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3、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李白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5、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李白
7、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
13、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1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15、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馬戴
16、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
1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18、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
20、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
2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
2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壹彈流水壹彈月,半入江風半入雲。 對聯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劉方平
25、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
2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2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軾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這壹古人留下的經典格言,壹直為廣大土地管理工作者所廣泛引用,幾至成為人們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座右銘。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在引用此語時,均認為是清代乾隆朝進士翟灝提出的。筆者也曾使用這種說法,並在不同的語言場合中多次看到了這種引法。
近來,筆者在閱讀古代詩文中,發現此語,並非出於清代學者翟灝,而是源自宋代葉適的《留耕堂記》。
葉適,生於1150年,卒於1223年,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省永嘉縣)人。宋孝宗淳熙四年中進士,後被誣陷奪官,從此閉門著述,著有《水心先生文集》。《留耕堂記》便是《水心先生文集》中的壹篇記事散文,而“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便是《留耕堂記》的開篇語。
《留耕堂記》記的是壹位叫葛自得的人根據當時民間傳誦的“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兩句民諺,將自己的宅第取名為“留耕堂”,其意,壹是對這句具有重要訓誨作用的格言的推重,壹是借以教導子孫後代珍惜土地,勤懇躬耕,節儉務家,自食其力。
葉適在《留耕堂記》中講到,這兩句民間諺語,還是在他孩提時,就在其家鄉到處傳誦。後來他長大了,到外邊讀書、應試,以至做了官,到了很多地方,人們都能熟記這兩句諺語,並以此互相告誡。特別是當他看到葛自得以這兩句諺語中的“留”字和“耕”字來為自己的宅第命名的時候,不僅深受感動,而且大有所悟,於是,便作《留耕堂記》壹文,以記述自己對這句久銘心中的諺語的理解。文章雖只有450字,但文字雋永,布局精巧,敘述流暢,論證周致。特別是作者緊緊圍繞究竟為子孫後代留什麽的問題,展開了有理有據的論述。作者深刻闡述了為後代留下忠厚本分、勤勞致家的品德亦即“留心”,要比留下“谷量山積”的財富亦即“留貨”更加重要的思想。尤其是文章中“廣欲莫如少取,多貪莫如寡願,有得莫如無爭”等佳句,不僅有著深刻的哲理,而且有著重要的警世作用。 《馬詩》唐李賀(790~816)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妳獻上壹朵花,
我獻上壹朵花,
讓我們編織個大花環,
獻給親愛的老師媽媽。
是您給了種子,
太陽般的溫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澆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閃爍著迷人的光華;
妳的歌聲像春天的小溪,
把歡樂帶給了大家。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記住妳的情;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記住您的話。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記住您的愛;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是您的壹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