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感慨《大風詩》。
淮陰反接英布族,更欲多求猛士為?
詩作前二句點出劉邦身份,“落魄劉郎”成為帝王後,在酒足飯飽後,突發感慨,要向天下尋求猛士了!這在作者看來,真是稀奇得可以。因此,詩作後兩句,忍不住要戳穿他虛假的把戲了。如果妳真的那麽求賢若渴,那麽現成的三位有功之臣韓信、英布、彭越為什麽接連被妳殺害?《大風歌》作於劉邦連殺功臣以後第二年,這豈不是壹個絕妙的諷刺嗎?
諷刺篇
碩鼠
詩經·國風·魏風。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相鼠
《詩經· 鄘風》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為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官 倉 鼠
曹 鄴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人君口。
[ 註釋]
①官倉(c āng ):官府的糧倉。鬥(d ǒu ):古代容量單位,十升為壹鬥。
②健兒:士兵。
③誰遣(qi ǎn ):誰讓。朝朝(zh āozh āo ):天天。君:指老鼠。
[ 解說]
在災荒之年,官倉內積滿糧食,老鼠吃得肥大如鬥,下層士兵和窮苦百姓卻忍饑挨餓。詩人在這首詩裏憤怒揭露了這種現象。他質問的是官倉鼠,實際上譴責的是大大小小的貪官汙吏。
江南春
[ 唐] 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 小李杜” 。
[ 註釋]
1. 啼:叫。
2. 山郭:靠山的城墻。
3. 酒旗:酒店門前高掛的布招牌。
4. 南朝:公元420-589 年,南方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總稱。當時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 簡析]
這是壹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壹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於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
首句“ 千裏鶯啼綠映紅” ,壹開始就展現了江南大自然風光。“ 千裏” 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這裏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 水村山郭酒旗風” 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麽明麗的江南啊!
壹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則另有壹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 四百八十” 是虛數,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
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壹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壹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 尺幅千裏” 了。
寒 食
[ 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簡介〕
韓翃(生卒年不祥),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壹直在軍隊裏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 大歷十才子” 。後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 春城無處不飛花” 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麽出名。
[ 註釋]
1 .寒食:節名,在清明前兩日。古人每逢這節日,前後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稱“ 寒食” 。
2 .禦柳:禦苑中的楊柳。
3 .“ 日暮” 兩句:據說漢時寒食禁火,朝廷特賜侯家蠟燭。“ 傳” ,挨家傳賜。“ 五侯” ,壹說指東漢外戚梁冀壹族的五侯。另壹說指東漢桓帝時宦官單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 .斜:讀(xiá ),與“ 花”“ 家” 押韻。
[ 簡析]
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開頭壹句“ 春城無處不飛花” 。“ 春城” 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 飛花” 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 無處不” ,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 寒食東風禦柳斜” 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 禦柳” 是指禦苑裏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 禦柳” 。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暮” 就是傍晚。“ 漢宮” 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 五侯” 壹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 傳” 與“ 散” 生動地畫出了壹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讀到這裏我們就會聯想到“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過華清宮
[ 唐]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題臨安邸
[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註釋]
1. 臨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棧、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京城。
[ 簡析]
這是壹首寫在臨安城壹家旅店墻壁上的詩。
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 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嶽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壹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 西湖歌舞幾時休?” 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誌的淫靡歌舞,什麽時候才能罷休?
後兩句“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詩人進壹步抒發自己的感概。“ 暖風” 壹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 暖風” 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遊人” 不能理解為壹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 熏”“ 醉” 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
觀祁雨
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賣炭翁
[ 唐]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朝天子· 詠喇叭
[ 明] 王磐
喇叭,鎖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妳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什麽真***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 作者簡介]
王磐(約1470-1530 ),明代詩人、畫家。字鴻漸,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精通音律,以創作散曲著稱。
[ 註釋]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嗩吶:與喇叭相似的壹種樂器。這裏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3. 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搜刮幹凈。
[ 今譯]
喇叭和嗩吶,曲兒雖然小,腔調卻很大。官船來往亂糟糟, 全靠妳來擡身價。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哪裏能辨別出真和假?眼看著吹翻了這壹家,又吹傷了那壹家, 又吹得水流幹枯鵝也飛跑啦!
[解說]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權,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詩中表面上寫的是喇叭和嗩吶,實則處處寫的都是宦官。“ 曲小” 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 腔大” 比喻他們的仗勢欺人。“ 軍愁”“ 民怕” 說明他們走到哪裏,就給哪裏帶來災難。“ 水盡鵝飛” 則形容他們把百姓們欺壓得傾家蕩產。整首曲子雖然沒有正面提到壹個宦官的字樣,但是卻活畫出了他們的醜態,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鑒賞曲的開頭兩句“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用兩個生動的比喻描繪出潼關壹帶山河雄偉氣勢,起句筆力挺拔,感情悲壯沈郁。作者用“ 聚” 、“ 怒” 二字,寫出了山峰的密集巍峨,波濤的奔騰不息,使全曲壹開篇便籠罩在壹種不同凡響的氣勢之中。 如果說前兩句分寫山河之態,那麽第三句便是合寫山河,並點明潼關地勢的險要。“ 山河表裏” 出自《佐傳》僖公二十八年:“ 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杜預註:“ 晉國外河而內山。” 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形勢十分險要。 第四句,作者轉入對歷史興亡的嘆感。潼關是古都長安的屏障,作者到了潼關便十分自然地聯系想長安。“ 望西都,意踟躕” 描寫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作者為何要“ 意踟躕” 呢?為何遙望西都便心潮起伏,陷入沈思呢?作者感慨的又是什麽呢?“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這兩句便透露其內容,成為前兩句最好的註腳。作者感嘆的是秦漢兩朝的興亡。長安以及長安附近的鹹陽是漢、秦兩朝的國都,顯赫壹時的秦皇漢武曾在這裏施展宏圖,壹統天下,然而如今他們苦心經營建造起來的無數殿堂樓閣,千萬水榭亭臺都已經灰飛煙灰,化為塵土,曾經盛極壹時的秦漢王朝,如今已經成為歷史陳跡,無情的歷史抹掉了秦漢兩朝留下的痕跡。對此,作者不由感慨萬千,傷心不已。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後兩句為全曲之眼。如果此曲僅僅停留在壹般的撫今追昔的歷史感嘆上,就顯得十分平常,缺乏震動人心的藝術力量,張養浩並非如此,而是從壹、兩個朝代的興亡史事中概括出壹個歷史發展中的普遍規律,把封建王朝的興亡與民生疾苦緊密地聯系起來,明確指出任何壹個朝代的興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黎民百姓。這壹主題的提出表現作者高出常人的歷史見識和高超的藝術概括能力。八個字放在結尾之中,語氣尖刻而警拔,語意豐富而深沈,對全曲是壹個十分精辟的總結,它使全曲進入了壹個更高層的藝術境界。
西 施
[ 唐]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汴河懷古
[ 唐]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禹論功不較多。
赤壁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鑒賞這是杜牧的壹首即物興感的詠史詩。在這首詩中,詩人借物感興,借赤壁之戰的遺物而發懷古幽情:鐵戟未銷,人事已非,感慨深沈,這種以小示大、撫今憶昔的手法,有牽壹發而動全身之妙處。詩的後兩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實,卻不拘泥史實,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創造出飛騰的意象來。這兩句議論,大膽假設,出語驚人,並從側面落筆,以假使之辭言周瑜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僥幸成功,來抒發自己空有才情而難逢良機的感慨。正如清人賀怡所說:“ 杜牧此詩蓋嘲赤壁之功於出僥幸,若非天與東風之便,則國亡家破。”( 湖北教院主編《< 唐詩宋詞》學習材料)) 從這裏可以看出杜牧的詠史詩借立意高絕的議論,表現出橫溢的才氣與識見。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鑒賞“ 夜泊秦淮近酒家” ,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裏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於“ 夜泊秦淮” 才“ 近酒家” 。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壹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 近酒家” ,才引出“ 商女”“ 亡國恨”“ 後庭花” ,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 近酒家” 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麽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 商女不知亡國恨” ,乃是壹種曲筆,真正“ 不知亡國恨” 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 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 隔江” 二字,承上“ 亡國恨” 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壹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沈湎聲色。“ 猶唱” 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壹線,意味深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沈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 絕唱” 。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桓靈時童謠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吳孫皓時童謠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京師人為嚴嵩語
明代民謠
可笑嚴介溪,金銀如山積,刀鋸信手施。嘗將冷眼觀螃蟹,看妳橫行得幾時?
烏衣巷
[ 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註釋]
1. 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六朝時代都城正南門(朱雀門)外的大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
2. 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這首詩是《金陵五題》的第二首,寫烏衣巷的今昔變化。
3. 王謝:指東晉時代王導和謝安兩大貴族之家,烏衣巷是這兩大貴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後二句詩寫出滄桑變化的事實,自然成為對豪門貴族的辛辣諷刺。
4. 尋常:平常、普通。
[ 簡析]
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巨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詩歌開頭兩句“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 烏衣巷” 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裏。“ 朱雀橋” 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裏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 野草花” 。壹個“ 野” 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 烏衣巷” 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 夕陽” 之下,再加壹“ 斜” 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燕子是壹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裏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裏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 飛入尋常百姓家” 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 舊時” 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 尋常” 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加壹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采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語言含蓄,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