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電影《長安三萬裏》的改編有哪些與史實不壹樣的地方?

電影《長安三萬裏》的改編有哪些與史實不壹樣的地方?

周末和朋友去看了《長安三萬裏》,壹開始是奔著國產動畫電影去的,也想支持支持國產動畫!去了後發現,小孩還蠻多,也都是些學習好孩子,影片中的詩句壹出現,也會接下壹句。觀看之後我也發現了有壹些內容是與史實不符的,與其他朝代相比,比較了解唐朝,所以大家壹起來看看有哪些與史實不符呢?

《長安三萬裏》先說可圈可點的地方,詩人群像的塑造是成功的,視效音效的呈現是唯美的,少年可欣賞詩歌之美,感受家國情懷,中年可慨嘆命運多舛,***情懷才遇。這種歷史動畫片,虛實結合二次創作,也是非常正常的創作方式。影片中至少有三處與史實不符,既是為自己解惑,也想與大家探討~

壹、影片中李白高適的初遇與史實不符

《長安三萬裏》選擇了高適視角,讓他在第壹次去長安前遇到李白。事實上,高適初去長安是723年,李白724年才離開故鄉開始遊歷。據歷史記載,李白高適在40歲後相識,他們和杜甫壹起在開封商丘旅行,三人的抱負都受挫,整日飲酒賦詩,杜甫寫下“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李白揮毫潑墨的《梁園吟》也流傳至今。後世在這裏建了“三賢祠”,祠裏有李白、杜甫和高適的塑像。

《長安三萬裏》把李白高適的初遇提前,並杜撰出兩人結交的各種橋段,是為了呈現兩位男主反差強烈的人生。從李杜高三人***遊的詩作來看,李白不可能像電影裏那麽瘋癲健忘,高適也不會那麽苦大仇深、不解風情。

二、影片中李白高適兩人壹起救郭子儀與史實不符

影片中,李白留下守護,高適長途奔襲求哥舒翰赦免郭子儀,這也是個杜撰出來的故事,其實救郭子儀的只有李白壹人。

在裴敬為李白寫的墓誌銘裏,提到了李白救郭子儀的舊事。李白客居並州,與郭子儀在軍中相識,還沒有身居高位的郭子儀遭到重罰,名人李白出面求情,郭子儀才免於刑責。

三、高適暗中搭救李白與史實不符

影片中李白謀反,高適寫信求郭子儀救李白壹命,要不是程公公把這事兒說破,高適還打算“深藏功與名”,這是對高適的另壹處美化。

實際上,裴敬在李白的墓誌銘裏寫過,後來郭子儀有了救國的不世之功,李白落難,郭子儀以自己的官爵擔保,救下李白,報答當年的搭救之恩。在其他史料中,營救李白的是宋若思和崔渙,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高適的名字。歷史上,李白為謀反的永王唱贊歌,高適平定叛亂,李白確實向老友求救,寫了壹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但灑壹行淚,臨歧竟何雲。”高適拒見李白的妻子宗氏,仆人解釋高適為此事“茶飯不思”,但他處境尷尬,“實在不便露面”。

關於影片中史實的改編不作任何的評價,主打就是壹個相信創作團隊。我更在乎的是影片給我個人的感受。

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在做高適?即使艷羨別人無憂無慮的瀟灑,但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依舊選擇憤然前進。人生之路,每個人所拿的命運劇本都是不同的,不用緊跟別人選擇的方向。過好自洽的生活,就是壹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