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枇杷現代詩句 1.求關於植物的現代詩啊
向日葵
綠綠的園子
黃燦燦的向日葵
那麽顯眼
象個金色的小太陽
花瓣又象壹個個眼睛
妳不象牡丹那麽高貴
不象月季那麽嬌媚
妳很特別
永遠面向陽光
不管經歷多少風雨
只要有陽光
它就昂起頭
小小的向日葵
我愛妳
更愛妳向上的精神
綠綠的園子
黃燦燦的向日葵
那麽顯眼
象個金色的小太陽
花瓣又象壹個個眼睛
妳不象牡丹那麽高貴
不象月季那麽嬌媚
妳很特別
永遠面向陽光
不管經歷多少風雨
只要有陽光
它就昂起頭
小小的向日葵
我愛妳
更愛妳向上的精神
綠綠的園子
黃燦燦的向日葵
那麽顯眼
象個金色的小太陽
花瓣又象壹個個眼睛
妳不象牡丹那麽高貴
不象月季那麽嬌媚
妳很特別
永遠面向陽光
不管經歷多少風雨
只要有陽光
它就昂起頭
小小的向日葵
我愛妳
更愛妳向上的精神
2.枇杷介紹
枇杷 簡介 拉丁文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命名者:(Thunb.) Lindl. 英文名稱:Loquat 又名:盧橘 枇杷,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因形似琵琶而得名;其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被譽為“果中之皇”。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營養系分析,枇杷果實可食部份每100克 含蛋白質0.4克 、脂肪0.1克 、碳水化合物7克 、粗纖維0.8克 、灰分0.5克 、鈣22毫克、磷32毫克、鐵0.3毫克、丙種維生素3毫克、類胡蘿蔔素1.33毫克,其中鈣、磷及胡蘿蔔素顯著高於其他常見水果,並含有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 枇杷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能潤五臟,滋心肺”,中醫傳統認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潤肺、清熱健胃之功效。而現代醫學更證明,枇杷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蘆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質。
枇杷葉提取物 熊果酸 Ursolic acid 烏索酸,烏蘇酸 枇杷葉提取物 熊果酸含量:25%,90%,98%HPLC 熊果酸CAS:77-52-1 熊果酸性狀: 白色精細粉末 75179466 熊果酸熔點及溶解度:mp283~287℃. 不溶於水,乙醇中溶解,溶解後無異物. 熊果酸別 名: 烏索酸,烏蘇酸,屬三萜類化合物。 熊果酸分子式及分子量:C30H48O3 ;456.68 熊果酸產品說明:熊果酸是存在於天然植物中的壹種三萜類化合物,具有鎮靜、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潰瘍、降低血糖等多種生物學效應。
近年來發現它具有抗致癌、抗促癌、誘導F9畸胎瘤細胞分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極有可能成為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藥物。另外,熊果酸具有明顯的抗氧功能,因而被廣泛地用作醫藥和化妝品原料。
熊果酸藥理作用:熊果酸又名烏索酸,烏蘇酸,屬三萜類化合物。具有鎮靜、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潰瘍、降低血糖等多種生物學效應。
科屬分類: 薔薇科 Rosaceae、枇杷屬。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
葉片革質,披針形、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30厘米,寬3—10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邊緣有琉鋸齒,表面皺,背面及葉柄密生銹色絨毛。圓錐花序花多而緊密;花序梗、花柄、尊筒密生銹色絨毛;花白色,芳香,直徑1.2—2厘米,花瓣內面有絨毛,基部有爪。
梨果近球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桔黃色,外有銹色柔毛,後脫落,果實大小、形狀因品種不同而異。花期10壹12月,果期第二年5—6月。
因形似琵琶而得名。 我國四川、湖北,福建,有野生,現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枇杷品種極多,可分為紅沙枇杷、白沙枇杷二類,前者壽命長、樹勢強、產量高,但品質不如後者,著名品種有圓種、雞蛋紅等;白沙枇杷生長、產量等都不如紅沙枇杷,但品質優良,著名品種有圓種、育種、雞蛋白等。 種子可釀酒及提煉酒精;木材質堅韌,供制木梳、木捧等用材;葉和果實入藥,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葉取露,取名“枇杷葉露”,有清熱、解暑熱、和胃等作用;又為極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 “枇杷蜜”質優。
葉含皂廿、苦杏仁廿、烏索酸、齊墩果酸、鞣質、維生素Bl、維生素C等。 繁栽要點 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嫁接。
播種可於6月采種後立即進行。嫁接壹般以切接為主,可在3月中旬或4月-5月進行,砧木可用枇杷實生苗和石楠。
定植於萌芽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也可在梅南期5月-6月或10月進行。定植苗需多帶須根和附土,以利成活。
栽植地點以向南而風少處為好。 相關詩作 蘇東坡“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有人問他:盧橘是什麽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後來有些書裏也跟著說“枇杷,壹名盧橘。”
我想,這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裏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
幾樣東西是並列陳述的。可見盧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
李時珍說:“註《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是很對的。
楊萬裏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壹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
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
前面六句,對枇杷的性狀還算描述準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
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壹個失敗的著例。楊萬裏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
至於最後兩句,更不知他說些什麽。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並沒有表現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麽打緊? 還有壹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說:送上琵琶兩筐雲雲。
收禮的人於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詩雖俏皮,但壹面吃著人家送來的枇杷,壹面作詩嘲諷,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中國字那麽多,要不寫錯幾個字,也難。
如果寫錯兩個字就要作首詩,這樣的詩是可以無窮無盡的。記得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吧,劉半農是北大招考的閱卷官,因為考生寫了幾個錯別字,便大。
3.有現代化的詩句
『戀生中秋』
小情緒攀上心頭,愁緒難息
雨侵枇杷樹,窗外厭倦的重水滴
護城河水起,多少生靈是否來得及
第二十九個月夕,註定令人不滿意
明月皎潔不再來,高天雲外是個迷
好似愛人突然爽約,蔚為可惜
年輕的詩人,妳勸我天天向上好好學習
我哪懂什麽堅定不移,全靠死撐而已
花開幾度,想起妳難過的無人能敵
經年來,我已長成粗壯的漢子,目光堅毅
目睹滾滾紅塵,爾虞我詐壹批勝壹批
也憎恨馬善被騎,人善被欺
所謂超人妄想毀掉巔峰,螳螂之臂
狂徒也螻蟻得誌,挑釁人道的谷底
熱鬧暫且屬於他們,我只願伸張正義
如妳默許,或商人或差役,我始終如壹
哪怕這世界以痛吻我,我也報之以禮
唯獨這通宵達旦之余,妳可來賜我勇氣
4.描寫枇杷750字的作文
家鄉的枇杷
我的家鄉在福清,我愛家鄉的枇杷。
秋末冬初,枇杷樹開出了壹朵朵淡黃色的小花。枇杷花在臘月開得最盛,有"負雪揚花"的美名。枇杷花很小,雖然沒有玫瑰、牡丹的嬌艷,但在萬物雕零之際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讓人陶醉。
冬去春來,枇杷樹上結滿了青青的果子,像壹個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琵琶"形的綠葉之間,遠遠望去,碧綠壹片,像是用翡翠裝點起來。到了四、五月份的時候,碧綠的枇杷樹上掛滿了枇杷,它們猶如壹盞盞金燦燦的小燈籠,夾雜在綠葉中,真像是金果壓枝,燦若群星。
枇杷的品種很多,有酸甜可口的"早鐘6號",有橢圓形的"長虹",有又大又紅的"解放鐘",有扁扁圓圓的"橘子紅"……它們品種不同,"長相"也不同,香味也各異,但無論是哪種,壹吃便會讓妳口水直流。
枇杷大多像雞蛋壹樣大小。枇杷先是青色的,隨後才變成黃色。沒有成熟的枇杷酸溜溜的,成熟了就甜津津的。有時候吃太多的枇杷,酸得牙齒都快掉了。妳知道嗎,枇杷雖然成熟了,但還是有點兒酸味。我迫不及待地剝開它那又黃又薄的"外衣",裏面的果肉晶瑩剔透,咬壹口,汁水橫溢,香味便溢滿了嘴,有種軟軟甜甜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枇杷又名"甜蜜",是果中之王。枇杷的全身都是寶,樹梗可以用來做中藥;樹葉可清熱、治胃病;果肉的營養很高,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C,常吃對兒童發育很有幫助,而且可以止咳、潤肺、清熱、利尿。
我愛妳,家鄉的枇杷!
5.《枇杷與琵琶》的啟示
枇杷與琵琶從前有壹個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辦。
不料這個下人不知道枇杷,以為官人心血來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劈了,煮了湯羹。故事不知見之於《笑府》還是《笑林廣記》記不起來了。
不過,據說現在還真有壹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雞頭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壹」,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廣告> 前者是常綠小喬木,原產我國,長江以南栽培較多。
後者為撥弦樂器之壹,體半梨形,曲頸,四弦。戴假指甲彈奏,音域寬廣,常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
這樣兩種名同音而實大異的東西何以常被牽扯在壹起,甚至連頗有名頭的文人也會出錯,其故安在?其實說來簡單,蓋我國古代「枇杷」與「琵琶」可以通用。 請看《雅謔》中的壹段記載: 「莫廷韓過袁履善先生,適村人獻枇杷果,帖書『琵琶』兩字。
相與大笑。某令君續至,兩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為問,袁道其故。
令君曰:『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莫即雲:『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令君賞譽再三,遂定交。」這首七絕詼諧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聲韻,中規中矩,剝去它挖苦嘲諷的「外殼」,實在是壹首好詩。
「令君賞譽再三」,我亦雲然。 同樣的「雅謔」還見於明代蘇州大畫家沈周(石田)的故事。
有壹次,別人送枇杷給沈石田,來信中也將「枇杷」寫成「琵琶」,沈即作書答道:「承惠琵琶,開奩駭甚!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於潯陽,明妃怨於塞上,皆為壹啖之需耳!今後覓之,當於楊柳曉風、梧桐秋雨之際也。
」沈石田老先生的短劄典麗清雅,不失有明壹代小品宗風,且連用兩典(白居易潯陽江頭夜聽琵琶與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彈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壹「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這是沈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兩則「雅謔」中的士大夫和大畫家沈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寫成「琵琶」,不免苛求過甚,說得重壹點是只知其壹,不知其二。
因為枇杷的得名是由於「其葉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這樂器,專家考證乃昉自漢代,秦漢以前既無「枇杷」之名,亦無「琵琶」之器。
後來,琵琶廣泛流行,並成了妓女的必備之物,因而,「琵琶」、「枇杷」與妓女便結上了不解之緣。沈石田所說的白居易「司馬淚於潯陽」的《琵琶行》固然傳誦至今,而同時代的元稹亦留下了「萬裏橋邊女校書,琵琶花下閉門居」的詩句,因此,後來人們稱妓女居所為「枇杷門巷」,可「枇杷門巷」未必真的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
還有,婦女改嫁,舊時稱為「琵琶別抱」,可見「枇杷」與「琵琶」自古以來便難舍難分,把「枇杷」寫成「琵琶」在古時是可通的。現代人當然不會把兩者混用了。
6.《項脊軒誌》最後壹句關於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
我高中讀這篇文章時沒有任何疑問,自然而然地理解為作者所手植,今天看到LZ的疑問我才發現原來也可理解為“吾妻”所手植,真是長了見識.我考慮之後覺得還應是作者所植,對我而言這樣理解非常自然.如果非要作多壹些延伸,就如LS所言,是作者妻子所栽,也未嘗不可.但個人覺得睹物思人未必非要是妻子所栽之樹才能引起感傷,比如說可以理解為作者在妻子死之後為了紀念妻子就在院中栽了壹棵枇杷樹,後來枇杷樹已成時光飛逝作者不免感傷.我最傾向的理解是當年作者種下這棵枇杷樹時並未作多考慮,只是時間上剛剛好是在妻子死之年,屬於偶然巧合的事件;當後來作者過了若幹年後看到這棵樹已亭亭如蓋,不由想到栽這棵樹的那年愛妻離世,想到舊日與妻子那段難以遺忘的時光,不由悲從心生,感慨系之矣.拙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