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瘦西湖的全詩是什麽?

瘦西湖的全詩是什麽?

湖邊垂楊連綿壹片遠接荒草,整齊的臺階鋪在紅橋,真像圖畫上壹般。

這裏熱鬧繁華,也是消費花錢的好去處,真是應該稱它作“瘦西湖”。

這首詩是清朝詩人汪沆所作,原名《詠保障河》,又名《瘦西湖》。“瘦西湖”之名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壹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錢塘(今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裏的美景後,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寫下此詩。詩中描述了瘦西湖壹帶的景致與繁華,在詩人眼中,揚州和杭州壹樣,市井繁榮,故稱“銷金鍋子”,並通過與杭州西湖的對比,認為瘦西湖之名確實形象而貼切。

原文如下:

詠保障河

作者:汪沆 朝代:清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花圖。

也是銷金壹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擴展資料:

瘦西湖的歷史: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系。

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臺樓閣。

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

瘦西湖在太平天國時期經歷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五亭橋,小金山。

民國九年,鄉紳陳臣朔在五亭橋東側建鳧莊。

1958年12月揚州市人民委員會制定瘦西湖水庫規劃,發動群眾開挖瘦西湖,後停工未成。

1980年春,為迎接日本國寶鑒真像回揚巡展,市革命委員會發動單位集資,組織郊區農民全面疏浚北城河西段(新北門以西)至大明寺山腳下約4公裏河床,並拓寬蓮花橋至熙春臺壹段湖面,挖土6.2萬立方米。後又恢復了二十四橋、熙春臺、卷石洞天等景點。

2007年恢復四橋煙雨、石壁流淙等景點。

2007年瘦西湖復建萬花園。

2008年起,瘦西湖萬花會開始舉行,每年壹屆。

百度百科-汪沆

百度百科-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