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浙江紹興有什麽橋?介紹

浙江紹興有什麽橋?介紹

這怎麽說得完啊,介紹幾個有名點的吧

八字橋:

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

據《嘉泰會稽誌》記載,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佑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壹。

這裏位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中二落坡下再設二橋洞,解決了復雜的交通問題。橋面條石並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l4米,西南落坡17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橋合石壁式,高4米,東西兩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壹小孔,跨越小河。橋下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

八字橋附近壹帶,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護規劃。八字橋作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越來越被海內外遊客所青睞和贊嘆。

廣寧橋:

該橋位於紹興市區廣寧橋直街東端,南北向,單孔拱形石橋、橫跨漕河,相傳此處本無橋。鄉人集資建橋,來往百姓,廣受其惠,故名廣寧橋。

廣寧橋始建於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自南宋以來,壹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明修潔士朱亢宗曾作詩懷古惆悵:“河粱風月故時秋、不見先主曳杖遊。萬疊遠青愁對起,壹川漲綠淚爭流。”

橋為七邊形拱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凈跨6.10米、兩邊備有20級石階。24根橋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實。柱板花紋,幽雅大方。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甚為精致,橋拱石上刻有招賢修橋的姓名。《紹興具誌余輯》記有:“橋,方向東西,壹圓洞,高三、四丈、長十余丈,橋面廣度為二丈,上有石欄甚堅,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橋:

據《吳越春秋》記:禹“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桂不顧,履遺不躡。”此遺履之處,後人感念。謂之“夏履橋”。

光相橋:

該橋在城西北,環城公路旁,因橋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橋始建於東晉、清乾隆與嘉慶年間均重修過,靠橋端壹根蓮花瓣望柱上刻著“隆慶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註: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該橋南北向,橫跨老城河,兩頭銜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全長20米,橋寬6米,高4.20米。橋兩端置垂帶,上設工字形座欄,每邊座欄均以六只覆蓮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級橋面,兩邊各有21石級。每級均厚O.12米,寬0.50米。拱圈似縱向並列砌築(因縱向縫並不對直),似宋、元代橋梁。拱石有蓮花座圖案,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壹塊拱石上還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橋拱四分之壹處有獸頭橫系石兩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記》中載有“光相橋題記”。

該橋為紹興保存得較好的石橋之壹。對研究水鄉石橋有壹定的實用價值。 在紹興市區北海橋直街。

春波橋:

為清代重建的單孔石拱橋,拱圈為縱聯分節砌置,橋面縱坡很小,采用兩根石梁做橋欄。原為石拱橋,玲瓏雅致。20世紀50年代改成水泥板橋。水泥粱板連接擱在兩岸石勘,細鐵桿作欄。長約5—6米,寬約3米。

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紹興人)曾有“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之句,故名春波橋,該橋座落在紹興市區都昌坊路魯迅紀念館不遠的禹跡寺前。

另說----又名傷心橋。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與前妻唐琬重逢於沈園,放翁感慨萬分,題下《釵頭鳳》壹詞。40年後,年近古稀的陸遊又到沈園,而唐琬早已憂郁去世,陸遊觸景生情,賦詩兩首,其中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詩句,淒涼悲傷,令人斷腸。傷心橋也因此得名。

太平橋:

該橋在柯橋鎮的阮杜與管墅交界處,跨蕭、紹運河是壹座壹孔凈跨10米的石拱橋與九孔凈跨3.04米高低石粱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總長24.20米、高7米,橋面寬3.40米,拱橋在南,為通航主孔,石粱橋在北,橋建於明天啟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繼重建,現存橋建於鹹豐八年(1858年)。橋頭有《重修碑記》等四塊,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樓。(已拆毀)。拱橋頂部“太平橋”三字清晰可見。拱圈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的半圓拱,纖道沿拱腳貫穿而過,拱橋南端落坡中設平臺,經平臺折向東西兩面下橋。靠著拱橋的三跨粱橋較高,跨度較大,然後以三孔壹組逐次下降,至北端與船碼頭相接,以便水運與陸運較好地銜接,全橋布局既利於排洪和兼顧眾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於陸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欄板,抱鼓上圖案雕琢精致美觀。

周圍良田萬頃,水波漣漪,頗具水鄉特色。

都亭橋:

橋在今魯迅紀念館西南側,為紹興古橋之壹,據《越絕書》記述,秦始皇東遊(公元前210年)至會稽時,曾駕臨都亭,位於都亭附近的這座古橋,就取名為都亭橋。

題扇橋:

橋在今蕺山南面,長10米、寬3米、高7.8米的古石橋,相傳有壹位窮苦的老婦曾在此賣六角扇,生意清淡。書聖王羲之見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題了詞,並囑老婦提價出售,壹時競相爭購,老婦也因此發了財。現在橋上還豎著“右軍題扇處”的石碑。

在宋嘉泰《會稽誌》的“戒珠寺”條目中,載有“寺南百步有題扇橋,蓋賣扇老姥所居雲”,以此橋的由來說明該橋在晉時已存在。

玉成橋:

位於嵊州市谷來砩頭村,該橋與迎仙橋同屬近似懸鏈線型古石拱橋。該橋長12.15米、寬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於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舉馬正炫建造。此橋系羅關洲繼迎仙橋後發現的第二座近似懸鏈型古石拱橋。據當地村民介紹,當時橋建成後,村民認為此橋拱曲線平坦,恐有坍橋之慮,提出妄作觀些,而拒付工錢,現存谷來馬氏家譜中,記有建橋史料。

鹹寧橋:

位於題扇橋北,雙層石梁橋,橋名鹹寧,可能此橋建於西晉鹹寧年間。橋名寧字無丁,系宋朝以前的寫法。此橋在嘉泰《會稽誌》有載。可定為宋朝以前的古橋。

杏賣橋:

橋在偏門外陸放翁的故裏三山附近,橋名是附會放翁“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而來。

虹橋:

橋在今西廓門外,曾有壹名人少時曾在這裏遊泳,故又名浴龍橋。

雲門橋:

誌書中記有淳化寺原名雲門寺,建於東晉義熙三年(408),寺門外有橋亭名麗句亭。嘉泰《會稽誌》中的“雲門橋”條目中記有“雲門橋在縣東南三十五裏,若耶溪南有仙翁鉤磯。宋考功之總詩雲:雁塔騫金地,虹橋轉翠屏。謂此自橋東百余步又有小石橋,架亭其上,扁麗句亭。”這說明此寺前有二橋,橋可能與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時二座橋肯定存在。同時指明了此橋為虹橋,即石拱橋。

跨湖橋:

馬太守廟在跨湖橋南,跨湖橋是通往該廟的必經之橋。馬太守廟建於唐開元年間,跨湖橋在唐開元時必然存在。此橋現已改建為現代橋。

謝公橋:

紹興謝公橋是單孔七折邊拱橋,全長28、5米。明代重修時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會稽誌》記有“謝公橋在新河坊,以太守謝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紹興謝姓太守有:謝惠連(397——433)南朝宋代會稽太守。謝公橋當始建於南朝。因謝惠連在東晉末年只有21歲,不可能當太守,橋不可能建於東晉,謝惠連當太守應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謝公橋可定為始建於南朝宋代的古橋。謝公橋的橋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風格為晉代隸書風格。

蘭亭橋:

此橋在會稽通往諸暨的古道上,橋以蘭亭為名。現在原址建現代橋,橋頭的宋朝古道已被發掘,作為文物展示。

廟橋:該橋是通往錢武肅王廟的必經之橋,廟存在於五代,橋在五代時必然存在。此橋已拆建為現代橋。

楊橋:

曹操與楊修讀書處,橋因楊修得名。此橋應為三國時代的橋梁。

學堂橋:

朱買臣讀書處,當為漢橋。

孟宅橋:此橋在上虞縣豐惠鎮。嘉泰《會稽誌》載:“在縣東南壹裏三十步,漢孟嘗所居也。”此橋又稱還珠橋。北宋詩人華鎮有《還珠橋》詩:“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橋可能建成於漢,在北宋時仍在。此橋橋面已改為現代式,橋礅仍為古橋原物。

拜王橋:

建於唐、乾寧三年(896)的紹興拜王橋系單孔五折邊拱橋。據《越中雜識》記:“唐末,錢(繆) 武肅王平董昌,郡人拜謁於上,梁太祖即位於後封吳越王,故橋以拜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