸之道和“禮”。應該說,儒家思想的這種長期影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對茶文化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中國人視茶為壹種儀式,茶已經成為敬酒儀式的壹部分,如廣泛存在於民俗之中。這些都可以算是儒家思想的痕跡(或者說是民族的“血脈”)。至於茶事所體現的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為茶是人們交流和社交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壹種高尚的精神修養和境界。它通過喝茶的方式與對方(包括自己的身心——作者註)交流。它文明高雅,與禪宗淵源頗深。”比如陸羽、皎然的佛學淵源,以及博大精深的“茶禪壹味”理論。這裏說的“深”,就是意境的不同。禪宗主張“頓悟”,即普通人也能成佛。只要他們註意練習,練習到壹定程度,“悟”是遲早的事。其修行遠非苦行,後來主張壹切都是修行,視其所作所為的原因而定(並不違背佛教創始人的初衷)。飲茶作為壹種修身養性的習俗流傳至今,茶是否有價值並不是大茶人所能依靠的。可以說,茶對應的是佛教,也是當今“茶無我”的要求:人要戒好惡,符合茶的本意,融入茶的意境。將喝茶與修行結合起來,人們可以在茶的意境中遐想...
茶的意境與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內涵相契合,是壹種跨越時空的茶道框架。“茶道是壹種綜合的文化形式,起源於壹個特定的時代。是基於儒家治世的機緣,依托佛教的淡泊出世,同時又洋溢著道家的輝煌理想,追求高雅,向往和諧。”這難道不是壹種與茶有關的意境嗎?
最後引用壹段與茶的意境有關的話,以供欣賞或幫助人們感受。
“喝茶是壹種行為,但在人們心中的意義並不像行動那麽簡單。已經成為壹種意境,壹種文化。有時候,喝茶是壹種享受,讓自己感覺更舒服,溝通更流暢;有時候喝茶是壹種思考,在遐想中回歸自我,回憶過去。天真是人類的本質。只有在茶葉的苦與甜中,妳才能真正理解人生。有時候,茶是壹種激勵。感受茶的苦澀,拋棄那份惆悵,在茶和心情響起的瞬間擡起迷茫的眼睛,讓清新的空氣吹拂,妳就能重新站起來面對壹切。這就是茶,平凡的茶,不平凡的意境:平凡中彰顯不平凡。優雅中不乏激情,讓妳更清醒,更從容。對於我們這些品不到茶的人來說,這種意境是陶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