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給以下詩寫出詩的含義和鑒賞

給以下詩寫出詩的含義和鑒賞

秋 詞 唐 劉禹錫

(其壹)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sǒu)人狂。

[編輯本段]鑒賞

比柳宗元大壹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劉禹錫貶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壹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麽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

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同時,他的自我表現欲也比較強,愛顯示自己。晚年與白居易登上壹座高塔時,還得意洋洋地唱著:“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桿。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站在塔頂上大聲說笑,他居然以此為樂。

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壹樣,在怎樣用於立身處世這壹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通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壹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壹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誌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沈沈。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沈沈,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鬥,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誌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誌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誌”,“詩情”即誌氣。人果真有誌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壹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壹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壹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誌,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誌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壹望,便使妳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沈,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編輯本段]秋詞(其壹)譯文及註釋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裏晴空,壹只鶴淩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字詞解釋:

1、悲寂寥:悲嘆蕭條。

2、春朝:春天。

3、排:推開。

4、碧霄:青天。

[編輯本段]秋詞(其壹)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壹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壹種獨特的意象,讓壹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壹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壹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壹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壹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壹種色調,壹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壹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壹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壹鶴淩雲”,這壹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壹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壹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壹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麽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壹起,所獲得的全然是壹種勵誌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壹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壹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編輯本段]秋詞(其壹)教學幫助

(壹)學習重點:

1.了解這首詩的背景,理解詩的大意。2。通讀這首詩,讓學生腦海中浮出畫面。3.背誦這首詩。

(二)語言積累與運用:

結合書下註釋,理解下面的詞語。 1. 寂寥:寂靜;空曠。 2. 春潮:初春。這裏可譯作春天.3. 排雲上:沖雲直上。排:推開;沖出。4. 便:就;於是。 5. 碧霄:藍天。

(三)內容分析:

1. 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郎州司馬時所作。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沈下去。《秋詞》就是被貶郎州時寫的,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壹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壹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壹致的。

2. 理解詩的大意。

這是壹首七言絕句,四句28個字。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壹開頭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調,毫不隱諱。

“我言秋日勝春朝”,同千古悲調相反,詩人卻贊美秋天勝過春天,並以第壹人稱表明態度,顯示詩人同腐朽勢力絕不妥協的韌勁兒。

“晴空壹鶴排雲上”,“晴空”二字即描繪出秋高氣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風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詩人被貶的背景下,壹只孤鶴直沖雲霄,博擊長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這壹意向是全詩的精華。難道我們就沒有感到詩人那種被貶、壓抑的情感自然隨著仙鶴飛向雲天,展翅飛翔!詩人那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堅定信念已是“便引詩情到碧霄”了。

這是壹只奮爭的孤鶴,它不茍生於沼澤湖泊之間,偏要博擊長空,壹展雄姿。顯然,獨立寒秋,傲然騰空的孤鶴,是詩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這樣的鶴,才敢說“秋日勝春朝”。

3. 理解詩的立意。

“悲秋”是古代詩歌的傳統主題,並且有許多名篇佳作。劉禹錫的《秋詞》卻壹反傳統,開創新意,寫出了壹個生機勃勃,鬥誌昂揚的秋天來。這與詩人寫作這首詩的背景和性格是分不開的。詩人把悲涼的秋天看得比春天還美,詩的立意不僅新穎,而且深刻,表現了詩人獨有的精神和獨到的見地。

秋詞二首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比柳宗元大壹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劉禹錫貶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壹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麽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償詞二首》)

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同時,他的自我表現欲也比較強,愛顯示自己。晚年與白居易登上壹座高塔時,還得意洋洋地唱著:“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桿。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站在塔頂上大聲說笑,他居然以此為樂。

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壹樣,在怎樣用於立身處世這壹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通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壹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唱壹曲,暫憑樽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壹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誌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沈沈。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沈沈,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鬥,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誌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誌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誌”,“詩情”即誌氣。人果真有誌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壹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壹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壹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誌,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誌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壹望,便使妳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沈,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