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中小城市星羅棋布,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廣州頗為富庶,各地經濟互通有無,貿易頻繁,交通便利。當時以長安為中心,形成四通八達的幾條重要交通幹線,要道上設立了壹千六百三十九所驛站。陸驛備馬,水驛備船。這是專供官方所用,招待商旅則另有私人開設的客店。杜佑記述當時情況說:東至束汴,西至岐州,沿路設店肆待客,酒食豐盛。每店均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裏,謂之驛驢。南至荊襄,北述太原、範陽,西抵蜀川、涼府,皆備店肆,以供商旅,遠出數千裏,不持寸刀
可見道路通暢,交通發達,社會秩序穩定,壹片太平
唐朝的商業都市,其繁華程度超過隋代。京都長安的東西二市,行鋪林立。東市市內財貨有二百二十行,四面設有邸店;西市市內店肆如東市之制,市署前有大衣行,雜糅貨賣之所
在唐朝,最大的商業都市是揚州,其次為成都,即所謂揚壹益二。揚州的繁榮,壹是位於東南的商品經濟發達地區,二是它又為國際貿易的商埠,與水陸交通的樞紐城市有關。作為國內外商人和海內外商品聚集地的揚州,實為唐朝商品經濟繁榮的窗口與縮影。唐朝留下的文獻其中包括詩詞、小說等文學作品,對唐朝揚州的繁榮程度多有生動的記載
益州作為唐朝的第二大商業城市,其繁榮程度不下於揚州,故人稱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官之多,揚州不足以侔其半。唐朝的大商業都市,還有江南的蘇、杭二州。當時人稱杭州駢檣二十裏,開肆三萬室,詩人杜牧稱杭州戶十萬,稅錢五十萬。在揚州和廣州之間,最大的商業城市是洪州。海外和嶺南的貨物,大多由廣州越過大庾嶺,取水道到達洪州,然後沿長江東下,到揚州。在長江中遊的荊州,也是壹大商業都會,人稱有30萬人口。嶺南地區最大的商業都會,是著名的國際商港廣州。此外,作為對外貿易的商港都市,還有浙江的越州、明州等
鄉村集市特別是草市的繁榮與遍及鄉鎮各地,也是唐朝商業繁榮的壹個重要側面
在唐朝商業都會和大型草市上從事商業活動的是商人階層。這壹階層,就他們所擁有的資金和經營規模而言,有大、中、小之分。在經營方式上,仍有行商與坐賈之別;有的商人又兼營手工業。唐朝的商業繁榮,便是同商人階層的活躍緊密聯系在壹起的。其中,大商人階層的空前活躍,是唐朝商業繁榮的集中表現之壹
中國至先秦以來,統治階級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然而,每當在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的時期,大商人便會成為社會上的活躍人物。唐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大商人的商業活動空前活躍。由於商業利潤高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即所謂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從事商業的人數日趨增多。正如詩人姚臺的詩篇所描繪的那樣: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
大商業都會是大商人最為集中的地方。在揚州,富商大賈,動逾百數。當時大商人的活動,在唐朝詩人如劉禹錫、白居易、元稹、張籍的詩篇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張籍賈客樂的詩句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既寫出了富商大賈在社會上的受人青睞,也描繪出大商人為獲取利潤而日夜謀算的惟妙惟肖的形象與情景。在元稹的估客樂中,描寫商人為追逐利潤而長途販運,不避艱難,寫道:估客無住處,有利身即行
求名有所避,求利無不營
當時大商人為得到官府勢力的依托和庇護,無不通過行賄的方式同豪門權貴相勾結,以便牟取暴利,這便是元稹估客樂中所寫的先問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與主第,點綴無木精
在大商人牟取暴利、經商之風盛行各地的情況下,不少王公貴族和中外官吏,並不以接受大商人的賄賂為滿足,朝廷和地方官吏中直接參與或同商人合夥經營商業活動的,已成為壹種風氣。他們借職權之便,爭先在各地設置店鋪、牟取暴利。唐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官吏經商,無奈收效甚微,最後只得承認現實,允許官吏在鄉鎮及坊市開設邸店,同百姓壹樣照章納稅
唐初沿用隋代五銖錢,但流通中由於劣幣充斥,唐高祖武德四年廢隋五銖錢,鑄造並發行開元通寶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這種新貨幣的推行,基本上獲得成功,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錢文均以開元通寶為定制。流通過程中,也時有銅錢成色不足問題的發生
為此,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對銅錢的成分從制度上做出明文規定,這無疑是鑄錢制度上的明顯進步。開元通寶創制在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在於此後銅錢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謂通寶、元寶,使銅幣脫離了量名錢體系,發展成為更高壹級的鑄幣形式。從此,開元錢的形制往往成為後世制錢的模本。當時,全國***設置99爐鑄錢,每年鑄錢達327萬余貫
開元通寶錢對中國的衡法亦有蓐大的影響。此外,銅錢以通寶命名,反映出人們對貨幣的實質與作用的認識已有進壹步的加深,反映出貨幣地位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增強。在開元年間,也曾出現過私鑄銅錢、惡錢的問題,特別是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還出現錢重物輕的錢荒問題。人們積蓄銅幣,更使錢荒問題加重。為此,政府壹方面禁止蓄錢和銅錢出境,壹方面獎勵采銅而增加鑄錢,同時鼓勵銅錢與絹帛兼行,明令以絹帛為合法貨幣。待至盛唐時期,絹帛開始逐漸被銅錢的流通所排擠。銅錢的匱乏問題,壹直困擾著有唐壹代
唐朝同周邊民族的互市貿易,有著多方面的目的與意義。周邊民族從互市中得到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茶葉。自唐王朝建立以來,同周邊突厥、吐谷渾、回紇、吐蕃等周邊民族,時而有戰事發生,但彼此間的互市貿易卻相當頻繁。互市貿易加強了唐王朝與周邊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既得到了國防上的用馬,而絲、茶的輸出也刺激了內地商品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互惠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