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七年,戰爭爆發。壹旦發生火災,需要立即處理,並且必須保密。但當時的政治制度並不盡如人意。清程明制度,以內閣為國家行政中心。內閣位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的文遠閣附近,雍正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和睡覺。兩者之間的距離超過壹千米。宮禁森嚴,手續繁多的辦理流程容易貽誤時機;軍隊進京報到,首先經過內閣,也容易泄密。於是雍正以需要壹個嚴密的處理機關為借口,在龍宗門壹帶的墻根處修建了壹排平房。最早叫軍需室,後來改名軍事室,再後來改名軍事部。他的心腹雲翔,張和蔣廷錫被選為秘密處理軍事事務。打開故宮地圖可以發現,龍宗門位於幹慶門廣場的西面,北面是雍正皇帝的寢宮養心殿,相距不到50米。從1000米到50米,從內閣到軍部,距離的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的迅速,也意味著權力集中在天皇手中。
軍部的房子和宮墻之間有兩米的縫隙。據說這裏曾經有壹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墻,穿過禦廚,到達養心殿。今天,皇家廚房的宮墻上仍然有通道的痕跡。不耐煩的雍正帝把軍務處理中心搬到自己小區還不夠,還要開辟壹條便捷通道。雍正求治心切,獨斷專行的欲望表露無遺。如何在軍事部門高效工作?西北戰爭結束後,雍正並沒有撤銷軍部,而是在第二年,增加了張靜“小軍機”號,以處理文書事務。雍正九年,又鑄兵部印章,存放於大內。壹個臨時機構為什麽能存在這麽久,影響力這麽大?因為皇帝通過軍事部門,掌握了“獨斷專行”的技術,解決了中央集權統治的問題。兵部成立後,名存實亡的王會更早成為虛銜無事,名而不實,最終在乾隆年間被廢止。南書房雖仍是翰林辦公之地,但已不參與政務,主要負責書寫、書法、繪畫。
養心殿西暖閣是雍正帝處理政務和審查皇位的地方。墻上掛著壹幅雍正書法的對聯,十分醒目:如果只有壹個人統治世界,我們能為世界服務壹個人嗎?皇帝公開表達了對中央集權的渴望。那麽,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秘密就在於軍部的三個字:“勤”、“快”、“密”。雍正追求高效率。軍部壹成立,雍正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都必須當天完成。即使壹天有幾百份奏章,也必須連夜處理。在皇帝的嚴格要求下,軍務大臣非常努力。淩晨3點,故宮壹片漆黑,只有軍部寶室燈火通明。然而,最辛苦的人不是軍務尚書,而是負責撰寫聖旨和管理檔案的武官張靜。軍部成立後,權責日益繁重。所有的政治、軍事、經濟和外交事務都要經過軍事部門,不是幾個軍事部長壹個人能處理的。所以在人武部成立的第二年,又增加了壹架張靜軍用飛機。起初,軍用飛機張靜沒有名額,它是從內閣中的書和筆等官員中挑選的。從嘉慶四年開始,張靜和滿清***有16架軍機,分為滿漢兩個檔次。每個階層的領袖被稱為“達摩”,他帶領張靜人在軍事部門值勤。通常,滿族人和張靜人輪流值班,每班值兩天。即使在元旦,軍事部門也會值班。
軍部強調效率和速度。軍部尚書的工作流程生動地描繪了這裏的“速度與激情”:軍部尚書上任後,大約五六點鐘,天剛蒙蒙亮,就要去養心殿拜見皇帝,聽取皇帝對政務處理的意見,這就是所謂的“接旨”。皇帝向軍務大臣征求對政務的意見後,下達了指示。軍務大臣會趕回50米外的軍部,把皇帝的意思“申明旨”交給軍機張靜,後者寫下“擬旨”。
大臣拿著事先準備好的諭旨,趕回養心殿呈報皇上批準。壹個接壹個,不過壹個小時,很多政務就辦完了。軍部大臣正跪著“發號施令”。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大臣們總結出了壹些竅門。比如他們會在膝蓋處墊壹圈布的藥棉,這樣跪著就不疼了。為了避免整天跪著,軍政大臣們還練就了言簡意賅的本事:再復雜的事情,也要三句話說完,免得皇帝再問。經皇帝批準蓋章後,加蓋兵部印章,寫明驛送每日裏程,交由兵部派驛馬送,或加急每日四五百裏或六百裏。奔馬將載著皇帝的首肯,流淌在帝國的驛道上。有了這個交通系統,中央集權的觸角延伸到了帝國的四面八方。
“秘密”是軍事部門的最大特點。軍部成立後,雍正多次告誡部下“不守秘密,則失身”,並規定軍部外部由禁衛軍把守,嚴禁從王公大臣到太監宮女私自進入。即使是服務人員,也規定必須是十五歲以下的文盲太監,被稱為“小童”。15歲以後,馬上換人。然而,占軍部文件大頭的“官職”和由文武大臣呈上皇帝的“奏折”改變了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公文習俗。今天,“上朝批折子”是對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誰知道,清朝以前,皇帝不批準折子。奏折放在皇帝的案頭,需要壹個復雜的過程。以明朝為例。當時地方各省、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如果與公務有關,則稱為“題書”;對於個人的事情,叫做“打本”。這些“書”應該首先被概括為壹般事務
明朝中期以後,皇帝懶於政務,經常把“批紅”的權力交給司儀,讓總太監按照皇帝的意願“批紅”。明朝的這壹套政務流程,雖然為宦官參政開了後門,但也制約了皇權。因為內閣先念奏章,皇帝念之前,先擬意見。即使天皇否決了內閣的“草案”,他也會努力補救。慢慢地,內閣記錄成了事實上的首相。如果他和首席太監關系密切,皇帝又年輕,那麽決定權就在內閣首輔手裏。如萬歷年間的張,下屬官員“奏書”,內閣按張的意思“投其所好”,政治盟友控制的司禮監再次“批紅”。於是,萬歷新政被大力推行。為了避免被內閣蒙蔽,康熙在康熙中期,——年發明了奏折制度。皇帝的親信直接秘密提交報告,皇帝通過秘密報告控制大局。皇位繞過內閣,保證皇帝不受幹涉地執行自己的意誌,實現權力集中於君主。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他不僅把有權寫折的人擴大到了大學生、各省督撫、諸侯、鄉鎮、城市,而且在保密措施上也下了很大功夫。首先,秘密折疊直接到指揮部,中間沒有任何人轉手;而且密折只有皇帝壹個人能看,連軍務大臣都看不到。大臣和皇帝之間的密折和朱批,是用特制的箱子送來的。除了有皇帝鑰匙的秘書,沒有人能打開盒子。即便如此,雍正也苦口婆心地告誡臣下不要泄露秘密內容。鄂爾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寵臣之壹。雍正在朱批的奏折中告誡鄂爾泰的侄子常娥,“不要讓任何人知道,就是妳舅舅鄂爾泰也不必知道”。即使朱批了奏章,雍正仍不放松,要求執行者在壹定期限內歸還宮中保存,不能臨摹,否則地獄交錢。
那麽,朱的奏折又是如何到達表演者手中的呢?媽的,軍事部門。軍機張靜從軍部收到朱批奏章後,將奏章與朱批壹起抄錄下來保存。然後原件被密封並直接寄給部長。有的折子,那天皇帝沒考慮周全,“留在中間”不發;還有的極其保密,只記錄“其他用途”,甚至不保留復印件。
雍正:清朝皇帝勤政的典範。雍正通過軍部,“壹人治天下”,也把重擔放在了他的肩上。清朝皇帝普遍勤政,雍正是最突出的壹個。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諭中感慨地說,科舉是勤政的典範。另壹方面,我每天從清晨工作到深夜。白天,雍正帝會見大小官員,閱章;晚上,在藍光下,妳要看多達二三十本來自全國各地的秘密折頁。據統計,雍正執政十三年,批閱奏折至少兩萬兩千件,封號十九萬個,撰寫批語壹千多萬字。與康熙、乾隆皇帝不同,雍正從未南巡狩獵錦繡江南的木蘭圍場。除了生日那天休息壹天,他是壹臺工作機器。集權的背後是放棄休息,勤於政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在圓明園突然駕崩,新皇帝的年號是乾隆。乾隆年間,兵部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軍務大臣成為皇帝的高級秘書。