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高中 古詩的鑒別技巧 情感基調有哪些?

高中 古詩的鑒別技巧 情感基調有哪些?

沒時間看(壹)有時間都看吧,對答題有幫助!!!

(壹)

詩歌鑒賞:如何處理感情基調的“矛盾”

詩歌鑒賞中,有時會感到壹些詩歌的感情基調似乎不壹致,不和諧,如激昂與低沈交錯,喜悅與淒涼相糅,曠達與愁悶並存。有時是屬於作者思想復雜、心情極其矛盾的自然呈現,如李白《將進酒》,有時是屬於讀者的誤解。這些“矛盾”迷惑了讀者對文句的理解,更嚴重地“幹擾”了讀者對詩歌的整體意境和豐富的思想內容的深刻思考,總讓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的感覺。這種“矛盾”如何化解?

現以杜甫《登嶽陽樓記》作分析。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壹、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初讀詩歌,整體把握感情基調,能使對詩歌的理解居高臨下,這種全面掃描下的理解對化解“矛盾”來講既是參照物,又是指南針,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離。初覽本詩,便知是登樓抒懷之作。從“老病有孤舟”的敘述中可知,是作於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時。“親朋無壹字”,親朋好友連壹點音信都沒有,寫個人境遇,孤獨淒涼。“戎馬關山北”,關山萬裏,天下還處在兵荒馬亂裏,寫時局動蕩,戰亂頻仍。“憑軒涕泗流”,寫倚欄望水,不禁悲己、憂時、傷國,以至涕泗交流。整體把握,不難看出本詩的感情基調應為憂愁、悲愴,沈郁蒼涼。

二、明確矛盾,突出問題

但通讀全詩,不免對前兩聯有所疑惑。首聯,嶽陽樓高,洞庭水闊,早有耳聞,今日終於有機會來此登臨,似乎應是喜悅之情,如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頷聯,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漂浮在湖水之中壹般,意境寬闊宏偉,很是壯美,似乎與全詩的悲愴相沖突。這樣,壹“喜”壹“壯”,如何與後面的“孤”“憂”協調壹致呢?

三、品詞語、析句式,凸顯隱含信息

詩歌講究推敲詞語、錘煉句式,抓住關鍵詞語(特別是壹些動詞和副詞),推導詞語間的組合關系,推導句式特點、句間關系,可以幫助我們細致分析、深入理解隱含信息,從而找出與詩歌整體相壹致的意蘊。“昔”“今”這兩狀語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緒。“今”從後文看應是自己身軀老病、顛連漂泊之時,應是國家多難、時局動蕩之際。“昔”應是往昔、過去,那是什麽時候呢?依據句間關系,兩句相互連接、緊緊對應,可以推知,“昔”應是自己年輕體壯、欲為國施展報負之時,是詩人躊躇滿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時。品味這兩字,再比較句間關系,可以看出,詩人在壯懷激烈的早年就聽說洞庭湖水的壯美,當年多麽想來此馳目遠眺、激烈情懷,可是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在這國破家亡、身老體病的晚年才能了卻夙願。“昔聞”“今上”在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滄海桑田、壯氣蒿萊等諸多感觸,詩人內心是無盡的悲愴,哪能是“喜初登”呢?

四、結合寫作技巧,熨平詩文意蘊

詩歌講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對比、映襯、反語、象征等,借助這些寫作技巧的特點和作用,我們可以讀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蘊,從而正確而深入地理解詩意。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上片:“醉裏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詞人讀書的結論似乎是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把壹切古人聖賢都罵倒了,但聯系前句可知詞人是借醉求歡,以醉後的笑鬧來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理解要服從整體,便可知,所謂“全無是處”是憤激之語,是反語,是詞人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借醉後狂言的反語,清醒地指出了南宋當權者不思統壹、不用誌士、顛倒是非的行為是完全違背了古聖賢的教誨的。杜甫此詩為寫景抒情,前面的寫景為後面的抒情服務,情由景生,景為情設,二者從理論上應是和諧統壹的,故而前兩聯應與“孤”“憂”相和諧。首聯從寫法上看是運用了對比,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可以看出這個對比只能理解為抒發詩人內心的悲愴。頷聯,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寫出了洞庭湖水浩瀚無邊的巨人形象,這壯闊雄渾不能理解為詩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壯懷激烈,不能膚淺地理解為詩的感情基調就轉為昂揚振作了,此處應是反襯的寫法。孤老病弱之人在無邊的天地間不停遊蕩,在浩瀚的江湖上接連漂泊,這寬闊宏偉更反襯出詩人的無盡悲愴和悲涼。

五、梳理結構,順藤摸瓜

詩歌的結構雖有較大的跳躍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見之景、所處之境、所做之事引發聯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產生感慨或感悟,再歸結為人、事、景、物、情的統壹,這是古詩歌常見的結構安排形式,也是我們理解詩歌、解決感情基調“矛盾”的有效途徑。此詩,聯想之處的抒情體現的是“孤”“憂”,那麽敘事、寫景的前兩聯也應和它壹致。首聯平平的敘事中含有許多傷感,頷聯中的江湖壯闊的形象從首聯順承而下,並且它也從屬於全詩基調,所以,頷聯的壯闊只能理解為用來反襯詩人的漂泊孤獨。

(二)

古詩感情基調解讀法

壹、審視詩題

詩題對詩的內容有很明顯的提示、總領功效,因而許多詩的感情基調通過詩題即可略見壹斑。詩題中的壹些諸如“怨、哀、恨、喜、送、別、憶、贈、答、吟、懷”等字眼,就有明顯的點睛作用。例陸遊的《書憤》,這首詩從詩題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發的是感慨與憂憤之情。例樂府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題運用了起興手法,暗示恩愛夫妻離別悲哀之情。

二、熟識詩人

詩言情,又言誌。詩人往往把自己的身世處境與個人榮辱融於自己的詩文中。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含蓄、深邃的蘊藉,把握其情感基調提供了依據。如杜甫詩《蜀相》,詩人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安史之亂年代,為國出力的遠大政治抱負得不到如願,創作此詩正處於他人生最困苦的晚年,借遊武侯祠,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感傷、嘆忱自己壯誌未酬的情感。

三、捕捉形象

古詩塑造的人、景、物等物象,其所蘊含的“冷、熱、哀、怨、悲、愁、憂、喜、傷”等人格化的情緒,往往就是詩人情感的“晴雨表”,即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而古詩意境含蓄,是詩人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壹種藝術畫面,我們可借助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現手法的情與景的對應規律,借助聯想、想象、涵詠意會,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分析推理出詩中的物象所折射出的感情色彩、觀點態度。如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塑造了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遠去的景象圖畫,透過這幅畫面,我們可以品味出詩人對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惜別情懷。

四、抓關鍵詞

1.找準詩眼

詩眼就是集中體現該詩情感和特色的字詞句,有了詩眼,詩的形象會更鮮明,韻味更濃郁。因此,找準了詩眼,也就找到了理解該詩的壹把鑰匙,即打開該詩思想情感和意境的壹把鑰匙。如孟郊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得意”二字即為該詩的詩眼,其情感基調為詩人科舉考中之後的無比喜悅。

2.找感情詞

感情詞是理解某壹句或某壹聯詩的中心字詞。根據古詩結構的起、承、轉、合模式,閱讀古詩時,只要抓住了詩句中情感色彩很濃的字詞,讀者就能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的思想內容。如杜甫詩《登高》,只要讀者抓住首聯中的“猿嘯哀”,頷聯中的“落木蕭蕭下”,頸聯中的“悲秋”、“多病”,尾聯中的“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等詞,那麽就很容易品讀出詩人所抒發的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3.發掘典故

古詩往往借助典故來表達廣泛而深刻的主題,起到以少數字表達豐富內蘊,給讀者具體鮮明形象的作用,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袁枚詩《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這首詩中用了兩個典故,壹個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故事;二是杜甫詩《石壕吏》中所反映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根據這兩個典故,讀者可品味出詩的主題是揭露戰爭給人民造成夫妻離散,團圓無期的痛苦,感悟出詩人那無限感傷與同情之心。

五、明辨手法

古詩情感的抒發是把生動、具體、鮮明的物象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它以語言為媒介,又常常借助各種修辭手法並使用各種抒發情感的言語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來展示詩人的想象,表達含蓄豐富的內心情感。如李白詩《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寫越國的勝利、歡樂、榮華、美麗、喜慶熱鬧的場面,詩人運用了鋪陳、誇張、比喻手法渲染昔日的繁華,讓人漸感亂花迷眼。然而結句筆鋒突然壹轉,極寫今日之荒涼衰敗,使古今對照極為強烈。詩人運用對比手法,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即樂景哀寫,強烈突出詩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感慨、詠嘆和嘲諷。此外,詩的結句寫了“鷓鴣”,這既是比興手法又是借物抒情之筆法,“鷓鴣”是生長在南方的壹種鳥,其聲哀婉,詩人用此鳥而不用其他的鳥,足可斷定詩人之用心在於哀嘆感慨之情。

(三)

古詩詞鑒賞“公式”的構建

2007年湖南高考《考試大綱》中提到古詩詞鑒賞題主要考查古詩詞遣詞煉句的技巧、形象特點與意象內涵的把握、意境的營造、情感基調與表達技巧。考綱的這壹要求就是我們構建詩詞鑒賞“公式”的依據。為了規範答題,筆者結合其他省市高考題提出了三個詩詞鑒賞“公式”:

1.意象+意境+詩人感情

在每年的高考詩詞鑒賞題中常有這樣壹種題型:考查考生對詩詞意境、詩詞形象和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必須積累相關的古詩詞的內容和結構特點的基礎知識。比如我們常說的詩歌的主旨句壹般在律詩的尾聯和絕句的最後壹句;詞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等。

2.表達技巧+意象分析+詩人感情

在高考詩詞鑒賞題中也有這樣壹種題型:考查考生對詩詞表達技巧的理解和運用。要解答這類題目,考生必須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有關詩詞表達技巧的相關術語。考生可以按下面這個框架的提示去復習準備。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表現手法:想象、聯想、類比、用典、虛實結全、動靜結合、對比、反襯、賦、比興等

修辭手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等

行文結構: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先總後分、起承轉合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3.語言風格+意象(詞語)分析+詩人感情

在高考詩詞鑒賞題中還有這樣壹種題型:考查考生對詩詞詞語、語言風格和特點的理解和運用。分析詩詞的語言 常有以下幾種題型:

①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②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③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④鑒賞詩中的語言(某個詞語)。

前三種題型完全可以按照上面所述的第三個公式的模式去答題:首先用壹兩個詞準確點明其語言特色,然後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語言特色,最後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四種題型則可以只用第三個公式的後兩步去作答:首先從藝術和思想內容兩個角度分析所要求鑒賞的詩中的某個詞語,接著再點明這個詞語所傳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