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對國,治對安。地主對天官。坎男對離女,周誥對殷盤。三三暖,九九寒。杜撰對包彈。古壁蛩聲匝,閑亭鶴影單。燕出簾邊春寂寂,鶯聞枕上漏珊珊。池柳煙飄,日夕郎歸青鎖闥;砌花雨過,月明人倚玉闌幹。
地主指住在本地的人。如:盡地主之誼。也指擁有土地不勞而獲的人。
天官《周禮》有天官冢宰。另有多種解釋。
(1).官名。《周禮》分設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總禦百官。唐武後光宅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旋復舊。後世亦稱吏部為天官。《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今天官諸選,條目猥多,法例參錯,吏奸深遠。”明何景明《送蕭文彧分教臨川序》:“乃復試於天官,去取加詳焉。”
(2).借指吏部尚書。清戴名世《答趙少宰書》:“而足下出持節鉞,入貳天官。”評劇《鍘閣老》第十壹場:“老夫不敢,還是天官大人先行。”
(3).泛指百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漢書·李尋傳》:“舉有德行道術通明之士充備天官。”王先謙補註:“天工人代,故官曰天官。”《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寢威盛容。”李善註:“蔡邕《獨斷》:‘百官小吏曰天官。’”
(4).指官職。唐王維《責躬薦弟表》:“久窮天官,每慚屍素。”
(5).天文;天象。《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史記》有《天官書》,司馬貞索隱:“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後漢書·崔瑗傳》:“瑗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6).道教所奉三官之壹,三官為天官、地官、水官。宋梅堯臣《觀楊之美畫》詩:“天官乘車建朱旗,赤旛前亞風卷披。”清李漁《奈何天·錫祺》:“小聖,上元壹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只見班部叢中閃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冊壹卷。”
(8).指耳、目、口、鼻、形體等感覺器官。《荀子·天論》:“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荀子·正名》:“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楊倞註:“天官,耳、目、鼻、口、心、體也。謂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坎男對離女,周誥對殷盤。
坎男對離女坎和離都是《周易》卦名,古人解釋說坎為中男,離為中女。
周誥對殷盤《尚書》中屬於西周的文獻有《洛誥》、《康誥》諸篇,屬於殷商的文獻有《盤庚》上、中、下三篇。三三暖,九九寒。杜撰對包彈。
三三暖,九九寒農歷三月三日,古人稱上巳節。農歷九月九日,古人稱重陽節。杜撰憑空捏造之事,所謂不經之談。來源說法不壹,有人說(唐)杜舉好為不經之談,人謂之為杜撰。也有人說杜默為詩多不合律,因謂之杜撰。
包彈(音談)宋包拯為禦史中丞,彈劾不避權貴,人謂之包彈。
蛩(音窮)聲蟋蟀的鳴聲。唐白居易《禁中聞蛩》詩:“西窗獨闇坐,滿耳新蛩聲。”宋王安石《五更》詩:“只聽蛩聲已無夢,五更桐葉強知秋。”《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時正是將近仲秋天氣,金風颯颯,玉露泠泠,壹天曉月殘星,滿耳蛩聲雁陣。”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蛞蛞》:“以雕作葫蘆,銀鑲牙嵌,貯而懷之,食以嫩黃豆芽,鮮紅蘿蔔,偶於稠人廣座之中,清韻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聲助人嘆息,而悠然自得之甚。”
匝(音咂)環繞。燕出簾邊春寂寂,鶯聞枕上漏珊珊。
漏古代計時器,銅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標誌以計時間。簡稱“漏”。珊珊形容衣裙玉佩的聲音。宋玉《神女賦》:動霧縠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時聞雜佩聲珊珊。池柳煙飄,日夕郎歸青鎖闥;砌花雨過,月明人倚玉闌幹。
青鎖闥(音踏)闥,門。翰林直宿之所也,門上刻畫有青色連鎖花紋,因稱青鎖闥。
砌臺階。
十四寒? 其二
肥對瘦,窄對寬。黃犬對青鸞。指環對腰帶,洗缽對投竿。誅佞劍,進賢冠。畫棟對雕欄。雙垂白玉箸,九轉紫金丹。陜右棠高懷召伯,河南花滿憶潘安。陌上芳春,弱柳當風披彩線;池中清曉,碧荷承露捧珠盤。
黃犬
(1).獵犬。《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晉向秀《思舊賦》:“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唐李白《襄陽歌》:“鹹陽市上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明楊珽《龍膏記·脫難》:“且向那勢利場中弄滑,把英雄來叱咤。到頭來燃臍有樣,黃犬堪嗟。”
(2).指晉陸機的黃耳犬。機有犬曰黃耳,曾為機長途傳遞書信。事見晉祖沖之《述異記》。後遂以“黃犬”為信使的代稱。宋秦觀《別程公辟給事》詩:“裘敝黑貂霜正急,書傳黃犬歲將窮。”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壹折:“越越的青鸞信杳,黃犬音乖。”明單本《蕉帕記·備聘》:“佳兆托紅鴛,好信憑黃犬。”
青鸞
(1).古代傳說中鳳凰壹類的神鳥。赤色多者為鳳,青色多者為鸞。多為神仙坐騎。北周庾信《謝趙王賚幹魚啟》:“文鰩夜觸,翼似青鸞。”唐李白《鳳凰曲》:“嬴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王琦註引《藝文類聚》:“《決疑註》曰:……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元楊暹《劉行首》第二折:“跟著我騎白鶴,上青霄;跨青鸞,遠市朝。”清陳佩《哭程夫人》詩:“忽駕青鸞返碧虛,瓊花吹折痛何如。”
(2).即青鳥。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宋趙令畤《蝶戀花》詞:“廢寢忘餐思想徧。賴有青鸞,不必憑魚雁。”清納蘭性德《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詞:“青鸞杳,碧天雲海音絕。”
(3).相傳罽賓王於峻祁之山,獲壹鸞鳥,飾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壹奮而絕。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南朝宋範泰《鸞鳥詩序》。後因以“青鸞”借指鏡。閩徐夤《上陽宮詞》:“妝臺塵暗青鸞掩,宮樹月明黃鳥啼。”明湯三江《題唐玄宗還宮感舊·雙調夜行船序》套曲:“侍兒扶傍妝臺,懶把青鸞高照。”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常如見故人。”
(4).亦作“青鑾”。鑾鈴。天子之車衡上有鸞,鸞口銜鈴,故以“青鑾”借指天子車駕。南朝齊武帝《耕藉詔》:“鳴青鸞於東郊,冕朱纮而蒞事。”南朝梁江淹《倡婦自悲賦》:“侍青鑾以雲聳,夾丹輦以霞飛。”
(5).指女子。唐王昌齡 《蕭駙馬宅花燭》詩:“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宋柳永《木蘭花》詞:“坐中年少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明楊珽《龍膏記·錯媾》:“偷看,分明舊識青鸞,卻做雙棲新燕。”清吳騫《扶風傳信錄》:“二十八日生歸,見惟空室,悵悢若失,乃為詩曰:‘靈瑣知何處,青鸞杳不回。’”指環對腰帶,洗缽對投竿。
洗缽洗缽泉今位於山東濟南李清照紀念堂院內西北隅,為不規則泉池。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自然石駁岸,青條紛披,清澈見底。據傳王姓僧人常到此泉洗缽,後成為高僧。古詩雲:“前景東邊有冽泉,山僧洗缽是何年?泉中湧出伊蒲饌,參透三生石上禪。”
投竿(1).投釣竿於水。謂垂釣。《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三國魏嵇康《四言》詩:“放棹投竿,優遊卒歲。”宋範仲淹《臨川羨魚賦》:“胡不學投竿之術,自取盈車。”清陳夢雷《雨夜泊桐廬》詩:“投竿堪寄興,何事嘆飄蓬。”李白詩: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
(2).丟掉釣竿。謂罷釣,借指出仕。相傳呂尚釣於渭濱,周文王出獵相遇,與語大悅,同載而歸,以為師。見《史記·齊太公世家》。又漢郅惲曾從鄭次都隱於弋陽山中,漁釣甚娛,後舉孝廉出仕。見《東觀漢記·郅惲傳》。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昔伊尹輟耕,郅惲投竿,思致君於有虞,濟蒸人於塗炭。”《隋書·煬帝紀上》:“而匯茅寂寞,投竿罕至,豈美璞韜采,未值良工,將介石在懷,確乎難拔?”唐李商隱《崔處士》詩:“未肯投竿起,惟歡負米歸。”誅佞劍,進賢冠。畫棟對雕欄。
誅佞劍漢朱雲忠直敢諫。成帝的老師安昌侯張禹,在朝廷甚有地位,然毫無作為。朱雲對成帝說:"臣願求賜上方寶劍,斷佞臣壹人,以厲其余。"上問為誰,曰張禹。帝怒令斬之,雲攀殿檻,檻折以免。或請易檻,上不許,存之以旌忠臣。
進賢冠文官戴的壹種帽子。杜甫詩:"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中大羽剪。
畫棟對雕欄畫棟,有彩繪裝飾的棟梁。唐王勃《滕王閣》詩:“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明王韋《閣試春陰》詩:“小院門閑鶯自語,畫棟泥香燕初乳。”雕欄,亦作“雕闌”。雕花彩飾的欄桿;華美的欄桿。南唐李煜《虞美人》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宋蘇軾《法惠寺橫翠閣》詩:“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清陳維崧《探春令·詠窗外杏花》詞:“崇仁宅靠善和坊,舊雕欄都壞。”
雙垂白玉箸白玉箸,即鼻涕。南朝梁劉孝威詩:"誰憐雙玉箸,流面復流襟。"又壹說釋家得道,臨終有白玉氣出鼻孔,雙垂如白玉箸。
九轉紫金丹古代術士把朱砂燒成水銀,又把水銀煉成丹藥,叫做還丹。九轉,形容經過許多步驟。杜甫詩;"衰顏欲付紫金丹。"陜右棠高懷召伯,河南花滿憶潘安。
陜右棠高懷召伯召虎是周宣王時的壹位大臣,人們稱他為召伯。他很有政績,傳說他的住處有壹棵甘棠樹,他走後,人們對這棵樹加意保護,並且作了壹首叫《甘棠》的詩歌,以資紀念。陜右,即關中地區。周、召分理天下,陜以東周公主之,陜以西召伯主之。
河南花滿憶潘安河南疑當作河陽,潘安為河陽令,滿縣皆栽桃花,人曰花縣。北周庾信《春賦》:"河陽壹縣並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
補註潘嶽,人名,(?~公元300)字安仁,西晉中牟(今河南省中牟縣東)人。美姿儀,出洛陽道,婦人嘗縈繞投果。為文詞藻絕麗,尤長於哀誄(音磊),有悼亡詩,為世傳誦。後孫秀誣以謀反,族誅。亦稱為潘河陽、潘安。
當風
(1).正對著風。晉葛洪《抱樸子·道意》:“當風臥濕,而謝罪於靈祇;飲食失節,而委禍於鬼魅。”唐陸龜蒙《春思》詩之二:“江南酒熟清明天,高高綠旆當風懸。”
(2).擋得住風。喻敢於迎戰。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打脊賊徒每怎敢反國家!怕更有當風的快出馬。”淩景埏校註:“當風的,擋得住風的,敢於出頭交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